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小肠又称卤煮火烧,是北京地区特色传统名吃,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土生土长,比
京剧还要纯粹,已有百余年历史。起源于宫廷,后经改进,演化为卤煮小肠。清宫廷中有一道名为“
苏造肉”的菜肴。据
爱新觉罗·溥杰先生的夫人
嵯峨浩著的《
食在宫廷》中介绍,
爱新觉罗·弘历45年(1780年)清高宗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
陈元龙家中。陈府家厨
张东官烹制的菜肴,
乾隆十分喜爱,后张东官随乾隆入宫,曾任
承德避暑山庄主料御膳房事。
1、将猪肠翻过来,择去肠油和杂质,用醋、盐反复搓揉,去掉粘液,用净水冲净。猪肺将
气管对准水龙头冲至肺叶膨大、发白,去掉肺沫,然后用剪刀绞开肺管冲洗干净。猪肉洗干净。豆腐切成三角片,放入五六成热的油锅中炸成黄色。
猪心去掉血污洗净。
4、锅放在火上加入适量油,烧热放入豆豉、葱姜蒜
煸炒出香味,放入水烧开,再放入料包、
酱油、酱豆腐汁、盐、
料酒、微火烧一会。放入猪肉待肉熟后,分别放入猪肠、肺、心炖煮熟。5、捞出改刀后再放入锅内。食用时,放入煮好的豆腐和
孝义火烧盛入碗内,连同蒜汁、辣椒油、香菜一起上桌即成。
肥肠每百克含水分74.8克,
蛋白质6.9克,
脂肪酸18.7克及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猪肠味甘,性微寒,入大肠经,可治
便血,血痢、
疮疡、
直肠脱垂。
孟诜《食疗本草》谓其“主虚渴、小便数,补下焦虚竭”。《
本草图经》谓其可“主大
小肠风热”。 《
随息居饮食谱》谓:“外感不清,脾虚滑泻者均忌”。
猪心每百克含水分子76克,
蛋白质16.6克,脂肪5.3克及多种微量元素。中医认为:猪心味甘咸,性平,入心经,可用治惊悸、
心悸怔忡、
自汗、不眠。
中医认为猪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肾经,具滋阴、润燥功效,可治
热病伤津、消渴羸瘦、燥咳、便秘。
按此种技法只是在原料上不用猪肉,以猪肠为主料,加猪心、
猪肚、猪肺(不用
猪肝)等可以制成老北京的“炖吊子”。
根据嵯峨浩所著的《
食在宫廷》介绍,公元1780年,
乾隆巡视南方,曾下榻于扬州安澜园
陈元龙家中。陈府家的厨子
张东官烹制的菜肴让乾隆十分喜爱,于是张东官便随乾隆入宫,曾任
承德避暑山庄主料御膳房事。张东官是苏州人,知乾隆喜爱厚味之物,就用
五花肉加丁香、
肉桂、甘草、
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药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这九味香药料,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节气不同,用不同的数量配制,这种配制的香料煮成的
肉汤,因张东官是苏州人,就称“苏造汤”,其肉就称“
苏造肉”了,出售苏造肉的小贩,清晨在东华门外设摊,专为进入升平署的官员做早点。民国之后,
什刹海一带的饭馆和东安市场的景泉居出售苏造肉最有名气。《燕都小食品杂咏》中有苏造肉的咏诗一首称,“苏造肥鲜饱志馋,
孝义火烧汤
腌肉来嵌。纵然
饕餮人称腻,一膏油已满衫”。并注说:“苏造肉者,以长条肥肉,酱汁炖之极烂,其味极厚,并将火烧同煮锅中,买者多以肉嵌火烧内食之”。那么这种苏造肉怎么演变为卤煮小肠(
卤煮火烧)的呢?北京有无数家饭馆卖卤煮,但其中最有名的,是百年老号“小肠陈”。小肠陈最早经营的地界儿,在宣武门外南横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