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宙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
王霞宙(1902年-1976年),原名王怀约,自号怀约室主,枣阳市人,著名艺术教育家和国画家。父亲王云果留学日本,家境殷实。20岁时就读襄樊师范学校,后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与马万里、欧士道、闻钧天等五人同班。毕业后,王霞宙任教于武昌艺术专科学校,逐步提升为教授。他还曾任教于华中师范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副主席,湖北省文联委员、第三届湖北省政协委员。与张肇铭、张振铎并称为湖北“三老”画家。
人物生平
王霞宙先生早年入国画家梁公约门下。尝受业于贺履之(良朴)、萧泉(悬)。青年时期工人物画,尤擅仕女,受清代费丹旭改琦的仕女画技法影响颇深,人们戏谑地称他为“王美人”。
1949年王霞宙已经47岁,那套表现仕女画技巧的画法已经不适应表现当代人物的风貌,于是他决心改弦更张,放弃人物画,主攻花鸟画。
1965年王霞宙先生接到给雷锋王杰两位英雄人物画像的任务后。经过一番酝酿之后,王霞宙先生挥毫泼墨画下了两株健硕的生机盎然的红色向日葵。向日葵本是黄色的花盘,而这幅画中两株向日葵的花盘却是红色的,这两个红色的向日葵花盘代表了雷锋、王杰两位英雄人物。
王霞宙先生改弦易辙,主攻花鸟画,不是戏言。然而对于已逾“知天命”年限的半老画家而言,确实是考验。先生对近世各派创新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各派都反对闭门造车,都主张师造化。先生深知“师造化”一词内涵广泛,但此刻作了狭义的诠释,直白翻译为“写生”。认为写生是一把金钥匙,可以开启创新的门道。他根据当代人们审美规范的不同,投入地多画以往少入画或者根本不入画的品种,在写生中融入新思想、新情趣、最终创造了新境界和新的表现手法。
20世纪60年代,王霞宙先生年届花甲,艺术创作进入收获期。决意在前期“重题材拓展”的基础上将创作重心移到“重意象升华”上来。他公开在师生中宣布进行“六十变法”,试图将诗、书汇入画作,加强墨气,探求意象之隽永。为此他真心诚意向阮璞先生学诗词,向张振铎先生请教魏碑。一段时间他对氏二碑入迷,试将爨味引入行书,下了极大工夫。经常写,经常和大家研讨,很见成效。经营创作,枕上成吟,往往披衣而起,静夜挥毫,字斟句酌,费纸三千,全不知老之将至。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山区写生,发现一种野生棉花,觉得颇有意味,却无法表达,将画稿带回武汉继续探求。
回到武昌昙华林怀约画室,老画家用两年时光,全身心投入,画成一幅杰作——《铁棕》。题句“风不能摇,虫不能侵,万古长青,其坚如金。”气概非凡。
1973年他在无法释怀的情况下吞藤黄自杀,被送进了武汉市三医院救治,出院后被大女儿接到杭州市。在杭州的时候王霞宙先生还偶试画笔,那天他画了一幅他擅长的紫藤,画好的紫藤静静地躺在桌上,突然一阵狂风吹来,从那扇没关上的窗子卷起那幅画就消失在黑夜里,一切发生得那样突然,大家都惊得目瞪口呆,那晚还下着小雨,大家都忙不迭地跑下楼去寻找,找遍了附近的大街小巷,可哪里还有那幅紫藤的影子。1976年王霞宙先生突然间也像那幅紫藤一样从那扇没关上的窗子飘了下去。一颗画星陨落了,陨落在他乡的杭州新华路石匠弄,后葬于武汉。
人物成就
王霞宙长期从事艺术教育,是武汉音乐学院国画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花鸟画界培养了不少接班人。他对于教材的选定有严密的系统性。对于教学方法的运用,主张临摹、写生、创作三者互相补充,互相渗透。教学要求严格,强调“笔勿妄下”。1980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武汉分会曾举办《王霞宙国画遗作展览》。湖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王霞宙画集》。
社会评价
1.先生独辟蹊径的艺术探索,已俱成功的兆头,甚至有人:将他的革新精神与唐朝新乐府运动”相提并论,白居易提倡“通脱”,引导诗歌从典雅庄重走向通俗平易。新丰折臂翁、杜陵卖地叟、上阳白发人、绿窗贫家女等普通人的命运,以空前阵营出现在诗坛上,对后世诗坛形成巨大影响。因此预测王霞宙的创新道路不但会成功,而且必:将载入史册
2.《铁棕》最能代表王霞宙先生的境界。画史上能以数年工夫毕其一作,寄托如此遥深,技巧如此完备的画家古今罕见。
3.他是祖国母亲的热血男儿,艺术赤子。他用学养、才情、睿智、气质、人格开创出一方新局,形成恒久的影响力。他是江城不可多得的,真正称得上原创型的画家。扫尽陈词滥调,弃绝因袭模仿,重振写生之风。作品清新雅逸,刚柔相济,藏意韵于神彩,充满自然生态的活力。他所达到的高度,令后来者难追。
---陈立言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成就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