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脊镇,是广西桂林市
龙胜各族自治县下辖的一个乡镇,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部,距
桂林市75公里,距县城12公里。截至2023年9月,该镇设有15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数为16103人。
全镇境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海拔在700米以上的山地占3/5以上。有和平河和
白水河两条主要河流,其中和平河具有山区洪水特性。
龙脊梯田,历史悠久,始建于
秦朝,成形于
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的
壮族、
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耦耕”等传统耕作方式。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桂林话。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前,龙脊镇属地为义宁县桑江巡检司辖区,龙胜厅设立后,属龙胜厅南团管辖。民国时期,先属南区,后改属镇南乡。1952年5月起,属第二区,设官衙乡;12月,更名为和平乡。2014年1月2日,正式更名为龙脊镇。截至2021年末,龙脊镇境内居住着
瑶族、
苗族、汉、
壮族、
侗族等多民族人口,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4.5%。龙脊镇经济产业以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其中旅游营业收入已从原来的几千元增长到2019年的1.05亿元。龙脊镇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世界梯田原乡。龙脊是广西二十个一级景点之一,“
龙脊梯田”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
历史沿革
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前,龙脊镇属地为义宁县桑江巡检司辖区,龙胜厅设立后,属龙胜厅南团管辖。
民国五年(1916年),龙脊镇属地划属南区,之后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属镇南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该地划属南区。1952年5月起,属第二区,并设立为官衙乡;同年12月26日,更名为了和平乡。1958年8月30日,响应政策要求,和平乡成立公社。
1984年8月,经政府决定,改公社为乡,复名和平乡。1999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其境内所属的
大寨村与
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梯田景观,并约定:村民负责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旅游公司每年将门票收入的7%返还给村民分红。
2002年,境内的大寨村开始修公路;次年,完成通车,同时大寨金坑梯田景区正式对外开放。
2006年,该地开始开发旅游,之后逐渐被世人所知,游客渐多。
2014年1月2日,为推进特色乡镇建设,和平乡改为镇建制获得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正式更名为龙脊镇,原所辖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龙脊镇位于广西桂林市
龙胜各族自治县东南面,距
桂林市75公里,距县城12公里,西邻泗水乡、江底乡,北靠龙胜镇,东与灵川兰田瑶族乡交界,南与
临桂区宛田瑶族接壤,素有“龙胜南大门”之称。全镇总面积为237.3平方公里。
气候
地形地貌
全镇境内崇山峻岭,溪流纵横,海拔在700米以上的山地占3/5以上。其地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大部为山体陡坡,山岭连绵,地面海拔在238-1916.4米之间,最高点福平包的海拔为1916.4米,最低点里排的海拔为238米。
水文
龙脊镇辖区内有和平河和白水河两条主要河流,和平河属
珠江流域
西江柳江支流
古宜河的一级支流,具有山区洪水特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洪涝灾害频繁。
自然资源
龙脊镇森林覆盖率为78.1%;水资源丰富,电力开发潜力广阔,有耕地面积18794亩,其中水田面积9736亩,早地面积8858亩,水果面积1855亩。其矿产资源主要为黄金矿,集中分布在大寨金坑一带。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2月,龙脊镇下辖15个行政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 镇人民政府驻地在和平新街。
政治
截至2024年2月,龙脊镇党政机关设有5个综合性办公室,分别为党政人大综合办公室(政协工作办公室)、基层党建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应急管理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乡村振兴办公室)、社会事务服务办公室(卫生
计划生育监督办公室)。党委书记为蒙积君,党委副书记、镇长为范米成。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3年9月,龙脊镇有186个村民小组,共3981户16103人。
族群
截至2021年末,境内居住着
瑶族、
苗族、汉、
壮族、
侗族等民族人口3727户15166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4.5%。
语言
当地通行的方言为桂林话,桂林话源于北方方言,但是在语音、语调等方面同北方方言又有较大差异。桂林方言是桂林地区特有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如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在
桂林市的小学、中学校园,还是在公交车上、米粉店里,普通话越来越普遍。
经济
综述
龙脊镇经济产业以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2017年,龙脊镇工业总产值完成17490万元,财政税收完成816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3737.1万元,同比增长34.1%。 2022年,全镇村级集体经济总量为886万元。
农业
结合本地特色,龙脊镇发展起了
龙脊茶、
龙脊辣椒、龙脊罗汉果、
鸡蛋果等地理标识性旅游农产品,规模化种植面积达2.6万亩,打造了金江村2000亩罗汉果基地,龙胜中华鲟鱼养殖基地,和平村里排猕猴桃种植基地等;形成了马海辣椒,黄江“龙脊阿妹”红薯干,江柳“农货香”
甘薯淀粉,“龙脊香”全生态优质大米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
旅游业
龙脊镇境内的
龙脊梯田景区,旅游接待人数已从1992年的1000余人次增加到2019年170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从几千元增长到2019年的1.05亿元。
交通运输
镇内有
桂三高速公路和321国道穿境而过,其中桂三高速公路龙脊段全长9.2公里。此外,还建有龙脊梯田风景名胜区大循环公路,龙脊段长18公里。截至2021年末,龙脊镇共硬化和新建通屯道路、产业道路62条,总长近百公里,实现通村公路100%的硬化,通组道路95%以上硬化。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8年6月,龙脊镇有中心小学1所,教学点6个,幼儿园1所。
文化事业
截至2023年5月,龙脊镇有文化站1座。2017年,龙脊镇新建有4个(马海、白石、中六、摆岭)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医疗卫生
医疗设施
截至2020年10月,龙脊镇有医院1所,为龙脊镇
中心卫生院,是一级乙类卫生院,2002年荣获
爱婴医院称号,2011年评为中心卫生院,2014年成为全区首批规范化建设卫生院。卫生院编制床位数为10个,实际开放床位数10个,暂无中医床位数。2017年,该镇新建有1个村级卫生室。
卫生设施
2021年,龙脊镇新建有村屯垃圾焚烧池35座,其中包括3座改造完善的垃圾焚烧池,更新和平集镇5个垃圾转运箱、景区沿线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和不可回收桶150余个。
文化
综述
龙脊作为一个多民族地区,其
壮族是北壮的代表,服饰独特,这里还保留了壮族民间舞蹈、壮族服饰、壮族山歌及壮族风情传统习俗壮乡民居,民间舞蹈包括龙脊铜鼓舞、
师公舞、
打扁担。饮食上,有
龙脊茶、
龙脊辣椒和龙脊水酒。龙脊镇瑶族村寨的
瑶族服饰制作技艺,特指红瑶服饰制作技艺,当地的瑶族自称“忧”,因妇女身穿红色锦衣花裙而俗称红瑶。2014年11月11日,龙脊镇境内的瑶族服饰,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民俗节日
瑶壮春秋祭社:在龙脊镇的几个民族中,红瑶、盘瑶与
壮族村落大多留存有
社庙,并且至今仍有祭祀活动。当地瑶、壮社庙祭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往往与祭祀人群的祖先崇拜融为一体。红瑶社庙往往与祭祀
瑶族先祖的
盘古庙合一,除盘古大王外,还供奉管赶山(打猎)的飞山大王、
梅山神等神灵。过去有春、秋两祭,当地人分别称之为二月社和八月社。
梳秧节:每年芒种前后,龙脊镇的村民们都会选择一个好日子,举办梳秧节来祈求全寨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节日当天,全寨的老老少少会在
龙脊梯田上开展民俗巡游、集体农耕劳作、梯田拔河比赛、放飞“凤鸡”等活动。
民族工艺
龙脊的民族工艺品主要以
瑶族的手工刺绣、蜡染、银器为主。其他工艺品还有红瑶刺绣头巾、花腰带、银饰叮当帽、壮族
绣球科、草鞋、手绣鞋垫。
风景名胜
龙脊梯田,坐落在
越城岭大山脉之中,分为金坑(大寨)瑶族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通常意义上的龙脊梯田是指龙脊平安壮族梯田,也是开发较早的梯田。梯田分布在海拔300米至1100米之间,最大坡度达50度,前往梯田几乎都是盘山公路,一直升到约海拔600米以上,到梯田时海拔达到880米。
龙脊梯田包括了龙脊寨(壮族)、平安寨(
壮族)、中六寨(
瑶族)、大寨(瑶族)、田头寨(瑶族)、小寨(瑶族)等若干村寨。
龙脊镇的
龙脊梯田,历史悠久,始建于
秦朝,成形于
唐朝,完工于明朝,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龙脊的
壮族、
瑶族先民世代耕种梯田,至今仍保留“耦耕”等传统耕作方式。龙脊梯田已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此外,该镇还打造了和平村“多彩田园”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和金竹壮寨特色民宿。
所获荣誉
龙脊镇于2016年荣获第三批“全国美丽宜居小镇”,2017年被自治区列为首批广西养生养老小镇,2018年
龙脊梯田通过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评审,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地。2019年,龙脊镇被
中华文化促进会评为中国最美小镇美学榜样;同年,其下辖的金江村又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2020年12月,龙脊镇入选第四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镇。
相关事件
2024年2月6日,广西
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举行年终旅游分红,282户1381人共分得725万元人民币,户均2.5万多元,其中一七旬村民一家分红43974元,为全村最高。
参考资料
龙脊镇简介.龙胜各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4-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