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宫漏斗蛛
蛛形纲漏斗蛛科动物
迷宫漏斗蛛(学名:Agelena labyrinthica)是漏斗蛛科的一种蜘蛛目,分布于欧洲中亚和中国的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江西省山东省等地。它们喜欢在灌丛、草间、石隙和洞穴等处筑网,害虫天敌。雌蛛背甲浅褐色,有2条深褐色条斑纵贯前后,条斑前端狭窄,向后逐渐变宽。颈沟、放射沟及中窝明显。步足黄褐色,各节末端暗,有许多刺和毛,跗节的黑色听毛愈近后附节愈长。腹部为灰绿到紫褐色,背面正中有7-8对“人”字形斑纹。腹部腹面和侧面具黄白色鳞斑。雄蛛体色较雌蛛浓,黑褐色。步足较长。腹部窄小,其宽度明显窄于头胸部。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欧洲。
形态特征
原形态迷宫漏斗蛛,体长8-14mm,呈椭圆形,全体灰绿色。头胸部有白色车轮状斑纹,口小;单眼4对,位于头胸部背面下端,前列眼平直,后列眼前凹前、后列侧眼彼此紧贴,下有附肢6对,第1对状,内通毒腺;第2对为足须,似触角,其余4对为步足,由7节组成,跗节末端有钩爪2枚。腹部椭圆形,有八字形白斑5对,前腹面有生殖孔,上有生殖板覆盖,腹面后端有肛门,前端3对疣状的纺锤突,第3对纺锤突延伸成1对尾状。
雌蛛
体长 10 - 15 毫米,体型相对较大。背甲浅褐色,有2条深褐色条斑纵贯前后,条斑前端狭窄,向后逐渐变宽。颈沟、放射沟及中窝明显。前眼列平直;后眼列强前曲,8眼中以前中眼最大,前、后侧眼靠近。中眼域呈长方形。肢前、后齿堤各3齿。步足黄褐色,各节末端暗,有许多刺和毛,跗节的黑色听毛愈近后附节愈长。腹部为灰绿到紫褐色,背面正中有7-8对“人”字形斑纹。腹部腹面和侧面具黄白色鳞斑。腹部整体呈卵圆形,较为饱满。
在行动上,它较为敏捷,能够迅速在网上穿梭。当感知到猎物靠近时,会以极快的速度做出反应,凭借其灵活的步足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准确地定位并捕捉猎物。它所编织的漏斗状网结构精巧,在网的边缘部分,丝线较为密集且坚韧,能够承受一定的外力冲击。而漏斗的底部则是它的藏身之所,当遇到危险时,它可以迅速撤退到这里,等待危险过去后再重新出来活动。
这种蜘蛛在生态系统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作为捕食者,控制着昆虫等小型生物的数量,维持着生态平衡。同时,它也是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之一,为食物链的稳定做出贡献。
雄蛛
体长 5-10 毫米,体型小于雌蛛。体色较雌蛛浓,黑褐色。步足较长。腹部窄小,其宽度明显窄于头胸部。卵袋:圆形呈扁平状,卵袋表面有疏松丝,呈黄白色,直径在1.10-1.90毫米。卵粒桔红色。每个卵袋内含卵平均在80粒左右,最多可达120粒以上。雄蛛在繁殖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体型小于雌蛛,但步足较长使其在行动上更为灵活敏捷。它会积极地寻找雌蛛进行交配,为繁衍后代而努力。
当雄蛛发现雌蛛的漏斗网时,会小心翼翼地靠近,展示自己的求偶行为。在交配期间,雄蛛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因为雌雄蛛相互残杀的现象较为严重。一旦交配成功,雄蛛便会迅速离开,继续自己的生存之旅。
在生态系统中,雄蛛同样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与雌蛛一起控制着昆虫等小型生物的数量,维持着生态平衡。尽管个体较小,但它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稳定至关重要。
雄蛛的卵袋虽小,却蕴含着新生命的希望。黄白色的卵袋表面疏松丝为卵粒提供了一定的保护。桔红色的卵粒在卵袋中等待着合适的时机孵化,延续着迷宫漏斗蛛的种群
总的来说,迷宫漏斗蛛雄蛛以其独特的外形和生活习性,在自然界中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与雌蛛共同构成了这个物种丰富多彩的生存画卷,为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栖息环境
网筑于灌丛、草间、石隙、洞穴等处,是重要的害虫天敌。
生态环境:多栖于草间低处、灌木近地面处、土坎、墙角、篱、石隙一带。
捕食方式
这种蜘蛛主要以昆虫为食。迷宫漏斗蛛在棉田内,以网捕食鳞翅目害虫的成虫及蝗虫。当有昆虫触碰到其漏斗状网时,蜘蛛能迅速感应到震动,并以极快的速度沿着网丝冲向猎物,用毒牙咬住昆虫使其麻痹,然后注入消化液,将猎物内部组织消化成液体后吸食。
织网特点
迷宫漏斗蛛的网非常有特色。漏斗部分由许多紧密排列的丝线组成,结构坚固且富有弹性。漏斗的底部是蜘蛛的藏身之处,它可以在这里等待猎物自投罗网,同时也能在遇到危险时迅速撤退到安全的地方。
分布范围
它们分布于欧洲中亚和中国的多个地区,如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云南省江西省山东省等地。这种蜘蛛的模式产地在欧洲。是最常见的蜘蛛之一。
生物学特性
习性
迷宫漏斗蛛结大型漏斗状网,低龄幼蛛结不规则平网,随着龄期的增加渐呈漏斗状,一般到5龄时其漏斗状网比较典型。该蛛一般在山区棉田四周较多,很少进入棉田中。迷宫漏斗蛛受惊后,多从漏斗网的下端开口逃走。离网逃走的蜘蛛,一般不回原网,多寻找合适的地方另行结网。自残习性较强,雌蛛残食雄蛛现象较普遍,有时雄蛛亦残食雌蛛。
寿命历期
迷宫漏斗蛛的雌性幼蛛蜕皮7-9次,共有8-10龄期,其中以9个龄期为最多;雄性幼蛛蜕皮6-8次,共有7-9个龄期,其中以8个龄期为最多。全代历期平均310.695-85.99天。
迷宫漏斗蛛的寿命,性别不同而有差异:雌蛛平均寿命为84.00(42-116)天,雄蛛 平均寿命为38.60(21-52)天。
年生活史
迷宫漏斗蛛在湖北省武汉市以卵于11月中、下旬在灌木林、树皮内、砖石堆中、房舍的门窗框上、禾本科杂草、桔叶上越冬,翌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孵化,初孵幼蛛在卵袋内停留20天左右后,蜕第一次皮达二龄后出卵袋扩散,于8月下旬见成蛛,在该地区一年发生完整一个世代。
繁殖交配与性比
雄蛛于 7 月下旬发育成熟,雌蛛于 8 月上、中旬开始成熟。成熟的雄蛛亦可在雌性亚成蛛的网上等待雌蛛的成熟,交配在网上进行,交配期间雌雄蛛相互残杀现象较为严重。雌成蛛一般于 10 月中旬到 11 月上旬进行产卵,产卵时间在晚上。雌蛛一生可产 1 - 3 个卵袋,产多个卵袋的个体,以第一个卵袋含卵粒数为最多。产 1 个卵袋的个体,单雌产卵量平均只有 80 粒左右;产多个卵袋的个体,单雌产卵量平均在 120 - 150 粒之间,最多可达 244 粒。卵接近孵化时,颜色变为灰白色。从卵出来的幼蛛呈乳白色,在卵袋内堆集在一起,直至蜕一次皮后,身体变为桔红色钻出卵袋。孵化率平均在 90% 以上,产多个卵袋的孵化率随产卵次第的增加而孵化率减少。
性状
性状鉴别,体呈椭圆形,头胸部橙黄色,眼区黑色,头胸部中央有凹陷,自凹陷向左右伸出黑色放射条纹。腹部灰褐色,有浅色纵纹,纵纹两侧有褐色线条。腹部下面 橙黄色,步足浅褐色,有灰褐色环纹。纺绩器较长,橙黄色。体轻,质脆。气微,味淡。
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从生态角度来看,迷宫漏斗蛛对人类有益,因为它们帮助控制了害虫的数量,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注意事项
虽然迷宫漏斗蛛的毒性一般对人类不构成严重威胁,但如果被其咬伤,可能会引起局部疼痛、红肿等不适症状。因此,在接触到这种蜘蛛时,应尽量避免刺激它们,以免被咬伤。同时,在进行户外活动或在可能有蜘蛛出没的地方工作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措施。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雌蛛
雄蛛
栖息环境
捕食方式
织网特点
分布范围
生物学特性
习性
寿命历期
年生活史
繁殖交配与性比
性状
与人类的关系
注意事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