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简称个人主义方法论,是一种哲学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将社会的发展视为众多个人的聚合来理解和研究多个学科。在极端情况下,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整体”仅仅是“许多个体的总和”,这是一种
原子论的观点。此外,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也被视为“化约主义”的一种形式,因为它倾向于将大型实体简化为许多小型实体。需要注意的是,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并不必然反映政治上的个人主义立场,尽管一些使用这种方法论的学者,如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
波普尔,同时也是政治个人主义的支持者。
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概念最早由
约瑟夫·熊彼特在1908年提出,他是第一个明确区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和政治上的个人主义的人。熊彼特认为,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描述的是经济分析的模式,而政治上的个人主义则是政治纲领的一部分。熊彼特在其著作《
经济分析史》中详细阐述了方法论个体主义的概念,并将其与其他形式的个人主义进行了对比。他强调,方法论个体主义是一种
经济学的分析模式,而并非政治或
社会学意义上的个人主义。熊彼特的这一区分得到了其他经济学家的认可,因为他们认为这两者常被混淆,但实际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马克·布劳格指出,方法论个体主义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被广泛接受,但对其确切含义的表述却很少见。霍利斯则认为,个体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题,而是一个涵盖多种可能性的复杂概念。
方法论个体主义最初作为一种经济学分析模式被引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08年的
约瑟夫·熊彼特。熊彼特在他的作品中明确了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政治和个人主义的区别,并将其描述为一种
经济学的分析模式。他指出,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经济学家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合理方法。熊彼特还强调,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与
社会学上的个人主义不同,后者主张仅从个体出发研究社会问题,而这在熊彼特看来是站不住脚的。相比之下,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不涉及社会与个体的一般关系,而是在特定的研究目的下局限于特定的学科领域,因此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约瑟夫·熊彼特的分析模式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形成时所采用的方法。当时的边际主义者利用这种方法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微观经济理论。熊彼特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场革命。
卡尔·门格尔概括了这场革命的方法论特征,即从个体利益动机出发进行
演绎推理,以解释价格的形成。熊彼特赞同这一概括,并认为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是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还通过分析新古典
经济学的内容进一步说明了这种方法的特点,其中最基本的要点是:1. 对个体的描述是分析的起点;2. 从个体描述推导出一系列
定理;3. 进一步推导出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约瑟夫·熊彼特和主流经济学家认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之所以合理,一方面是因为它是最有用的经济分析模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它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抽象分析和演绎方法。尽管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不排除
个体行为的社会影响,但它可以通过抽象分析获得合理的立足点,因此无需考虑这些因素。然而,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被认为过于狭隘,因为它仅限于
经济学领域,并且人为地设置了界限。此外,它拒绝考虑价值性内容,将方法论的个人主义的科学表述限制在知识逻辑的范围内,这一做法受到了
逻辑实证主义先驱者的影响。这种方法论的个人主义因其科学性而受到赞誉,但也引发了一些质疑,特别是在社会科学的价值观问题上。
方法论个体主义很快越过了与
社会学上的个人主义的边界,成为了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分析模式。斯考特·高登指出,自
约瑟夫·熊彼特提出“方法论个人主义”一词以来,这个词已经被更普遍地视为这样的学说:社会现象必须根据
个体行为来解释。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这种扩展来自于两方面的努力:一是
经济学本身的扩张,经济学家希望将自己的分析模式扩展到其他研究领域;二是社会学上的个人主义传统的影响,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
托马斯·霍布斯。霍布斯的基本观点是,社会现象可以化解为个人的行为,并且必须根据支配
个人行为的动机来分析。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现代的
约翰·罗尔斯。方法论个体主义的这种扩展表明,它可以被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与此同时,这种扩展也带来了新的特征,即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分析模式从纯演绎性分析扩展到演绎和因果分析并存。然而,这种扩展也面临实际问题: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