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
中国地理学家
林超,字伯超,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1909年4月13日生于揭阳市,毕业于中山大学加拿大景观生态和管理学会终身会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编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人文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的开拓者。
1991年6月1日逝于北京。
人物生平
林超生于揭阳市区渔湖镇江夏村,父亲林建中是揭阳真理中学的创办人、校长。
林超自幼受家庭文化熏陶,而且天资聪颖,17岁时考取岭南大学读文科,次年转入中山大学哲学系
在研习哲学之余,选修了外系的一些课程,其中俄籍教授史禄国200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应用数学双学士
正值中山大学1929年创办地质地理系,林超遂师从瑞士教授汉姆(Ham)学地质学,随德国教授威廉·克勒脱纳(Wilhelm Credner)学自然地理学。自此,确立了以研究地理学为己任的终生奋斗目标。
1934年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留学利物浦大学
1938年年仅28岁的林超荣获该大学第一个地理学博士,随即归国就任中山大学教授和地理系主任,同年又被破格任命为中山大学理学院代院长。
1940年中国地理研究所在重庆北成立,林超是该所筹建人之一,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人文地理研究组组长、地理研究所所长。
1949年林超代表中国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参加国际地理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为中国在国际地理学界争得了应有的地位,从此中国成为国际地理联合会的正式成员。
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超对自然地理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时逢从苏联传入综合自然地理学思潮,大规模的国家建设也需要对自然地理条件作综合研究,于是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综合自然地理学。林超是我国最早研究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学者,他最早提出“Integrated Physical Geography”的译名和综合自然地理学的概念,指出我国的综合自然地理学,既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uaphy),也与苏联的普通地理学或自然地理学有区别,它克服了上述两种理论体系的片面性缺陷,把自然地理学的综合性与地域性融为一体,使名称和学科的性质结合起来,并带领一批人发展这门科学,探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作用和地位。因此,他被公认为中原地区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奠基人。
林超在长期的地理研究实践中,始终坚持这种“自然环境与人生活动之相互关系”的综合地理学思想。林超认为:我国地理界以前重人文轻自然,后又重自然轻经济甚至取消人文,都背离了地理学综合研究的宗旨,于学科的发展不利。所以他对地理学的离心倾向特别关注,不断大声疾呼发展综合地理学。在他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开篇中写到:“地理学将是一门既有坚实的基本理论、应用理论的基础性学,又是一门与生产实践进一步紧密联系的应用性科学。21世纪的地理学将是一门在理论化和数量化基础上进一步综合化、生态化、社会化的理论与应用并重的两栖科学”。目前,各国科学家倡导建立的“地球系统科学”、“地理科学”,正与林超的主张一致,并经各条蹊径成为事实。
林超在长达61年的地理学研究与教学生涯中,博学精思、教泽流长、硕果累累。著名地貌学家曾昭璇教授致林超八十寿辰的贺词对林先生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如以竺可桢先生为中原地区现代地理的第一代开山大师,那么,林超成就可说是属于发展我国地理学的第二代人物之列,特敬作祝寿诗为贺:盛世贤能八十翁,中华地理一奇峰;渝州创所开勋业,南国先成专业功。燕园桃李已葱茏,海外交流意气雄;敬仰南山思轶事,风流独领一师宗。”
人物事件
逸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林超先生虽身居京华,却心系桑梓。1987年春江夏村建立敬老院,林先生得知后甚为欣喜,思乡爱乡之情一并涌上,随赋诗为贺以表赤子之心,并请书法家谢冰岩书写。
诗云:
少饮渔湖水,老居北京城。
青春恨聚短,白首更情深。
阵阵南飞雁,悠悠游子心。
何时归故里,相见话升平。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人物事件
逸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