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发平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钟发平,男,汉族,1965年8月出生,桃源县人,理学博士,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坚守在跨学科、“产学研”创新跨界最前沿,长期从事绿色二次电池、先进储能材料及电化学混合储能的应用理论研究和工程化开发。2024年6月14日,钟发平任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81年,钟发平进入中南大学有色金属冶金系,先后获得工学学士(1985年)、工学硕士学位(1988年);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先后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清华大学;1995年,被破格晋升为研究员(教授);2010年,担任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2022年,担任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主任。
行业任职
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
中国电池工业协会智能制造专委会主任
国家轻工业电池及储能材料质量监督与检测中心主任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新能源电池退役处理与利用委员会(筹)主任
深圳市新型储能产业“超级智囊团”专家
湖南省先进能源材料产业集群战略专家委员会主任
科研与孵化
1993年8月-1997年8月  
于原国家科委国家高技术新型储能材料工程开发中心暨氢电池中试基地,承担国家“863”计划,负责镍系二次电池用关键材料储氢合金、镍氢电池工艺技术研究开发,并组织实施中试开发。
1997年9月-2004年12月  
于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主导电池关键材料连续化带状泡沫镍中试工艺开发,为产业化实施提供完整工艺包,以技术成果孵化长沙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参与起草《电池用泡沫镍》国家标准。
2005年1月-2010年8月   
创建省级创新平台---湖南先进储能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承担国家“863”计划,负责绿色二次电池新技术研究与中试、测试与评价方法研究。
2007年4月-2022年10月   
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导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电池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实践,承担并完成国家工业强基工程和绿色制造重大技术攻关;展开混合储能技术的相关研究,开发了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的储能器件混合搭配,通过优势互补组成优化的储能系统。相关技术成功孵化科力远新能源
2022年9月-
持续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开展核心储能技术、关键储能材料、储能系统集成和退役电池回收再利用等方向的创新研发与工程化探索实践。主持锂离子、氢燃料、钠离子等新型绿色电池及储能材料工程化研究与测试、评价与标准研究。
科研成就
依托个人专利技术,研制开发了中国首条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绿色智能化生产线,打破国外垄断与技术封锁,实现了产品的国产化,科研成果应用单位成为该关键电池材料的全球最大供应商,为中国绿色二次电池的智能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行业发展。
研制中国首套车用混合动力电池完整技术且实现装备的智能化,开发了在“温度适应性、安全可靠性、低温倍率性、使用寿命”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绿色二次电池。科研成果应用单位成为吉利、东风、丰田汽车等车企油电混合动力车型动力电池的主要供应商(其中丰田10款,年供应量42万台)。为中国锂离子电池及其他电池的智能化制造提供了借鉴,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产业发展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面向绿色二次电池在新能源(风、光发电)配储等场景中大模组应用的安全与寿命难题,首创了多能量源混合柔性调度技术,开发了两种及两种以上不同特性的储能器件混合搭配,通过优势互补组成优化的储能系统。此外,在分布式微网储能系统和大储能产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通过物理学、化学、冶金学、材料学等多学科交叉创新,开发一步法高效提锂和一步法高效电池回收技术,构建从自然矿山到城市矿山的全产业链关键技术闭环,突破资源依赖瓶颈,解决行业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高成本和资源回收率低的痛点。
主导创建了先进储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并联合科力远新能源中南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大学深圳大学中创新航、三峡科技等“产学研”头部单位组建科研与转化平台,围绕储能材料、储能技术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
先后承担“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国家工业强基”等重大任务,主持完成“国家绿色制造”、“国家智能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创建等国家重大工程、国家科研任务。
截至2023年10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入选国家“万人计划”,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排名第一的授权发明专利115 件(含美、日、欧5件),发表论文57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
科研主张
现阶段,煤电仍是中国电力供应主体,电网结构亟需转变为以新能源(风光)发电为主的“绿网”。对此,提出应在汽车领域实施油电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和纯电动技术路线并行发展的策略,并集中优势资源,将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作为首要任务来推进,优先发展新能源之储能技术,以实现真节能、真降碳、真减排。
储能产业链长且复杂,交叉环节涉及多个高技术行业学科,面临多重发展课题。对此,提出单一学科、单一环节、单一个体、单一政策的单打独斗,无法应对储能材料及大储能产业的诸多复杂问题和挑战,只有站在产业发展的全局思考,跨学科交叉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集群联合体创新、行业性的国家科研平台统筹规划引领创新,才能高效、高质解决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课题,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中原地区双碳之3060战略目标。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行业任职
科研与孵化
科研成就
科研主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