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17直升机
苏联以米-8直升机为基础发展的外贸型号
米-17直升机(Mi-17 Medium helicopter)原称米-8MT,是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由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生产,它被北约取绰号为“河马”-H(Hip-H)。
米-17直升机是在米-8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1981年,米-17直升机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1983年,米-17直升机开始出口。米-17直升机采用米-8的机体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动力装置,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25.352米,机身长(不包括尾桨)18.424米,机宽2.5米,机高(至旋翼桨毂顶部)4.757米,旋翼直径21.29米,尾桨直径3.90米,客舱容积23立方米,空重(带设备)71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3000千克。米-17直升机在军用、民用基本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环境要求,发展出了战术运输型、空中突击型、医疗救护型、电子战型、警用型、通信型和指挥型等近百种改进型别。米-17直升机在执行战术运输和空中突击作战任务时,具有多种武器挂装方案。它的机座两侧挂架上可挂8具火箭发射器,每具发射器内可装16枚57毫米火箭弹,共128枚。它的机身两侧共有6个军械挂架,总共可挂192枚火箭和4枚“斯瓦特”红外制导反坦克导弹、6枚“萨格尔”反坦克导弹。2001年,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厂研制生产出米-17新的改进型,其采用VK-2500发动机,额定功率、发动机寿命均有增加,这种高原战术型多用途米-17能在世界高海拔地区执行军事任务。空降突击型米-17的左右舱门均有拓宽,并安装液压驱动的上下机斜板,使士兵在直升机着陆前的离机速度提高。最新型米-17的最大起飞重量、最大巡航速度、无地效悬停升限、航程等性能均有明显提高。
米-17直升机最突出的特点是适应性强、用途性广,是世界改装型号最多的中型直升机。米-17各型直升机除装备俄罗斯外,还出口到中国、古巴安哥拉朝鲜尼加拉瓜波兰印度秘鲁等国。
发展沿革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政府决定对米-8直升机进行进一步的改型,改型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增大载重量,改善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当时,伊索托夫发动机设计局研制出功率更大的TV3-117(俄文为丁B3-117)涡轴发动机,其单台功率为1425千瓦(1900轴马力),该发动机用于水陆两用反潜直升机米一14和战斗直升机米一240。
米-17最早的原型机编号为米-18,该机装有2台TV3-117涡轴发动机,采用米-14的动部件:该机于1975年8月17日首飞,以后交付部队使用,此后改称为米-8MT,1981年米-8MT在巴黎航展上展出,根据广告商的意见,1981年将米-8MT的民用型和出口型改称为米-17。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它取的绰号为Hip-H。该型自1983年起出口到古巴
随后,在1987年又研制出米-8MT的改进型米-8MTV。该型分民用和军用两种型别:其民用型为米-8MTV-1,军用型为米-8MTV-2。米-8MTV的出口型编号为米-171直升机。在军用型米-8MTV-2的基础上研制的改进型米-8MTV-3,其编号为米-172  。
该机原型是苏联于60年代研制的米-8直升机,经过多次改型设计,采用大功率发动机,于1981年推出正式定名为米-17,外形与米-8直升机十分相似(仅仅是尾桨位不同,米-8尾桨在右、米-17尾桨在左),至今西方将两机绰号都称为“河马”。
米-17经过多年发展,技术比较成熟,在国际市场上因其性价比高而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吸引了大批第三世界国家买主,大量向亚洲、南美、中东、东欧以及非洲等地区出口,总产量(含米-8在内)超过万架。除3000架用于装备俄罗斯本国军队外,其余大部分用于外销。
1991年经过考察、谈判,我国签订了首批引进24架喀山直升机工厂生产的米-17直升机合同。经过试用,表明该机适合在中国平原地区使用、运输效率高。米-17的飞行性能比不上“黑鹰”,后经改进基本满足西藏高原地区使用,主要部件工作寿命较短,但该机技术成熟、性价比很高,经济实用性好,机舱空间大、运载能力强。引进后很快形成战斗力、多次参加各种军事演习和紧急出动执行任务。
2008年,印度空军动用13.4亿美元采购了80架米-17V-5直升机,随后在2012年12月以15.3亿美元的价格又订购了另外71架。第二批直升机中有12架系为印度准军事部队订购。
2015年7月,印度空军将再采购48架米-17V-5“河马”中型直升机,以补充其2008年以来已经采购的139架该款直升机队伍。
技术特点
米-17是在米-8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与米-8几乎相同,但米-17的尾桨在垂直安定面的左边,与米-14相同。从外表上看,米-17的发动机短舱较短,只是座舱前左侧舱门中点上方的进气口靠前了,重新设计了每侧喷管前的小喷嘴。米-17装两台TV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1454千瓦(1977轴马力)。与米-8相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两台发动机的输出是同步的,可自动保持旋翼的转速。若一台发动机功率有损失,则另一台发动机输出增加,自动补偿。若一台发动机停止工作时,另一台发动机功率输出增加到应急功率1640千瓦(2230轴马力),从而保持直升机继续飞行,辅助动力装置借压缩空气起动涡轮轴发动机。如果需要,发动机进气口可安装导流板,以避免在未预计的降落场地降落时吸入砂石、灰尘等外来物。座舱布局和有效载荷与米-8直升机相比没有什么变化。米-17主要为客货运输型,可运输车辆、工程设施和各种货物,能载24名旅客或装12副担架。
米-17为单旋翼带常规尾桨的空气动力布局,旋翼的5片桨叶和尾桨的3片桨叶均为金属材料制成,机体为金属半硬壳结构,机身上部装有两台TB3-117MT涡轮轴发动机,单台起飞功率为1545千瓦,机头前上方为两发动机防砂装置的进气孔,着陆装置为前三点式轮式起落架。
驾驶舱内有正、副驾驶员及一名随机机务人员座椅,机舱内沿侧壁布置有24副可折叠座椅,座舱底板有可供系货物的系环。机舱左前方有一可抛放的滑动舱门,舱内有较大空间可架设担架,机身两侧下部装有外挂燃油箱,机舱尾部有一副能左、右打开的应急舱门,应急舱门打开后,可推出两条踏板,可供车辆或大型物资进出。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在“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中国陆航出动的米-17机降突袭编队实施了低空突防。机降前直升机对地进行火力压制,密集的火箭弹如同一群火龙扑向敌方前沿,给人强烈的震撼,取得了良好的实战效果。
衍生型号
米-17“河马”直升机是针对民用和出口市场对米-8直升机“河马”改进而形成的后继机型,原型机采用基本的米-8机身结构和米-14的动力装置及气动系统,在1981年的巴黎-布尔歇国际航空航天展览会上首次亮相,1983年开始出口。米-17的生产在喀山直升机厂和乌兰乌德飞机厂进行。该机型共计交付了超过1100架。
飞行事故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7日上午11时52分,秘鲁一架米-171SH型军用直升机从利马豪尔赫·查韦斯国际机场起飞飞往圣拉蒙市,随后继续向东飞行,最终目的地是位于亚马逊平原地区的秘鲁乌卡亚利大区的普卡尔帕。但秘鲁空军公报称,该直升机并没有准时到达第一个目的地(圣拉蒙市),而是在12时49分从雷达上消失,消失地点为安第斯山脉附近。 
当地时间2021年12月8日,印度武装部队一架米-17V5直升机在印度南部泰米尔纳德邦坠毁,机上有14人,其中包括印军最高将领、国防参谋长比平·拉瓦特  。
评价
米-17改造机型多,市场价格亲民。米-17“皮实”,在高原等恶劣环境中也照飞不误。——《解放军报》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技术特点
性能数据
服役事件
衍生型号
飞行事故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