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坝地区
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的一处乡级行政区
东坝地区是朝阳区东北部的一处乡级行政区。它处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副中心以及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之间,距离CBD、首都国际机场、外交部及一二三使馆区直线距离仅10到15公里。元代为阜通河(今坝河)上的7座坝闸之一,名郑村坝,明万历年间改称东坝。因乡政府驻地位于东坝,因此得名。
东坝地区原为东汉安乐故城遗址。晋时称安德乡。明、清时期属顺天府大兴区县,民国36年(1947年)为北平市市郊一区辖镇,现板桥以东部分,北属大兴,南归通州区。1949年6月属北京市第十三区转镇。1953年,成立东坝镇,1956年3月,改为东坝“三八”生产合作社。1961年4月,成立中德人民友好公社,驻红松园。1983年2月,命名为东坝乡。2020年国际交往中心专项规划进一步明确将东坝地区打造成为国际人才集聚、国际交往活动活跃、国际化综合服务完善的新亮点区域。同年,东坝地区部分区域划入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位于朝阳区东北部,距日坛公园11.7千米。
西与将台地区(乡)、东风地区(乡)接壤,北、东与金盏乡(乡)相邻,南与平房地区(乡)、常营地区(乡)交界。办事处驻东坝红松园16号。
地形地貌
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小面积丘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水文情况
温榆河主要支流坝河流经乡域。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大兴县。
1947年分属郊一区(为东坝镇)、大兴区通县专区
1949年属第十三区辖镇,后相继改属大郊区、朝阳区,1958年为朝阳公社一部分,翌年成立中德友好公社,1983年改乡。
1996年,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3万人,辖东风、后街、西北门、七棵树、单店、驹子房、东小井、三岔河、焦庄9个行政村及单店、七棵树、东风、后街、驹子房、西北门、东小井、东坝大街、单店西、新村、红松园、高杨树、铁道部十六局、人工晶体研究所、钢窗厂、三电台16个居(家)委会。
2002年,乡政府驻红松园,面积24.62平方千米,人口3.9万人,辖七棵树、单店、西北门、后街、东风、三岔河、焦庄、东小井、驹子房9个行政村。
2004年6月,在东坝乡设立地区办事处,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
2008年辖17个居委会、9个行政村。
发展前景
2015年,为加快推进东坝地区(乡)农村城市化进程,东坝地区工委(乡党委)、办事处(乡政府)提出全面实施“15321”工程的工作思路。“1”即“一个目标”,以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为目标;“5”即“五大工作格局”,构建“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安全生产、社会维稳、民生改善”工作大格局,统筹地区各领域协调发展;“3”即“三条路”,协调推进东坝南二街、东坝中路、单店南路3条市政道路建设;“2”即“两块产业用地”,积极推动坝河南区2块产业用地落地;“1”即“一个保障”,强化党组织保障,凝聚发展合力。
按照北京整体规划,东坝地区(乡)是北京市十大边缘集团之一。未来,东坝地区(乡)将以东坝国际商贸中心功能区的建设为契机,在地铁M3号线、机场二高速交通抽和坝河、北小河生态轴的带动下,在坝河以北,大力发展会展、商业娱乐、总部商务办公和国际交流服务等高端商务商贸产业,形成商务商业、外事服务、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在坝河以南,推进城市住宅区建设,以完备的幼儿园、学校、医院、养老、商场等城市配套基础设施,打造居住功能为主、都市型工业为辅、城乡协调发展的综合社区。
2021年9月16日,北京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规自委副主任杨浚介绍了《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的相关情况。东坝地区成为落实“四个中心”战略定位,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以及“两区”建设的重要区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和朝阳区人民政府,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外办、市交通委,组织编制了《东坝地区规划建设方案》,将东坝地区定位为国际组织与交往活动集聚区、服务贸易与跨境消费引领区、文化交流与形象传播窗口区、国际服务与智慧生活体验区。规划范围约35.5平方公里,其中,约12平方公里为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管理范围。
行政区划
2011年辖8个社区,9个行政村。
【2011年代码及城乡分类】110105039:
参考资料
综合查询.中国·国家地理信息库.2024-03-24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发展前景
行政区划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