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久(约1270-1348年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庆元路(今
浙江省宁波市县)人,
元朝著名散曲家、剧作家,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之一,被誉为“词林之宗匠”。
张可久曾任路吏转首领馆,又为
桐庐县典吏,元至正初七十余岁时,仍任
昆山市师爷,至正八年(1348年)尚在世,仕途上不得志。他平生好遨游,足迹遍
江南各地,晚年居
杭州市。
张可久专注于写
散曲,其作品多描述自然风光,颓放生活,也有不少写闺情及应酬之作。风格典雅清丽,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表现出闲适散逸的情趣。他与
乔吉并称“双璧",与
张养浩合为“二张”,与
卢挚、
贯云石等人唱和颇多。现存作品有
小令八百五十五首,套数九篇,为元人中存散曲最多者,有《小山乐府》《苏堤渔唱小山北曲联乐府》等散曲集。
人物生平
张可久(约1270~约1350),元代著名散曲作家,浙江庆元路(路治今浙江宁波)人。曾多次做路吏这样的下级官吏,后以路吏转首领官(以上见曹亭本《录鬼簿》)。
钱惟善《江月松风集》中有《送张小山之桐庐典史》诗,可知其又曾为桐庐典史。至正初年七十余,尚为
昆山市师爷(见李祁《云阳集·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至正八年(1348年)犹在世。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曾漫游
江南之名胜古迹,足迹遍及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
湖南省一带,晚年隐居在
杭州市一带。
在元代220多位作家中,有
散曲集传世的只有
张养浩、
乔吉和张可久三人,但其他两人都是在临死前或死后才刊行于世。而张可久不仅在元代已有四本散曲集传世(
钟嗣成《灵鬼簿》记载,“有《
今乐府》盛行于世,又有《吴盐》、《苏堤渔唱》”,另有胡存善编《小山乐府》),在
元曲选集《阳春白雪》和《乐府群英》中,张可久入选的作品也是最多的。这说明他的作品在元代已获得了广泛的欢迎,甚至连
孛儿只斤·海山在皇宫赏月时也令宫女传唱他的散曲。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元散曲两大家。他的作品,一部分流露了他对人生失意的不平,如《卖花声客况》所写到的“十年落魄江滨客,几度雷轰荐福碑,男儿未遇暗伤怀”;也反映出人世的阴暗面,如《醉太平无题》所写到的“文章糊了盛钱囤,门庭改做
迷魂阵,清廉贬入睡馄饨”;但是更多的,是写隐居生活的闲逸、对隐居生活的赞赏,和对大量的山水风光的描摹,以及
元曲中最常见的关于男女风情的咏吟。
从张可久的作品来看,他早年与
马致远、
卢挚、
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又据《
录鬼簿》及其他零星记载,他曾做过负责地方税务的“首领官”、
桐庐县典史等吏职,据说他七十余岁时尚为“
昆山市师爷”(
李祁《跋贺元忠遗墨卷后》)。而他的
散曲里,涉及较多的是隐居和游荡江湖的生活。所以,他的一生大约就是在时隐时仕、辗转辛劳中度过的。他自己所说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便是形象的概括。
主要成就
多产大家
张可久毕生致力于词曲的创作,是元代最为多产的散曲大家,也是
元曲的集大成者之一,其在世时便享有盛誉。其作品风格多样“或咏自然风光、或述颓放生活、或为酬作、或写闺情”,是元代散曲中“清丽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曲,元世已有《
今乐府》、《苏堤渔唱》、《吴盐》三种行于世(见曹本《
录鬼簿》),且胡正臣子胡存善已编有《小山乐府》(同上)。今存散曲,据
隋树森《
全元散曲》所辑,共
小令855首,套数9套,其数量为元人之冠。小山亦能诗,见于《
元诗选》癸集,然以
散曲盛称于世。元·
高栻《双调·殿前欢《题小山苏堤渔唱》称其“才华压尽香句,字字清殊”,“价等连城玉,名重《长门赋》”;
大食惟寅《双调·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称其“声传南国,名播
中原地区”。明·
贾仲明补《录鬼簿》挽词,称“照耀乾坤《
今乐府》,《苏堤渔唱》文相助,又《吴盐》余意续”,“荆山玉,合浦珠,压倒群儒”(天一阁本《录鬼簿》)。明·
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瑶天笙鹤”,又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有不吃烟火食气,真可谓不羁之才;若被太华之仙风,招蓬莱之海月,诚词林之宗匠也,当以
九方姓之眼相之”。明·
李开先序
乔吉、张可久二家
小令,谓“
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
王骥德《
曲律》则辩云:“李则(王)实甫,杜则(马)东篱,始当;乔(吉)、张(可久),盖(李)长吉、(李)义山之流”。清·
刘熙载《
艺概》称乔、张“两家固同一骚雅,不落俳语,惟张尤翛然独远耳”。今人或有以为小山曲风雅丽,其曲作有“不脱词境”、“词曲间几乎一致”者,但亦肯定“小山一人造境,亦
散曲中
清华大学一派之所由立也”(任讷《曲谐》)。
部分作品如《庆东原·次马致远先辈韵》等抒发穷通无定,世态炎凉的感慨;《卖花声·怀古》等曲写百姓的痛苦和世道的险恶。这类作品充满愤世嫉俗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他的小山散曲的又一内容是向往归隐,描写归隐生活中的情景。“依松涧,结草庐,读书声翠微深处。”张可久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有不少唱和之作,显得平庸。虽有愤懑和不满,但仍表现出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作家。他的
散曲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炼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运用诗、词作法,讲究蕴藉工丽,而且常常熔铸诗词名句,藉以入于典雅。其作品多为欣赏山光水色,抒写个人情怀和应酬怀古之作。作品表现了闲适散逸的情趣,同时吸收了诗词的声律,句法及辞藻到散曲中,形成一种清丽而不失自然的风格。明清以来颇为文人推重。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誉之为“词林之宗匠”。享誉当时,是一代曲风转捩的关键人物。元散曲前期创作崇尚自然真率,后期则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的创作实践在曲风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其
散曲在后期被视为典范。
散曲成就
张可久早年与
马致远、
卢挚、
贯云石有交往,曾互相作曲唱和。而他的散曲里涉及的是隐居和游荡的江湖生活,正如他自己所形象概括的“半纸虚名,万里修程”(《上小楼·春思》)。
张可久长期为吏的身世,对他的创作很有影响。生活的坎坷使他抑郁悲伤,向往归隐。因此,描写归隐生活的景和情在作品中就显得多一些。“归隐”虽然是一个传统题材,而对张可久来说,有其特殊的、深切的思想内涵:他一生奔波于宦海,到70岁尚任小吏“
昆山市师爷”;80岁还任“监税松源”,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结交的多为官员和文人,因此生活面比较狭窄,作品内容不够广阔。他有不少唱和之作,这些作品不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显得平庸;同时他的社会地位和经历,又决定了他的生活态度比较顺从,虽有愤懑和不平,都表现一种“怨而不怒”的色彩。
张可久在
散曲史上居有重要地位。元代前期,散曲家时尚自然真率,后期追求清丽雅正。张可久在这划时代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力求脱离散曲原有的白描的特色而入于雅正,以丰富多彩而又清丽的风格,自成元代散曲鲜花中的奇葩。《
录鬼簿》把张可久列入“方今才人相知者”一类。他专攻散曲,特别致力于
小令,能得
乐府遗妙。
张可久的散曲作品,当时即已集成。据
隋树森《
全元散曲》所辑,共存小令855首,套数9篇,占元散曲的五分之一。著有《吴盐》、《苏堤渔唱》、《小山北曲乐府》等
散曲集,又有天一阁本《
小山乐府》共六卷。
张可久是元代散曲“清丽派”的代表,被誉为“词林之宗匠”。
清代诗论家
刘熙载推崇他为“曲家翘楚”。他的散曲主要的艺术特点是:讲究格律音韵,着力于锻字炼句,对仗工整,字句和美,融合诗词作法,籍以入于典雅。许光治说他“
对偶追
乐府之工,散句唐宋之秀”(《江山风月谱·自序》)。
李开先《小山小令序》评小山乐府,谓如瑶天笙鹤,有不食烟火气,可称之为“曲仙”。
人物评价
明朝
朱权在其《太和正音谱》中称张可久为“词林之宗匠”,称“其词清而且丽,华而不艳”;
明李开先则称“乐府之有乔、张,犹诗家之有李、杜”。
个人作品
张可久存世作品现存小令855首,套曲9首,数量为有元之冠,为元代传世散曲最多的作家,占现存全元散曲的五分之一,其个人作品占朝代作品总量的比例之高,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