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毛藻
具鞭毛能主动运动的藻类
鞭毛藻(dinoflagellate),藻类,水下磷火微生物,介乎动植物之间的生物,是金藻门、裸藻门隐藻门甲藻门绿藻门团藻目中具鞭毛藻类的统称。
生长在海水或淡水中,有的有叶绿素。细胞有多种形状,都有鞭毛做运动器官,鞭毛通常是两根,最多八根。用细胞分裂法繁殖。多数种类细胞壁较薄或不具细胞壁,有的(双鞭毛虫门)虽有壁但不完整。
基本特征
鞭毛藻类的共同特征是具鞭毛能主动运动,多数种类的细胞壁较薄或鞭毛藻不具细胞壁,有的(甲藻)虽有壁但不完整。多数种类都是鱼类、甲壳亚门和贝类容易消化、利用的饵料。所以,利用敞池大量增殖鞭毛藻类十分有意义。鞭毛藻仅有二十分之一个毫米,肉眼难以看到。当它受到外界骚扰时就会象萤火虫一样释放出光亮,夜晚萤火清晰可见,这种光能释放是鞭毛藻的自卫防御功能。为靠光和作而生长是鞭毛藻生殖的必要条件。蚊子湾的鞭毛藻浓度是世界之最,一加仑水中大约有七十二万颗鞭毛藻,它的夜明景象格外突出,扰动愈猛烈,光亮愈显著,好象是一片漂浮在水面的鬼火。
运动方式
鞭毛藻可以以单个或群体的形式存在,单个藻细胞通过鞭毛朝前的方式、呈螺旋状游动。游动的过程中,长鞭毛呈弯曲状,而短鞭毛保持不动。
PH
鞭毛藻类类型多样,不同的类群对于pH的耐受性不同,主要以中性种类为主,种类数最多,喜碱种类次之,嗜酸种类最少;
生存环境
鞭毛藻类主要分布在湖边沿岸带、薹草属沼泽、水坑等生境,苔草沼泽中的鞭毛藻类多样性最丰富。
增殖方法
①保证水深(\u003e1m)。在深水中鞭毛藻可选择合适的水层行光合作用,而非鞭毛藻则常因下沉至中下层得不到足够的光照而难以繁殖。
②足施有机肥。鞭毛藻是典型的兼性营养生物,可直接利用溶解有机质,因而在富含有机质的水体中能独占头。
③利用轮虫、哲水蚤丰年虾等滤食小型浮游植物(多半为非鞭毛藻),让浮游植物组成大型化,当鞭毛藻大量繁殖后可用敌百虫将哲水蚤等杀灭或在使用时将浮游动物滤掉。
选塘
藻类自身的繁殖着眼应选择沉积物肥厚的老池为好,因为其中蕴藏着丰富的藻种──孢子,并能为孢子的繁殖提供大量的营养元素。但是在这类水体沉积物中又往往贮存着相当多的轮虫、枝角目等滤食性浮游动物的休眠卵,而成为藻类增殖的隐患。若能遴选到底质肥沃而又较少敌害生物的水体做培育池最为理想。水体交换量较大的养虾池和以浮游动物为终身饵料的鱼饲养池可为首选,连年饲养鲤、鲫、、鳝等底层鱼类的水体则不宜入选。培育池的大小、深浅视培养对象而定,但不可选用严重渗漏的池塘。
清塘
生石灰(淡水)和漂白粉(海水)按常规方法清塘。通常排水清塘比带水清塘为好。前者既节省用药量又能使藻类种群密度迅速增长。还能更好地调动水体肥力。据雷衍之等(1983)测定,排水池较带水池清塘后铵盐含量增加更快。
注水
深井地下水敌害少,杂物少是首选水源。当不得以使用天然海、淡水做水源时,必须经过杀灭敌害或用150目筛绢网严格过滤方可注入培育池中。最终注水量(深度)视培育对象而定。但务必按由浅入深的原则灌注才有利于藻类繁殖和水质调控。
施肥
淡水养鱼池清塘后在不施肥的情况下,氨氮含量可达3.88mg/L;活性磷可达0.18~0.22mg/L。所以清塘后一段时间(1周内)不施肥亦可满足藻类繁殖的需要。但随着藻类光合作用,这些营养盐很快消耗尽,通常清塘注水7~8天后,便应考虑施肥。具体用量和比例应视培养对象而定。其基本原则是多次、少量;无机化合物、有机并用。
除害
原生动物、轮虫甲壳亚门等滤食性动物都是藻类的敌害。如果选塘得当,清塘后这类敌害生物发生晚且数量较少。但它们的孢子或休眠卵尚可通过水流、空气、工具等传播污染藻类培育池。一旦大量发生,可根据不同种类按如下方法处理:
①甲壳动物 用敌百虫1g/t可有效地杀灭枝角目桡足类、虾类、丰年虾等甲壳动物。
②轮虫多数轮虫体长\u003e100μm。用150目筛绢网连续抽虑可控制其种群增长但不能清除。轮虫对氯比较敏感。使用1.0ppm有效氯可杀死多数轮虫个体。虽同时影响藻类的增殖,但在施药3~5天后,藻类种群有望恢复。据何志辉等试验,用10-15g/t浓度的甲醛可有效控制轮虫。
③原生动物上述药物对原生动物作用不大。抽滤法可实用于草履虫喇叭虫等大型原生动物,至于种类繁多的小型纤毛门,虽然也滤食藻类,但通常在光照充足、溶氧丰富而溶解有机质量并不很高的藻类培育池中,它们的生物量有限,对藻类的危害较小。除此之外,水生维管植物、大型丝状藻类有明显的克藻效应,对于这类大型植物药物是无济于事的。好在肥水中它们很难成为全水体的优势种群,而多半只出现 在池边浅水处。通常用齿耙等简单工具即可将之除净。
特殊类群
敞池培养单细胞藻类鉴于其环境的复杂性和种类的多样性,要想培养单一纯种是很难的,但是利用某些群落对环境的独特适应性和种间关系,则有可能实现对某些生态群的增殖。
非鞭毛藻类
小型非鞭毛藻类的增殖
硅藻和绿球藻类是小型非鞭毛藻类的主要组分。多数个体\u003c20μm。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饵料浮游动物的重要食物。许多种类也是鱼类。贝类和甲壳亚门可利用的天然饵料。传统的单胞藻培养是筑建饵料室,遵循保种——接种——扩种——生产性培养的程序,其优点是能保证纯种生产,避免原生动物等有害生物的干扰,对贝类育苗是必须的,但对河蟹等甲壳动物幼体来说,采用敞池比较粗放地培养单胞藻更为经济实用。因为他们不像贝类幼体那样惧怕原生动物,也不需要纯而又纯的某种单细胞藻类。相反,由各种藻类和少量小型浮游动物组成的群落,在营养上更加优质全面,由于池塘底泥、水源和大气中到处蕴藏着大量的藻类孢子,所以不必引种,只要选择好培育池并采取若干人为措施,即可增殖成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特征
运动方式
PH
生存环境
增殖方法
选塘
清塘
注水
施肥
除害
特殊类群
非鞭毛藻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