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石
广西红水河中的石头
摩尔石是一种近两年来在广西红水河水冲石中崛起的新石种。它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名字,这在石种的命名上是独一无二的。在此之前,当地人俗称它为磨刀石。摩尔石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而著名,其线条简约而富有动感,立面造型节奏忽而急骤,忽而缓驰,构筑出三维空间的实体美感。摩尔石的线与面的自然过渡造型,以动感和抽象形态取胜,使其成为了广受欢迎的石材之一。
简介
摩尔石的命名,得自于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1898—1986)的名字,这在石种的命名上可谓绝无仅有的一例。之前,当地俗称之为磨刀石,这个命名多少带有些贬低的意味。确实,相比起红水河其他优秀的水冲石,如彩陶石、大化石、黑珍珠、卷纹石等等,摩尔石既无靓丽的色彩,也无玉质感的“宝气”,更无凹凸有致的皱折纹理,水洗度也欠佳,甚而有的手感粗糙,没有皮壳……将之打入“另类”也似无不可。
起源
此石最初被人们称之为“磨刀石”,似乎可以追溯至2001年11月深圳宝安举办的第二届全国藏石珍品大展。其时,上海市刘建军送展的一方命名为“摩尔少女”的磨刀石,被评为金奖,这也是当时唯一参展的一方磨刀石(当时石种名之“广西水冲石”)。这方形同少女低头沉思的倩影,线条柔美,比例匀称,具象中带有抽象意味,极富雕塑张力感和艺术感染力。当时曾有人出价数万元欲予购藏。先前,2000年岁末和2001年初,英国现代雕塑大师亨利·摩尔的雕塑艺术大展先后在北京、上海两地举行,摩尔创作的那些极富想象力的超现实性的带有抽象意味的雕塑作品,震撼了我国的美术界,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赏石界的有识之士也敏感地发现,摩尔雕塑中的不少形象,特别是带有孔洞的雕塑,似乎与大自然中的奇石有着异曲同工、千丝万缕的联系。过去我国美术界曾有一种说法,认为摩尔创作的许多带有孔洞的抽象雕塑,是与中国园林中的太湖石有着某种关联,但是遍查亨利·摩尔的经历和言论,似乎此说并不成立。此次,在北京、上海市举办的亨利·摩尔雕塑艺术大展,笔者都曾莅临观摩,我发现在展出的亨利·摩尔生前所搜集的一些树根、贝壳、化石等原始素材中,也有太湖石类透漏的奇石,不过那一望而知,并非中原地区所产,而应是英国当地土产。这也说明,所谓“摩尔之孔”与太湖石并无直接的关联,但其得之于自然界奇石洞穴之灵感却是毫无疑问。亨利·摩尔曾经提到:“作为一种有意识的、经得起推敲的形式,仅仅带有空洞的石头,也可以构成一座立在空中的雕塑。”也正是从亨利·摩尔开始,西方雕塑家开始对于“体块”相反的“孔洞”进行了自觉的探索。至于太湖石类中国传统赏石强调的透漏之美,更多的是一种观念上(包括宗教、哲学)的审美,是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与西方形式美学并无特别的联系。
亨利·摩尔的雕塑更多的是居于似与不似之间的抽象意味,其线条柔和,体态夸张,开阖自如,十分大气。相较之下,磨刀石的线条造型与其十分相似,磨刀石大多色彩单调,以青灰色为主,但造型变化奇,形成难度大,其主题样式带有某种不确定性,更接近于现代抽象雕塑作品,有的简直可以说是摩尔雕塑的翻版,包括2001年11月深圳展的“摩尔少女”、2002年9月“甲天下”第二届柳州国际奇石节荣获金奖的柳州徐伟崇收藏的“神雉”,此次上海国际藏石名家邀请展荣获金奖的柳州市黄云波收藏的“未来”等优秀藏石,都有着与亨利?摩尔雕塑同样的艺术表现感染力。也正是从2001年11月深圳市展之后,磨刀石的艺术审美价值被越来越多的赏石界有识之士认可,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磨刀石的名字渐渐地被摩尔石所取代,其市场价值也水涨船高。摩尔石的命名可谓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摩尔雕塑的许多创作灵感和源泉得之于自然界的奇石,那么是否可以这样说,摩尔石的命名是赏石界呼唤赏石向(造型)艺术本真价值的回归,也是将赏石向美术界及主流社会推广普及,求得认同的一种姿态呢。
物理构造
摩尔石的原岩是致密块状的砂岩,因成岩后受火山喷发作用影响,经接触变质,块体较大,使石体已经没有存留层理面,岩块原来的节理裂隙不是纵横交错,而岩石中的成分、结构又有一定的差异,局部也有一些不穿透石体的节理,这些部位受河流水蚀及冲刷而被蚀去,留下没有裂隙的坚硬块体,又因为其所处河床环境的特殊,使其认为很难保存下来的弧形弯曲部位保存完好,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自然因素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是人们所能想象到的,从而形成十分奇特的外形。
收藏鉴赏
摩尔石也称为磨刀石,其线条造型与摩尔雕塑十分相似,大多色彩单调,以青灰色为主,但造型变化奇特,形成难度大。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简介
起源
物理构造
收藏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