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名文化
纪录片
《成都地名文化》是四川新闻网推出的纪录片。
纪录片介绍
《成都地名文化》是四川新闻网推出的系列微纪录片。
剧集介绍
第一集:铁像寺水街
铁像寺水街,汇聚了众多的老成都市元素,形成了地地道道的老成都的生活气息。
“望禅铁像寺,乐水新天府”。整条街道建筑的设计给人年代感与现代感互相交织的感觉。
回澜塔取韩子“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到”而得名。站在这座塔下抬头看,很难想象在如此繁华的都市中竟能看到如此古朴的高塔。
肖家河贯穿整个水街,特色仿古建筑、吊脚楼、水边楼台,完全满足了小编对于仿古水乡的遐想。
在这里,穿梭在历史和当下之间,翻动着喜爱的图书,远离尘世繁杂,偷得浮生半日之感。
水街最常见的风景,几把竹椅,一张小桌就拼凑出最简单,而又最生活的画面。当成都市的特色坝坝茶与铁像寺水街相遇切的喧嚣情绪都在这一刻迸发。
人生何处不修行,隐僻喧嚣岂相干?静看车来又车往,闲观繁盛与清寒。红尘苦短离愁久,凡世情长愫怨叹。淡出囚牢心自在,笑嗤浮俗一身宽。
第二集:中医一条街
世人皆说,古街古巷出名医。成都高新区的中医特色一条街位于“肖家河畔、肖家坊间”,南起肖家河环一巷,北止肖家河北街,1500米长,是一条以中医文化为特色的街道。
走进这条街,“中西皆道”的牌坊赫然入目,两侧石柱上的一对楹联上写着“望闻问切承一道,辩证施治解病苦”。
移步于内,街道两旁是明清风格的建筑,灰青色的石墙上则雕刻着古代十大名医的介绍,包括张仲景孙思邈、针灸之祖黄帝、外科之祖华佗小儿科之祖钱乙、法医之祖宋慈、预防医学倡导者葛洪以及脉学倡导者扁鹊等,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步行在中医街上,闻到的是空气中弥漫的淡淡草药香,看到的是木质镂空雕花古建筑,穿街而过或漫步其中,阵阵中草药特有的馨香,沁人心脾。在这里几乎听不到如闹市般的喧哗,中医文化的自身力量仿佛一道天然屏障,屏退急切与浮躁。
随意进入一家中医馆,你都会看到中医药学始终跟随时代的步伐,在采用先进设备的同时坚守着传统,整面墙立的一个个棕红色方格小抽屉,便是每一种药材的归属。浓墨在桑皮纸上划过成就了一张救人济世的药方,把牛皮草绳捆扎的油纸包交于病人手上,留下的是诚挚的情感。
一纸药方传千载,一缕药香越今古。煮一壶岁月的药香, 沏一杯“本草” 的芬芳。再与中医师们相邀,共同探讨中国传统的中医药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认识生命、追求健康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更应该将其传承与发扬。
第八集:五岔子大桥
五岔子大桥位于成都市高新南区锦江沿线,是成都的一座网红桥。舒缓流动的锦江水缓缓流淌而过,扬起片片水花,为大桥增添了宁静之感。
锦江之水历经沧桑,见证了中和场水码头的变化。如今江上架起一座五岔子大桥,更有一番诗意。这座大桥桥体设计创意来自于“无限之环”,是国内首座“莫比乌斯环”式异形拱桥,单侧、不可定向的曲面充满着时尚与科技的气息。
桥体分为主桥和副桥。主桥在上,是连接两岸绿道可供自行车顺利通行的桥体;副桥在下,造有观河的环绕式剧场台阶,每一条阶梯便是一个光带,五彩斑斓,为公众提供别样的体验。
桥身以白色、蓝色、橙黄色为主色调,白天看起来有种清新之感,简洁的色调与金属材质相得益彰。夜晚的五岔子大桥更为迷人,简单大气的现代化泛光照明,展现出时尚的赛博朋克之感。
从桥的一侧望去,可看到成都环球中心单体建筑的侧面,雄伟壮观。附近的高楼群体与五岔子大桥融为一体,高低起伏,错落有致。
码头文化与水文化的印记在这座大桥上不断延续。每一个成都市人都能从中找到城市的记忆,从中打捞几许往事。
第九集:交子大道
成都交子大道东起交子北一路,西至剑南大道,全长1.7千米,而交子之环就处于益州大道与交子大道的十字路口。这里已成为成都新的地标。三国时期曹植以辞采华美的《洛神赋》寄托爱慕,情思缱绻。“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千古经典,说尽了洛神的惊艳,用来描述人们游览交子大道时的感受再合适不过。交子之环,是以交子纸币上的铜钱造型为灵感而设计的,凸现出灵动飘逸之感,远远望去,颇有一番味道。结构环、交通环和风雨环廊,以及多元的场景,交相辉映,共同铸造了天府浪漫。回溯千年前的时光,打开尘封已久的历史大门,因商而立的成都市,繁华依旧,往来商船络绎不绝,八方商贾集聚于此。于此,蜀地诞生了历史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交子大道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华灯初上时,橙红色的环状天桥宛若敦煌飞天仙女的绸带,与交子大道另一头的双子塔相望,相互映衬,绚丽异彩。每当夜幕降临,白日里行色匆匆的行人放慢步伐,悠闲地漫步在交子大道,看城市灯火通明,车水马龙。累了就慢下来,吹吹成都的晚风,看看双子塔精妙绝伦的灯光秀。无论是交子之环还是双子塔,它们都是交子大道时尚与繁华的象征,从古到今,千年的“交子故事”仍在延续……
第七集:芙蓉岛
在成都锦江中有个独特的芙蓉岛。它位于成都高新区会展中心东侧,五岔子大桥南侧,与江滩公园一水之隔。
芙蓉桥下,千年锦江静静流过。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中和老码头是锦江下游的重要货运码头,是通往川东、川南的重要水陆交通要道。整个芙蓉岛,都是中和基因的传承与延续。
芙蓉岛的船头造型建筑引人注目,波浪形的观景台矗立在河中,增加了驳岸挡墙的层次感与韵律感。市民们不仅可以欣赏流淌的锦江水,还可以向上游眺望相隔不远的五岔子大桥。
第十集:三瓦窑
三瓦窑位于成都高新南区。这里是由古代烧制砖瓦的窑场发展起来,故以窑场的名称“三瓦窑”命名。
三瓦窑砖瓦之所以远近闻名,源于这里的泥土是黏性较好的黄泥,泥质细腻,塑形完好。
来到三瓦窑街道口,以砖瓦元素为构成特色的中式牌坊,展示了这条街道的历史底蕴。顺着街道向内走去,街道两边建成不少独具砖瓦元素的风雨廊架。
在特色街区建设中,当地通过对瓦窑文化的挖掘,让砖瓦元素贯穿整个街道,同时增加道路绿化及地标景观等手法,打造成具有“老成都”味的文化街区。
“雕龙凄雾雨,碧瓦净烟霜”,一句句带瓦的诗句雕刻在墙面。青砖黛瓦配上围墙上的诗句,置身其中,仿佛又回到了古代富泽的“天府之国”中。
现在的三瓦窑周边三瓦窑已变成了高楼林立、街巷整齐的繁华城区,市民的生活品质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唯有土窑烧制砖瓦修建的建筑,还陪伴在成都市人身边,诉说三瓦窑旧时传奇和老成都的城市记忆。
未来三瓦窑将引入书店等更具品质的业态,通过丰富街区业态,提升街区环境与品质。
第十一集:象南里
在成都高新南区万象南路,有古韵时尚的象南里,其独特的古风建筑与周边现代化的高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屹立在现代时尚的建筑群中,讲述着成都的故事。
这条极具人文色彩的城市巷弄,以砖瓦为脉、古韵为风、品质为魂。用手轻抚过灰青色的砖墙,感受到凝结在时代建筑中的城市肌理。街巷以石头为门框、以乌漆厚木为门扇,以质朴的颜色还原历史本来的模样。
在鳞次栉比的玻璃幕墙间,留下了青砖灰墙的倒影。古朴与现代的融合体现在外墙的细部花纹上,门上的雕花图案与韵味十足的建筑相得益彰,既融萃了原味古风,又不失现代。
万象里,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建筑结果。青灰蓝色调与街区形成统一的视觉氛围,眸眼之间流露了清幽之感,如同雨巷诗人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走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老成都与现代风跨越时空般的融合,彰显了独特的城市气质。
目录
概述
纪录片介绍
剧集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