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国际开放枢纽
2021年4月开始建设的国际枢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是为贯彻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促进长三角地区深化改革、协同开放,根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于2021年4月开始建设的国际开放枢纽。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14个区县。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根据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布局上以上海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包括向江苏苏州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向浙江嘉兴延伸的南向拓展带,总面积达7000平方公里,形成“一核两带”发展格局。2021年4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确定了《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工作规则》,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截至2024年3月2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的经济密度已达到4亿元/平方公里。
建设背景
上海虹桥站商务区设立以来,不断完善交通、会展、商务功能,建成中国最大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呈现出万商云集、充满活力的商务发展环境,具备引领长三角协同开放的良好发展基础。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毗邻虹桥商务区,具备良好的港口和陆路运输条件,新型国际贸易初具规模,协同发展空间较大,是长三角发展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地处杭州湾北岸,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独特,数字贸易蓬勃发展,江海河联运体系逐渐形成,与虹桥商务区互联互通的领域范围不断扩大,是国际开放枢纽功能的重要拓展区。
建设历程
2021年2月,国务院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到,到202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基本建成。中央商务区和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功能框架与制度体系全面确立,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到2035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全面建成,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的重要载体。
2021年4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第一次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来自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涉及的14个县区市政府参加会议。会议确定了建设富有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等19个方面104项任务分工,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协调推进机制工作规则》,意味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全面启动。
2023年8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外发布《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明确,强化虹桥商务区核心功能。大力发展高能级总部经济、高流量贸易经济、高端化服务经济、高层次会展经济,加快打造功能复合型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支持虹桥商务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率先试点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政策,允许主办企业在一定额度内购汇,允许跨国公司在境内办理境外成员企业本外币境外集中收付业务,赋予企业更多资金汇兑自主权。
2024年3月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实施以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的经济密度达到4亿元/平方公里。2023年出台的《关于推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一步提升能级的若干政策措施》,涉及上海的政策措施已落地近七成。
建设规模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包括上海虹桥商务区及所在的长宁区嘉定区闵行区的其他区域和松江区金山区,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太仓市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平湖市海盐县海宁市
根据《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将形成“一核两带”功能布局。“一核”是虹桥镇商务区,面积为151平方公里,主要承担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国际贸易中心新平台和综合交通枢纽等功能。“两带”是以虹桥商务区为起点延伸的北向拓展带和南向拓展带。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长宁—嘉定—昆山—太仓—相城—苏州工业园区,重点打造中央商务协作区、国际贸易协同发展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拓展区;南向拓展带包括虹桥—闵行—松江—金山—平湖—南湖—海盐—海宁,重点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旅游功能的国际商务区、数字贸易创新发展区、江海河单轨铁路联运新平台。
建设意义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指出,打造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有利于虹桥商务区及相关地区强化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形成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新高地;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长三角更高水平协同开放,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能力,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振表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具有三大战略意义:
一是加快上海城市核心功能的集聚与提升,从而增强上海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能级。上海城市核心功能包括了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国际开放枢纽功能。
二是增强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的枢纽链接,进而把上海的对外开放优势和“一带一路”建设桥头堡优势,与长三角地区的国内大循环优势、开放型经济优势更加紧密地链接起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
三是通过跨行政区的大枢纽建设,聚合上海、苏州市嘉兴市三地乃至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的优势资源,为长三角加快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构建更大覆盖、更加强劲的中央枢纽,形成更加纵深的辐射带动力,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要素流动畅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取得成果
自2021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批复至2024年,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功能建设成效较为明显,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三年来的主要成果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着力做强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显著。累计引进总部类企业超500家,其中经市级认定的跨国公司总部、外资研发中心等共计127家,经商务区认定的内资企业总部和贸易型总部共计84家。同时,商务区大力推进优势产业集聚,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等产业园区加快建设,数字经济、生命科技、软件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呈现持续快速集聚态势。2023年累计引进重点产业和投资类项目304个,签约投资总额1540亿元,同比增长54%。并加快培育北斗导航产业创新基地、上海国际医学技术转化创新中心等科创载体。商务区已集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余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企业已超过1万家。
二是着力打造平台功能,服务辐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加快建设“走出去”功能平台并持续做强“引进来”功能平台,商务区累计引进37家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84家法律服务机构、209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长三角企业“走出去”的专业机构的集聚程度不断提高。同时深入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功能加快形成。围绕建设全球数字贸易港和“丝路电子商务”合作先行区,商务区重点培育一批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企业。积极推动虹桥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国际文创电竞中心提升功能,启动建设“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商务区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型国际贸易加快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区域品质,国际化中央商务区建设的步伐更加坚实。对标国际一流标准,持续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推动城市更新和基础设施建设,商务区已初步成为站城融合、产城融合发展的标杆性区域,战略发展空间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更趋完善、区域城市更新稳步推进。
四是着力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创新试验田的作用和成效更加明显。聚焦落实多重国家战略要求,积极推动政策制度创新,优化国际营商环境,努力将改革创新“试验田”变成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丰产田”。商务区人才汇聚效应显现,使国际国内高层次人才、高端人才服务机构、人力资源企业加快汇聚虹桥。同时优化完善招商联动机制,推动做实商务区企业服务中心,推进建设“一网通办”,导入企业融资、知识产权、技术交易等资源,搭建政企、企企互动平台,商务区企业服务“生态圈”加快构建。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建设历程
建设规模
建设意义
取得成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