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轩
河南卢氏县清末秀才
李穆轩(1880年-1953年),河南卢氏人,清末中秀才,“清麓学派”第三代传人。曾任蓝田县“芸阁书院”分教、“正谊书院”监院,凤翔“宗铭书院”院长、“凤鸣书院”总教、“陵阳书院”总教。新中国成立后,被聘为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人物生平
李穆轩1880年出生于卢氏县,辛亥革命后,慕名来到陕西三原清麓书院,拜“清麓学派”第二代传人牛兆濂为师,并接受牛兆濂衣钵,成为“清麓学派”第三代传人。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久卧病榻、忧国忧民的牛兆濂嘱咐李穆轩前往宝鸡市地区治学,1943年,李穆轩来到凤翔区,先后办起凤鸣书院和陵阳书院,自己担任总教,并受邀担任宗铭书院主讲。
在凤翔这三所书院任教期间,李穆轩推崇北宋大儒张载的“四为”和“六有”思想,教育学生立身、立言、立德,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各地纷纷设立书院,邀请李穆轩轮流讲学,答疑解惑。
李穆轩推崇炎帝周公、燕汲、张载等宝鸡历史名人的文化理念,并勉励自己“为天地存正气,为圣贤做功臣,奉父师之遗训,守中华之典礼”。这期间,他为宝鸡市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之人,如一代名医李仁庵,妇科学名医焦生祥,被誉为宝鸡“农民书法家”的梁伯载,以及“清麓学派”第四代传人、《炎帝陵碑记》作者史道明等。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式教育的普及,书院日渐衰落。李穆轩告别了教书生涯,买田躬耕,或吟于郊野、浩歌林泉,或与农夫闲谈耕种丰收、与退役的官兵讨论险阻要塞,生活过得怡然自得。同时,他致力于整理自己多年来的书稿,包括《养蒙正教》《李氏宗谱》《庇荫轩存稿》等。
轶事典故
李穆轩是宝鸡市大儒,在宝鸡地区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并留下了许多与教育有关的故事。
辛亥革命后,河南卢氏人李穆轩慕名来到陕西三原县的清麓书院,拜牛兆濂为先生,学习程朱理学。李穆轩好学多才,传承了牛兆濂的衣钵,成为“清麓学派”第三代传人。牛兆濂弥留之际,叮嘱李穆轩:“三辅文脉渐趋式微,西府文曲逐盛,‘清麓’四代传人应在西府寻得。”
1942年,张载的二十五世孙张根正去拜祭牛兆濂,极力邀请李穆轩到凤翔区讲学。第二年,63岁的李穆轩来到凤翔王堡村,协助当地乡绅创办了“凤鸣书院”,后来又在塔陵村协助创办了“陵阳书院”。李穆轩在凤鸣书院和陵阳书院里担任总教,给学生教授清麓学派的知识。
其中,李穆轩与“宗铭书院”颇有故事。清光绪年间,凤翔县城北街就有宗铭书院,李穆轩恩师牛兆濂就曾在那里讲过学,辛亥革命以后书院荒废了。李穆轩来凤翔后,宗铭书院被当地贤达重建,诚邀李穆轩担任主讲。李穆轩在宗铭书院讲课期间,寻找“程朱理学”与“张载关学”的共同点,使其相得益彰。李穆轩推崇张载的“四为”和“六有”,教育学生立身、立言、立德,关心社会,积极进取,为社会和谐进步作贡献。
李穆轩在宝鸡市地区讲学期间,引领了当地人读书求学的风尚,凤翔区岐山县、宝鸡地区的乡绅名流纷纷在当地设书院,邀请李穆轩轮流前来讲学。如灵山“灵麓精舍”、贾村“贾村学舍”、周公庙“卷阿学社”等,都留下了李穆轩的身影和风采。
1953年,李穆轩病逝于宗铭学院,下葬那天,上百人默默排成长长的队伍,护送着这位西府大儒的灵柩。队伍中有亲属、学生,还有从各地赶来的百姓。
外界评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穆轩在西府大地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如一代名医李仁庵、书法家梁伯载、“清麓学派”第四代传人史道明等。李穆轩是一位德才兼备的师者,他的名字至今仍在宝鸡市大地上流传……(宝鸡日报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轶事典故
外界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