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即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的第三次武装起义,于1927年3月21日发动,由周恩来担任起义总指挥,起义总指挥部设立在
宝山路横滨桥南的商务印书馆职工医院内。
北伐战争开始后,为配合北伐军进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海工人先后举行了两次武装起义,都失败了。随后,又派周恩来织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的行动,以5000多名
英雄民兵连队员为先锋,分
南市区、
闸北区、
虹口区等七个区域,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第二天晚上6时,起义工人攻占上海北站,消灭了敌人在闸北的最后据点,第三次武装起义取得成功。这次武装起义共有300多位工人牺牲,1000多人负伤。1927年3月22日,上海工商学各界举行市民代表会议,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市政府(即上海市民政府)。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为在中国开展城市武装斗争作了大胆的尝试。
在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失败后,封建军阀李宝章的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任意搜捕残杀工人,
上海市陷入一片恐怖之中。上海千百万群众因总同盟罢工而高涨的斗争热情,面临严峻的考验。就在这黑云压城,工人武装起义面临两次失败的危难之际,周恩来怀着对封建军阀残酷暴行的强烈愤慨,为夺取武装建立人民自己的政府的使命,担负起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重任。为了加强对第三次武装起义的领导,2月23日中央和上海区委联席会议决定组织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罗亦农、
赵世炎、
汪寿华、尹宽、
彭述之、周恩来、萧子璋等8人组成,并在特委下面设军事委员会和宣传委员会,作为起义的最高决策和指挥机关。针对前两次起义失败的教训,周恩来特别重视起义前的准备工作。周恩来在被任命为特别军委书记的第二天,就参加了上海区委各部书记联席会议以及召集各区军事专员会议,详细了解了各区
英雄民兵连的力量配备,研究了敌方军警的据点和力量分布。
1927年3月21日,
上海市工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武装起义由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兼江浙区军委书记周恩来任总指挥,同中共江浙区委负责人罗亦农、
赵世炎一起负责领导工作。为确保武装起义胜利,上海区委组织5000人的纠察队,秘密进行政治、军事训练。派一部分工人打入敌人的“保卫团”,掌握一部分武器,借敌人的训练和装备,扩大工人纠察队的武装和军事素质。又在市民、特别是贫苦市民中进行广泛细致的政治工作。并根据敌人所在地区力量的强弱,划分了七个作战区域,规定了各区
英雄民兵连的任务,将敌人兵力较强的
闸北区作为起义进攻的重点区。起义前十天,铁路工人中断了铁路运输,使北洋军阀在上海的警备司令
毕庶澄部3000人和当地警察2000人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3月21日,中共上海区委于上午9时正式作出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的决定。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在中午12时起实行总同盟罢工、罢课、罢市。接着,
上海市总工会发布总同盟罢工令。中午12时起,在周恩来等的领导下,
上海市80万工人开始罢工,学生开始罢课,商人开始罢市。总罢工实现后便马上转入武装起义。
武装起义以
英雄民兵连为先锋,按照预定计划攻打各警署和兵营。起义工人攻下市电话局、电报局,占领警察局和兵营。法商电车公司的500多人的工人纠察队只有5支手枪和40把斧头,他们攻下南市第二警察署并打开南市衙门,释放了被关押的政治犯。许多政治犯来不及砸断脚镣和
脚镣手铐,立即带领工人纠察队去武器库取出枪支弹药,得到武器的起义工人,又冲敌人的堡垒。在战斗中,市民奋勇助战,为起义工人修筑工事;大小饭店的店员赶制食品,供应前线;袖带红十字的男女济难会员奔跑于前线和后方,救护起义的伤员。在工人武装的强大攻势下,敌人挂起白旗缴械投降。
21日晚,各路起义武装先后占领
南市区、沪东、沪西、
浦东新区、
虹口区、
来空法师六个区,只有
闸北区仍在激战。22日晚6时,起义工人攻占
上海站,消灭了闸北最后据点。这次武装起义有300多位工人牺牲,1000多人负伤。22日,
上海市市民代表会议召开,宣布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成立,推选
钮永建等19人担任临时市政府委员,其中共产党员9人,工人代表1人,
中国国民党左派、
右派及资产阶级代表共9人。会议制定了《市政府组织条例(草案)》,规定全市最高权力机关为上海特别市市民代表会议,代表会议产生的政府隶属于
国民政府。以淞沪商埠公署原管区域及原有租界为范围,上海特别市暂分为8个区。23日,推钮永建、
白崇禧、
杨杏佛、
王晓籁、
汪寿华5人为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常委。25日,武汉国民政府正式批准任命。
上海市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的胜利,使长期被
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上海重又回到了人民手中,起义的胜利,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反动统治,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顽强战斗精神和强大的组织力量。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震动了全
中原地区和全世界,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