临沂大学文学院创建于1958年,现有
汉语言文学、
汉语国际教育、
编辑出版学3个本科专业。
概况
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名。教职工82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2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博士及博士后16人;
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市级优秀教师5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专业学科
文学院重视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建有
山东省品牌专业1个(汉语言文学),校级特色专业1个(
历史学);山东省重点学科1个(辞书学)、山东省重点研究基地2个(红色文化产业开发研究基地、沂蒙文学研究基地)。校级重点学科4个(中国古代文学、专门史、
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设有应用写作研究所、沂蒙文化研究所、山东革命根据地研究中心、孙子兵法研究所、临沂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所、王羲之研究所、欧美研究所等学术研究机构8个。
学术研究
文学院历来重视学术研究。近三年,出版《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嬗变》、《汉赋文化学》、《颜子家族的历史与文化》等专著51部,在《
中国教育报》、《
文史哲》、《
世界历史》、《
史学月刊》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 680余篇,其中CSSCI论文85篇,一般核心期刊210篇。获得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个(《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3个(《奥尔罕·帕慕克小说研究》、《〈解放日报〉文艺版研究》、《革命策略与合作运动:革命动员视角下中共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等省级研究课题15项(《边缘的自由——以梁实秋在国立青岛大学的活动为例》、《〈聊斋俚曲集〉语言研究》、《〈汉语大词典〉疏漏、失误和修订研究》、《晚清史诗:风雅诗学的近代转化》、《〈中华经典诵读〉创新课程研究》、《临沂方言与沂蒙文化研究》等)。获山东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4项(《历史文本的传奇化与文学文本的历史化》、《大学应用写作》、《美国内战前的童工问题》、《康雍乾时期的文化政策和文学精神》),市厅级科研奖励30余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基于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建设与创新》、《写作教学改革创新实践与理论研究》),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
课程建设
文学院重视创新课程和创新课堂建设,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努力打造植入课程、学术创新课程、地方应用课程和外聘高级课程,形成了语言与文学、历史与文物、文化产业与事业、编辑与出版为主体的创新课程体系。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门(《
中国古代文学》、《写作》);校级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16门(《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语文教学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教师口语》、《中国古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世界近代史》、《中国近代史》、《社交礼仪》、《名剧欣赏》、《语言学概论》、《应用写作》、《外国文学》、《中国古代小说史》)。
开设《经典诵读》等人文素质开发类课程,得到国家教育部语用司领导的充分肯定,成为
山东省“经典诵读”工作试点院校,多次在全国和省级“经典诵读”工作会议上进行典型发言。编出版的《经典诗文三百篇(大学版)》(
高教社)成为全省高校“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指定教材。
服务沂蒙
文学院坚持“为沂蒙服务”的办学宗旨,与
临沂市史志办公室、临沂市党史委、临沂市残疾人联合会、临沂诗词学会、冠鲁集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承担《临沂年鉴(2010)》、《临沂市志(1994-2009)》、《沂蒙文史集萃》、《临沂籍在外地知名人士名录》、《沂蒙党史人物文学作品选》等编纂工作;承担《沂蒙史志》、《沂蒙诗词》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为临沂市“文化强市”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生工作
文学院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养成。建成校外学生教育实习基地30个。学生社团5个(燎原文学社、史苑社团、凤凰文管社团、集雅读书俱乐部、弘文书画社)。学生自办刊物1个(《燎原》)。
学生在全国高等院校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学生
作文大赛等竞赛活动中获得一、二、
三等奖和
优胜奖等奖项 116项。
学生的毕业论文《古典悲剧中的假定团圆现象》(2007)、《〈聊斋志异〉中的沂蒙风情》(2008)、《农村义务教育与童工现象》(2009)、《论越南抗美统一战争胜利的原因》(2010),连续四年获得
山东省优秀学士论文奖,成为全省高校唯一连续四年获得此奖项的院系,展示了文学院的本科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文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开拓进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生考研率在全省文科专业名列前茅,
历史学专业考研率达到50%,高质量就业率稳步提升。毕业生素质能力高,绝大多数毕业生工作在文化教育工作第一线。
援藏女作家
马丽华(国家一级作家),第三届“山东高校毕业生十大成功创业者”
李海鹏,全国语文教学名师郑晓龙,入选中共中央文明办“中国好人榜”和2008
鲁网十大新闻人物的“孝星大使”刘秀祥,成为文学院学生的优秀代表。
学院下设各系介绍
中文系
始建于1958年,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现设有文学教研室、汉语教研室、文论教研室,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博士及博士后3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
建有
山东省省级品牌专业1个(
汉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2个(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山东省重点学科1个(辞书学)。设有应用写作研究所、方言与民俗研究所等研究机构。
两年来,广大教师立足专业前沿,立足于促进教学,立足于服务沂蒙,潜心科研,已出版专著18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主持各类纵向和横向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15项。
目前已经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
中国古代文学》)、校级精品课程9门(《中国古代文学》、《语文教学论》、《现代汉语》、《教师口语》等);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语言文字与职业技能比赛,先后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项20余项。
历史系
历史系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硕士 6人;现有教师中有中青年学术骨干1人,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
近年来,该教研室注重教学创新和课程体系改革,主持校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史》、《
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近代史》(校级精品建设课程)。完成创新课程《近代中外改革史新论》一门,在学生中受到好评。
历史系重视学科建设,以校级重点学科《专门史》为研究导引,形成了沂蒙文化、特别是沂蒙红色文化研究;世界史研究形成近代中外社会改革、工业革命;童工问题、
英国食品安全问题三个研究方向。近三年来,历史系教师在公开出版《沂蒙教育史》、《颜子家族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乡村变迁与农民记忆:山东老区莒南县土地改革研究(1941-1951)》等专著8部,在《
世界历史》、《世界民族》、《
中共党史研究》、《
文史哲》、《
史学月刊》、《
民国档案》等刊物上发表史学论文40余篇;目前该教研室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英国食品安全立法与监管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主持或参与省部级课题16项,获省市厅级科研奖励20多人次。
文化产业管理系
文化产业管理系设有
文化产业管理、
编辑出版学2个本科专业。文化事业管理、出版与印刷2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生293人。
文化产业管理系建有1个省级研究基地——“
山东省红色文化研究开发基地”,2个校级研究所——沂蒙文化研究所、临沂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所。教师队伍呈高职称、高学历、年轻化趋势,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6人,讲师、助教10人,博士3人,硕士12人。
近几年,本系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有2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9部;获得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其中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色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于2009年获准立项;获省部级、市厅级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励20多项。坚实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科研素质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本系教学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布局和定位,积极探索我国
文化产业管理创新人才和复合型编辑出版人才的素质培养及其教育模式,关注区域文化产业管理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培养优质人才。为保证学生的实习和实训工作,已经与
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
临沂市文化局、临沂
深圳报业集团、临沂市
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等有关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