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黄
药物
豆黄,中药名,由豆科大豆的黑色种子经过蒸罨加工制成。主要分布于中国各地。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高30-90厘米。茎粗壮,直立,或上部近缠绕状,上部多少具棱,密被褐色长硬毛。叶通常具3小叶;托叶宽卵形,渐尖,长3-7毫米,具脉纹,被黄色柔毛;叶柄长2-20厘米,幼嫩时散生疏柔毛或具棱并被长硬毛;小叶纸质,宽卵形,近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顶生一枚较大,长5-12厘米,宽2.5-8厘米,先端渐尖或近圆形,稀有钝形,具小尖凸,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侧生小叶较小,斜卵形,通常两面散生糙毛或下面无毛;侧脉每边5条;小托叶铍针形,长1-2毫米;小叶柄长1.5-4毫米,被黄褐色长硬毛。总状花序短的少花,长的多花;总花梗长10-35毫米或更长,通常有5-8朵无柄、紧挤的花,植株下部的花有时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间;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糙伏毛;小苞片披针形,长2-3毫米,被伏贴的刚毛;花萼长4-6毫米,密被长硬毛或糙伏毛,常深裂成二唇形,裂片5,披针形,上部2裂片常合生至中部以上,下部3裂片分离,均密被白色长柔毛,花紫色、淡紫色或白色,长4.5-8(-10)毫米,旗瓣倒卵状近圆形,先端微凹并通常外反,基部具瓣柄,翼瓣蓖状,基部狭,具瓣柄和耳,龙骨瓣斜倒卵形,具短瓣柄;雄蕊二体;子房基部有不发达的腺体,被毛。荚果肥大,长圆形,稍弯,下垂,黄绿色,长4-7.5厘米,宽8-15毫米,密被褐黄色长毛;种子2-5颗,椭圆形、近球形,卵圆形至长圆形,长约1厘米,宽约5-8毫米,种皮光滑,淡绿、黄、褐和黑色等多样,因品种而异,种脐明显,椭圆形。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米的地区,一般生于山坡林缘灌丛中及路边沟旁。
分布范围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播种繁殖为主。
栽培管理
土壤选择
宜选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且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种植。
整地施肥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深耕细耙,施足底肥,整平作畦,畦宽1.5米左右。
种子处理
播前将种子放入温水中浸泡2小时,捞出晾干即可播种。
播种时间
春播于清明节前后,夏播于芒种前后。
播种方法
采用穴播或条播均可,行距30厘米,穴距20厘米,每穴放种子3-4粒,播后覆盖细土2厘米厚,镇压保墒。
田间管理
苗高10厘米时定苗,每穴留壮苗1株。生长期要及时松土除草,保持土壤湿润。追肥以氮肥为主,结合浇水进行。病虫害防治参照普通大豆。
收获加工
秋分前后,当豆荚变黄、籽粒饱满时即可收获。割回后晒干脱粒,除去杂质即得商品药材。
用途
豆黄可用于治疗着痹、关节疼痛、脾虚食少、胃脘妨闷、阴囊湿痒等症状。
饮片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粉碎成粗粉,过筛,混匀,装入洁净容器中,密封保存。
相关论述
1.《食疗本草》记载:“主湿痹,膝痛,五脏不足气,胃气结积,益气润肌肤。末之,收成炼猪膏为丸,服之能肥健人。”
2.《纲目》记载:“壮气力,润肌肤,益颜色,填骨髓,补虚损。”“生嚼涂阴痒汗出。”
参考资料
豆黄的功效与作用,豆黄中药.豆黄的功效与作用,豆黄中药.2024-11-23
豆黄.中医资源网.2024-11-23
中药豆黄的图片形态及其功效与作用!.中药豆黄的图片形态及其功效与作用!.2024-11-2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栽培技术
繁殖方法
栽培管理
土壤选择
整地施肥
种子处理
播种时间
播种方法
田间管理
收获加工
用途
饮片炮制
相关论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