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才
陈传才
陈传才,广东普宁人,1936年出生,中共党员。他是中国文艺批评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人物经历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5年参加工作,历教育科科长,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及系副主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
主要贡献
著有专著《文学理论》、《艺术本质特征新论》、《文艺创作70讲》、《文学理论新编》、《文艺学百年》、《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当代审美实践文学论》等。
获奖记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主编)获1995年中国图书奖提名奖,《文艺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方向》获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文学理论新编》获2002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2004年获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艺理论突出贡献奖。
人物评价
职业
陈传才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相关书籍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自选集《当代文艺理论探寻录》,是陈先生对自己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思想进行的一次较为全面的总结,其中遴选了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汇集了颇多富有见地的观点。
学术思想
新时期以来,如何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并使之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实践中发挥巨大指导作用,是陈传才先生和他们这一代学者所共同关注的问题,也是贯穿于该书的一条主线。该书选取了从上个世纪80年代直到21世纪初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马克思为艺术探索奠定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文艺特征论》等篇,与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的发展紧密相连,充分揭示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重心的变化轨迹。围绕文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从原来片面强调“文艺是生活的形象反映”到强调文艺主体性,中国文艺理论界曾产生过一系列重大而又尖锐的争论。陈传才在《马克思主义与艺术主体性问题》一文中,在肯定主体问题讨论的意义同时,也指出了“取代论”者的偏狭特征:“一些同志又在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提出了以‘主体论’取代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偏狭主张,既否定了文艺主体性原则的客观性基础,又把现实的人的主体活动抽象化,割裂了精神主体与实践主体、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的整体关系,使主体问题的强化向着脱离社会、时代要求的本位主义和违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主观唯心主义倾斜。”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代文学的曲折发展经历证明了这样一种学术立场的远见和价值。以往文艺理论的缺陷一方面表现在文艺主体性的缺失,同时也表现在人的本体地位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随着国外各种文艺理论的引入,国内理论界亦做出了多种回应。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如何发展的问题上,陈传才在《文艺本体论论纲》一文中提出“我们认为:新的理论体系建构的突破口,不仅需要在认识论方面进行主体深层的拓展,更需要从本体论方面打破传统哲学、美学的局限,确立以人的感性存在及审美实践活动为本体的观念。”应该说,形式主义文艺学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再现理论的局限,确立了艺术的本体地位。该文清醒地意识到,文艺本体问题的形成,是在人类哲学及美学发展的历史中逐渐完善起来的。从原初人类急于探究宇宙本体到思考人对世界能动改造的主体,人类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因此,“文艺本体,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和环状结构。”对于文艺本体的认识,包含着各个时期先哲的认知成果,但更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相统一的观点,强调必须从这一观点出发,“才能从人的感性生命活动及审美实践的动态系统中,把握文艺本体的特性”。实践再次证明了研究文艺本体不可能脱离开社会、历史的视角,超越纯粹的形式研究才能真正有利于中原地区当代文艺学建设。
如何看待艺术家和读者受众的关系是文艺理论无法绕开的问题。在肯定艺术的主体性和个人化的特征同时,陈传才在《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中,根据卡尔·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所阐明的“美和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是人类自我确证的形式”思想,提出“在文艺的审美实践中,作家艺术家所喜爱的、赏心悦目和赞美的对象,必定是那些在内容与形式上最符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美好东西。”在这里,审美经验的社会性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它的个人化特征只有与社会人生美好追求相一致,才能获得普遍的认可,并成为人类共同的艺术地把握世界的方式。接下去的问题是,既然审美实践须符合人类的美好憧憬,那么文艺就具有了超越性的理想品格,体现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结合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文中提出:“精神生产所以是自由的,正在于它超越狭隘的肉体需要和直接的外在目的,而能够为精神的需要和内在目的进行创造,并产生出具有提升人的精神价值的产品。”
陈传才先生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念关注当代文学的发展,对当代文艺变革、创新的特质和走向以及文艺理论嬗变和建设等重大理论问题,均做出不少富于开拓意义的研究。如该书立足于中国当代文学复杂多元的现实,对各种文学流派加以悉心辨析,及时判断出一些所谓时尚理论的致命问题,指出“新人本主义哲学对文学社会性的拒斥”,“形式主义创作倾向对人文主体的疏离”,“新潮文学实验对现代性意蕴的误读”(《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学思潮》)等,对当代文学的发展保持着理智清醒的判断和审慎的态度。虽然当代文学形态、媒介及传播方式发生着新的变化,但作者对于文学的未来,对于文学深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以及博大的精神旨归充满信心,因为这些始终是文学变革发展的灵魂。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贡献
获奖记录
人物评价
职业
相关书籍
学术思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