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土
鲁迅小说《故乡》中人物
闰土是鲁迅小说《故乡》中的人物,也是一位贫苦农民,童年时的闰土活泼、善良、真诚,但经过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导致成年后的他贫困潦倒、麻木、卑微、木讷。
闰土是一个被封建礼教精神奴役的可悲的形象,此人物根植于辛亥革命前后,他的经历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广大底层农民的遭遇,他们受尽了欺凌,虽然他们对困苦日子早有感觉,但是没有改变的觉悟和勇气,鲁迅也借此表达了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的强烈控诉。
人物外貌
少年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
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人物经历
闰土是一个旧中国的农民,处于辛亥革命前后那特定时代和环境之中,因小时候错失了读书的机会,所以以海边沙地为生活来源,成为一个精神近乎麻木,在生活中只是默默承受和挣扎的贫苦农民, 生活剥蚀了他的青春,辛劳却没有得到幸福生活,他的希望只是在于神佛之类的偶像,让人们看到国民的麻木认命和精神空虚的弱点。
性格特点
少年
少年闰土有着典型的海边农村少年外貌 , 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他健康 、可爱、机智 、勇敢 、自由、经验丰富、聪明能干 、活泼可爱、知识丰富,他生活在广阔的天地间 ,喜爱大自然,见多识广。
中年
但封建的礼法关系逐渐压抑了他的生命力。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干瘪了下去,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下去,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下去,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中年闰土是一个人性扭曲、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能力的木偶人,性格变得麻木、卑微、木讷。闰土不再把“我”视为平等的、亲切的朋友了,他把“我”放在了自己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地位。
关系设定
水生
闰土的儿子,比闰土黄瘦些、却害羞的少年,和他父亲一样是个种地打猎捕鱼撑船样样在行的劳动好手,而且还擅长“吹笛子”“敲鼓板”“拉胡琴”,每次村里的迎神赛会活动时,他也都是挑大梁的“大敲会”。
五岁的女儿
闰土的女儿,《故乡》中是这样描写的“却只带着一个五岁的女儿管船只,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这小女孩毕竟只有五岁,如何叫她管船只。
形象分析
直接分析
少年闰土在作者的描写下很神奇,他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内心很清楚自己的处境,但苦于无力改变。鲁迅在《故乡》中通过雪地捕鸟、月下刺猹、海边奇遇这三件事的描述,都完美展示了少年闰土的大显身手。作者的笔下少年闰土羞涩中透着活泼可爱、机智勇敢,在这样的刻画中,作者对少年闰土的感情也不言而喻,他愿意和这样的闰土成为最好的朋友,愿意亲近他,愿意不离不弃。
中年闰土让作者在阔别故乡近三十年后有了近乡情更怯的感觉,他再也不是作者心中的小英雄,而变得呆滞、刻板,用石像或木偶人来形容在贴合不过。作者笔下的中年闰土在多子、饥荒、苛捐杂税等重压下变得麻木不仁,少年时的灵性不再,多了几分拘谨和不自然,在相见片段,作者写道,他“分明”喊了“老爷”,这让作者听着格外的刺耳,显然,在阔别多年再见时,中年闰土已然明白所谓的等级差别,并且早已习惯,对中年闰土来说,两人之前的记忆已经一去不复返,他将作者视为高高在上的有地位、有权势的人,而把自己的贫穷和劳苦视为卑微、低下,他觉得两人之间隔了一堵看不见的厚厚的障壁。作者笔下这样一个巨大的形象变化,代表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千千万万劳动者的遭遇,这让作者内心疼痛、纠结和苦闷。
间接分析
少年闰土是一个害羞、文静的小男孩,这些通过作者描写的“JJ、 毡帽”“银项圈”等装扮就能看出来,通过描写捕鸟用了“下”“扫”“支”“撒”“缚”“拉”“罩” 这样的动词,也展现出他勇敢、机智、有丰富的生活经验,通过“夏夜的月空下,月光皎洁,天空深蓝,少年闰土手执钢叉,轻轻地朝偷吃的刺猹走去,狡猾的猹就反而从胯下逃窜”,再现了一个伶俐、坚毅的闰土。在作者眼中,他是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生命气息的少年,拥有着孩子该有的活力和勇气,此时的闰土,无论是他的语言、外貌、动作都与他少年的可爱、 天真、勇敢等气质融为一体,这也暗示了少年闰土此时的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中年闰土缺少朝气和生命力、木讷,早已变成了一个备受艰辛生活的压抑、只知沉默忍耐的劳苦农民,这些从原文中“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很黄、很深的皱纹、眼睛红肿不是因为见面的激动、手掌开裂、手指又粗又笨、俨然松树皮、身上的衣裳单薄、以至于在作者看来在浑身瑟索、处境如此艰辛,带给老朋友的只能是一把青干豆、加上他的那句老爷和不断的摇头、完全将两个人放进了两个世界、以至于我不得不打了个寒噤”的描写就可以看出。“灰暗的云层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见面时是在很冷的午后”这样的描写,更加暗示了故乡的封闭、陈旧、落后,这种种巨大的变化让作者感到非常吃惊,离别时也只是惘然,再也没有了儿时的大哭。
人物背景
20世纪20年代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农民生活和精神现状被摧残,《故乡》取材于1919年返乡举家北迁时与童年时的农民朋友章运水(闰土原型)见面的亲身经历,透过二十年间故乡环境和闰土性格的巨大反差,对比出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侧面,同时又将这种差异加以烘托和渲染,反衬出现实故乡的萧条和惨败,揭示了动荡社会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刻社会根源。在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 , 农民进一步走向贫困化 , 日子越来越过不下去了 , 如狼似虎的盘剥重压 , 使农民的命运更加悲惨, 一代不如一代。闰土的不幸是社会造成的 , 他是没有能力去改变现状的 , 只有对现状听之任之 。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绘画作品
人物评价
闰土由少年时的自由、勇敢、可爱逐步变成中年时的麻木、呆滞、刻板,只能说他生不逢时,生活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横行的时代,他自己无力改变,久而久之也早已习惯这样的生活,作者纵使想改变,但最后也只是枉然,因为时代的印记早已深深的刻在闰土的心里,只能看着他苦得像个木偶人一样。
闰土从外形到内心的变化让人震惊又意料之内,其实他的姿态从来都没有变过,阶级之分也没有变过,改变的只是我们的心绪,小时候的闰土无拘无束,只是因为那时是孩子不懂事,虽然生活的重压一点一滴地加到他们身上,但他们自己并不感到分裂的痛苦,因为辛苦麻木一直都是他们不变的本质。
闰土代表的是大部分普通农民,他的遭遇是大部分普通农民的遭遇。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他知道他们都一样,一样的辛苦生活,区别只是一个辛苦恣睢,一个辛苦麻木;也一样是手制的偶像,差异只是一个愿望切近,一个愿望茫远罢了,这让他同情而又内心挣扎,最终留下了那句“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人物影响
闰土由活泼可爱、健康朴实变得贫穷卑微、木讷粗笨,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隔膜,作者希望通过在那个背景下的农民生活,能够引发人们思考,希望水生和宏儿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能够改变这残酷的现实,迎来摧残的未来。
人物原型
闰土的原型就是鲁迅少年时代的好友章闰水,章闰水(1879—1936),浙江会稽道墟杜浦村(今属绍兴)人,由于他出生那月是闰月,所以名字里有个“闰”字。又因为八字上五行缺水,故小名叫做“阿水”。周作人认为他本名叫运水,在浙东“运”与“闰”同音,所以鲁迅小说上改写作“闰”,“水”也换作五行中的“土”了。这便化作了小说里中的人物名——“闰土”。其父亲章福庆(1850—1903)是一位能工巧匠,是周家的长工,家里种植西瓜、棉花、杂粮等谋生,他还开了一处竹篾作坊,在绍兴新台门通向百草园的后门口的三间小屋,平时制作修补竹制品。
1893年,鲁迅的曾祖母去世,又赶上了周家各房的大祭祀刚好轮到了鲁迅家,章福庆便把他的儿子章运水来帮忙看守祭器,当时闰水14岁,鲁迅12岁,鲁迅叫他“阿水”,他叫鲁迅“大阿官”,两人很快便成了好朋友,此后周、章两家走动频繁。1900年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的鲁迅在寒假回乡时,还邀请章闰水一起去登应天塔,陪他到大江桥游玩。
章闰水生有四子二女,与小说中的闰土相似,幼子长生五岁夭折,长女阿杏26岁病故,由于长期贫困和积劳成疾,章闰水五十多岁背上突生恶疮,无钱医治,最终在58岁那年溃烂而死。
目录
概述
人物外貌
少年
中年
人物经历
性格特点
少年
中年
关系设定
水生
五岁的女儿
形象分析
直接分析
间接分析
人物背景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绘画作品
人物评价
人物影响
人物原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