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裕伯纪念馆
建于上海浦东闵行区的纪念馆
海城隍庙供奉的城隍老爷就是秦裕伯朱元璋朱元障封浦东召稼楼秦裕伯为城隍,此后他就成了上海市的保护神。秦裕伯生为百姓分忧,死后封为城隍神,自然在百姓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于是,上海城的百姓便愈加虔诚地祀奉这位城隍老爷了。这一风俗,除了在某些特殊时期有所中断外,一直延续至今。
基本介绍
“秦裕伯纪念馆”坐落在上海浦东闵行区召稼楼的礼园内。纪念馆廊柱上黑底金字楹联“仁慈萦梦魂敬崇先哲,才智延文脉惠迪后贤”;纪念馆门楣楹联为“生不为臣三诏辞官归故里,死当卫土四朝尽职佑申城”。
纪念馆内是2.6米高的秦裕伯坐姿铜像,“德后世”的蓝底大匾和“霄衣旰食佑黎民,竭虑殚精安社稷”楹联。
秦公裕伯,元元贞二年生,居上海长寿里,即今闵行区浦江镇勤劳村,宋代著名文学家婉约派词人秦观八世孙。公聪颖博大,学贯古今,长于词章,明于治乱,为人有志,为事顺民,天下俊伟之士也。
元至正四年,中进士,历官县尹、郎中。在任筑县城,建县学,赈贫租,整饬税务,惩恶扬善,公正清廉,甚得民心。至正十四年,解职归里,侍母至孝。居乡间,手不释卷,就平生所著意见及典籍格言,历代奏议,日取阅之。护民爱民,行实意切。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占苏松,诏公为官,公拒之。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据姑苏,知公贤,命檄其之,公固辞。洪武元年,太祖复征,公不应命。时太祖怒孙吴之民助士诚,愈以公素负民望,心益忌之,乃手谕裕伯,苟坚卧部起,恐有后悔。公深察太祖意,如不入朝,黎民将有灭顶之灾,遂弃个人利害,奋身一出,为民请命,偕使者入朝,上海市及东南海隅乃免遭涂炭。
洪武六年,公卒,讣闻于朝,太祖震悼曰:“生不为我臣,死当卫吾土。”即下诏,敕封为上海城隍。清同治十一年,朝廷晋封裕伯为护海公。
数百年来,秦公裕伯与上海城隍庙,已成东西方人士心目中之上海及至中国文化不可分割之一部分。
初登仕途 政通人和
秦裕伯(1295—1373),字惟镜、景容,号蓉卿,别号葵斋。从小随父亲生活在大名(今属河北省),他父亲是当时著名的蒙古文学者,因此,秦裕伯从小就得到了很好的教育。至元四年(1344),秦裕伯进士及第,旋任湖广行省漕运使,后迁高密市县令。据《山东通志》、《高密县志》等书记载,秦裕伯在任三年,筑县城、建县学,整饬税收,赈济贫民,甚得人心。
恩威并施 公正干练
由于秦裕伯政声显著,朝廷又任命他为福建省行省郎中福建偏离中原,乡民中颇有刁顽之徒,秦裕伯恩威并施,曾规定,盗匪首次捕获,发款嘱其自谋生活;再捕获则杖数十,另其归耕;第三次因罪捕获,既数罪合科,加以重罚,此举队那些屡抓屡犯的人来说,威慑力极大,因此,秦裕伯在福建为官期间,盗贼匿迹,百姓称颂,在当地赢得了“公正干练”的美名。
避世守孝 重在名节
元朝末年,各地义军纷纷揭竿而起,时局大乱,秦裕伯遂弃官先寓扬州市,后又回到祖父的老家上海市。这时,张士诚占据苏州市,派人请他到农民军当官,秦裕伯婉言拒绝了。至正二十五年(1365),母亲逝世,秦裕伯一心在家守孝,不问世事。然而,他的名声气节早已为当时所重。朱元璋登基南京后,广招天下能人贤士,闻秦裕伯富有学养,政绩卓著,遂命中书省召请。秦裕伯感念朱元璋的恩典,坚辞部就。
抱病入京 勉强应命
朱元璋一再召秦裕伯入朝,秦裕伯仍称病不出。朱元璋一气之下,发了一道手谕,其中说:“海滨之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接到谕令,自感措辞严厉,无奈抱病入京,受命任御史大夫,经常随朱元璋出行,他虽不情愿,却无法推脱。洪武六年(1374)秦裕伯去世,葬于上海长寿里,临终前,他队家人表示,“释主疑,明民志,不惜一身之去就,为国人请命也”。朱元璋听说后,感慨地说:“生不为我臣,死当卫我土。”遂敕封秦裕伯上海市城隍
秦公裕伯,明代初年由皇帝钦点为城隍,其个人经历和神化原因,集宗教信仰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系于一体,是汉族本土信仰形态中的一个显例。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