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
海口骑楼老街,主要集中于博爱路、中山路、新华北路、得胜沙、解放路等五条老街,占地8.05万平方米,为开放式景区。
海口骑楼街区内的骑楼大都高两三层,最高不过五层,立面分三段,下段为骑楼列柱,中段楼层,上段为女儿墙。为了商住两用,海口骑楼老街多半是“前店后居”或“下店上居”的建筑布局。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如军坡节、琼剧文化、饮食文化等。
2009年,骑楼老街荣获国家文化部首批“历史文化”名街。
2016年1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被海南省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2022年1月10日,海南省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2024年4月,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达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标准要求,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骑楼建筑最早建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
海口市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厦门市、台湾、广州市、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主要街道
得胜沙路
得胜沙路位于老城区西北部,古称外沙,东起新华北路,西到龙华路北端,长520米。 1849年倭寇侵犯海口市,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激战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取名“得胜沙”。
1901年便有法国人在得胜沙建设“中法医院”, 1914年全岛第一个新式金融机构中国银行海口办事处、琼崖电话总局、解放前的海南医院。 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各国在此设立领事馆,得胜沙路成为西方人的聚居地。来自海外的商贾为了倾销商品,也纷纷在得胜沙兴建洋行,各式各样的外国商业公司在海口设有他们的办事机构。一些南洋华侨回居海口,得胜沙也吹进了南洋风。1937年“海关”从中山路迁址到得胜沙,使得街道更加繁荣。全海口市最高的建筑,俗称“五层楼”的海口大厦等都在得胜沙。得胜沙路成为三十年代海口市最繁华的主要街道之一,地位有些类似于上海市外滩、北京的东交民巷。
新华路
1924年拆城墙扩街,开辟马路。拆城墙前,海口城外之街道,多系五六米宽的马路,拆城墙后四周新修马路才扩建成如今为能行驶汽车的街道。
城外西部:拆城墙后新兴街、青竹街和城脚路合并改名为新华路。
中山路
中山路是五金灯饰一条街,骑楼与鳞次栉比的霓虹广告辉映。中山路原名称“还海坊”,北门外路,后又改为大街(因大庙天后宫故称)。民国十三年(1924年)拓宽后,改名为“中山路”。据说,当时该路中段建有一凉亭,孙中山先生来海口市时,曾在此亭暂歇,为纪念孙中山,将该路命名为中山路。从博爱北路至新华北路,全长300多米,街宽12米。
博爱路
博爱路又名南北所街,是南门至北门的城内交通要道。贯穿博爱路的是东、西门市场。东门为海鲜干货市场,西门则是古玩一条街,大大小小古玩摊档沿街而摆。1924年海口拆墙扩城,为纪念孙中山倡导的“博爱”精神,改名为博爱路。与新民路交叉,从交叉点向北至长堤路为博爱北路,向南至海秀东路三角池为博爱南路。1966年,改名为东方红路,1981年恢复为博爱路。博爱路城内长约800米,宽12米,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新民路
新民路又名东西所街,东接塘边路,西接新华南路,与博爱路交叉,以交叉点为界,西段旧称西门街。东段旧称东门街。1946年分别改名为新民西路、新民东路,1967年曾改名反修路,1980年复名至今。明代的千户府、清代的同知署、参将署都设在西门街。这里是海口市所城的首脑机关,老街的心脏地带,也是海口老城区繁华的贸易集散地。有一街出三将的传奇故事。吴元猷、黄开广、王鹏年三位清代大将军定居西门街,不失为一段传奇佳话。新民路始建于明弘治初,距今有517年的历史。
文化
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  
由于海南省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而骑楼具有遮阳、避雨、防太阳眩光作用,十分适合海口市商业区。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骑楼结构设计一般是“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居”。民国13年(1924),军阀邓本殷主持拆掉海口市城墙,兴建城市马路后,大量骑楼在新建的马路两边建立起来,使得骑楼街区渐成规模,老街一带成为海口繁华的商业街区。至20世纪30年代,海口骑楼街区进入最旺盛的发展时期。海口骑楼老街的建筑文化在于它的建筑形态、立面和装饰。建筑的柱廊、敞廊、尖顶、雕花门窗和百叶窗,在南洋风格中融入欧洲建筑元素但又处处彰显着中华文化海南省本土风情。传统的灰塑、砖雕花饰图案,如龙凤呈祥、松鹤延年、梅兰竹菊、回纹圈绳等,体现海南文化和中原地区祈福文化的特征。骑楼老街也有典型的传统琼北民居风格,厅堂里为冷摊瓦、木梁架,空间隔断是立式壁木结构,保留有明末清初的澜花落地木门窗和拜神祭祖的雕花木龛与神台,匠艺精美。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名人古迹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市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传统文化
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如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空间;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常年有人供奉;较大的室内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等等。由于住宅外部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长年来形成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
获得荣誉
2009年7月20日“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揭牌仪式在海口骑楼老街举行。   海口骑楼老街建筑保留规模大、保存完好,2009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2022年1月10日,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名单公示,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海南唯一入选的街区。
参考资料
海口骑楼老街入镜央视.海口市人民政府.2024-08-07
海口骑楼老街简介.骑楼老街.2024-08-07
得胜沙路.骑楼老街.2024-08-07
新华路.骑楼老街.2024-08-07
中山路.骑楼老街.2024-08-07
博爱路.骑楼老街.2024-08-07
新民路.骑楼老街.2024-08-07
城市地标.海口市人民政府.2024-08-07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主要街道
得胜沙路
新华路
中山路
博爱路
新民路
文化
建筑文化
名人古迹
传统文化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