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湖又名湖,即
平湖市别称。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
秦灭六国之战后推行郡县制,置
会稽郡,次年建
海盐县,治城在华亭乡(今
上海市金山区)山名
柘山,林名
柘林镇,平湖为其西南境。当湖,除了作为平湖县的别称外,又是湖名和县城名。
陆陇其在当时的理学界被称为陆当湖,
嘉定区有纪念他的“当湖书院”;
清代还有沈绿崖、
张云锦的竹枝词《当湖百咏》,著名的古典围棋谱《当湖十局》,地方文集《当湖文系》、《当湖诗文选》,地方志则有《当湖外志》等;民国时期有《当湖日报》,
李叔同称自己是“当湖王布衣”。
秦始皇毛胜铭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治陷为湖,名柘湖,
海盐县治移武原乡(即今
平湖市,
春秋时为武原乡)。
清代的围棋无比繁荣,产生过许多围棋高手,其中尤以
范西屏、
施襄夏煌煌然踞于诸位“高手”之上。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位大师,无疑都有是棋艺方面难得的天才。所谓“落子乃有仙气,此中无复尘机,是天授之能,迥非凡手可及”。说是天才,乃是就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而言,当然不是”天授之能”,而是他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因此,两位大师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有许多启人深思的东西,值得研究。我感觉有如下三点:一、两位大师自幼都受到围棋的熏陶,这是与他们各自的家长爱好围棋分不开的。二、都有受教于名师。三、都有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形成迥然不同听风格和流派。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缺少个性和独创性,那就不会有所成就。反之,个性愈鲜明,创造性愈特殊,成就也就愈大。围棋艺术自然也不会例外。
范、施年岁相仿,同乡
同里镇,都有出生在爱好围棋的家庭,又都受教于同一位老师,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两位大师在他们的棋艺生涯中,起点基本是一样的。但也略有不同,即西屏自幼天资聪颖,而襄夏则“性拙喜静”。由于这一点差异,襄夏成为“天下第一手”的时间,竟比西屏晚了将近十五年。然而他毕竟赶了上来,终于和西屏站到同一高度。这也说明,天资虽然必不可少,但也并非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两位大师起点尽管基本相同,但个性和创造性却不相同。按道理两人同受教于俞长候,耳濡目染,自会受到较深的影响,然而在他们身上和棋艺风格中,他们又自创一格。“雏凤清于老凤声”是艺术家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关于范、施的棋艺风格,这里想强调一点,即一位是感觉型的代表,一位是长考型的代表,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西屏与襄夏从学俞长侯时,时常角技争先,但其奢求达到国手阶段,未曾留谱。二人成名后时分时聚,年青时曾在北京对弈十局,可惜世无遗谱。又据
杭世骏《海城杂咏》云:“疏帘清镇相持,燕寝同看落迟。记得仙郎夸管领,范封兼辖两棋师“。”自注云:“范、施两生弈品皆海内第一手,林凤溪宰邑时,尝邀至官阁决胜云。”据《海宁州志》记载:林凤溪任海宁县官始于
雍正十一年三月,
乾隆元年四月交卸。可知范、施在这三年中也曾角逐过一次,但也未留下谱局可资研讨。晚年二人同在
扬州市作客多年,未见有人撮合对局之举。
乾隆四年(1739),
平湖市世家张永年延聘范、施到家教棋。永年字丹必,家中五世善弈,永年及其子孝坡、香谷皆能文工弈,有“拓湖三张”之称。后来曾将范、施授子谱选录二十八局,辑为《三张弈谱》行世。本年范、施曾应主人的请求,进行十局对抗比赛,这就是”当湖十局”的由来。然而“当湖十局”不见《三张弈谱》收录,甚至序文也未曾道及,今人不免奇怪。直到
同治年间,永年玄孙张金圻有《坐隐居谈弈理诗刊
七古一篇,才提到此事。诗刊中有云:
乾隆之季施范鸣,条理始终集大成。地灵人杰主宗盟,神乎技矣四筵尺。瞬息万变斗机巧,疾逾鹰眼健鹰爪。以征解征厅观,借劫酿劫谁分晓。三江两浙数十州,大开旗鼓东南。当湖客舍十三局,旁观当作传灯录。念我先人雅好棋,棋中授受见而知。诗中叙述渊洙,出自家乘,当可作为信史。由此可知,范、施两雄实在当湖对弈十三局。目今传世之“当湖十局”,西屏执白先行六局,似于理不合,想必后人辑谱时有所遗漏而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