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
著名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1871年-1949年),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则结交当地的名士为友,博学多闻,尤善医术。成年后游学京师,入职太医院,阅读了许多秘藏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上一层,颇有医名。辛亥革命后,太医院亦不存,山西省督军阎锡山聘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自此在山西讲授中医20余年,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还一度救治了大量染受瘟疫的百姓,受惠者数以万计。抗战期间,他辗转南京,后回云南省,在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有志学医者,后受四川同道邀请赴川讲学。1942年,云南政府敦促他回省继任,因其婿抱病桂林,未能成行,后留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数载。1949年,受海防市长聘往,不久病故,享年78岁。
彭子益的医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承袭了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名之曰“圆运动”,并结合当时的科学,加以发挥。彭子益生前遗留下来的包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等16部医学著作,是中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人物生平
後又到成都市的四川国医学院任教。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後,山西督军阎锡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由于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後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
云南著名学者方树梅先生曾经说过:“近代愈加奇形研习,从事著述,辨证之细,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著。”这是对彭子益在近代云南医学史上的作用给予了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他生前遗留下来的16种医学著作,是我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他的这些医学著作大体有四类:
基础理论阐述
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阐述两种。其中《生命宇宙篇》采用近现代科学理论阐释《易经》中的河图;力图揭示出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的机理;进而探讨宇宙万物同人类的深层关系。《原理论》主要取法传统医典《内经》,但却用现代唯物思想阐发阴阳五行理论,进而探讨外在环境和自然天气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从这两种著作中透露出彭子益探讨现代科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之契合点的思维理路。
对传统中医处方和医案的整理、辨析四种。《古方基础篇》总结了六种治疗处方的标准方法;《时方汤头改错篇》审定了传统的《汤头歌诀》中的错误;《医案读法篇》系统整理了古代各著名医师的医案;《注释王孟英医案》则化难为易,通俗简明地对王案进行了解释。这四种著作辨析精微,毫发毕现,有正本清源之效。
阐发和解释
对传统中医典籍的阐发和解释有三种。《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伤寒方解篇》和《金匮方解篇》采用一种整体性观照的方式对重要医典进行疏理阐发,揭示出各书的内在脉络。行方主次清晰,注解精省明白。实在为後世医家指出了一条准确把握《伤寒论》和《金匮》两书精华的有效途径。
治疗方法总结
对传统中医治疗经验和基本治疗方法的总结有七种:《温病本气篇》、《时病本气篇》、《儿病本气篇》、《杂病治法篇》、《脉法篇》、《舌苔篇》和《药性提纲篇》。这七种著述仔细辨析了各种疾病的起因、症状差异和根治途径;采用系统性的眼光归纳各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其中的种种结论大多经过彭子益亲身从医实践的检验。正如史料记载中所说:“先生之治病也,诊脉处方,详记医案,以究效验,求理论与实践相吻合。”这种可贵的科学求实精神确乎贯穿了彭子益的一生,成为激发他的医学灵感的最大催化剂
彭子益在大半生的医疗实践和医学理论探索中,最终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原地区传统医学的精髓--一种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的根本治疗原则;一种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的系统性思维方法;一种追根溯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成就原因
如果忍无可忍究底探讨彭子益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的话,那么答案只有一个:正是他的民族那源远流长的医学传统和内地中医学的丰富资源两相聚合,给他担供了无穷的能量。据文献记载,早在南诏国崛起时代,白族医学就大量地把印度佛教医学、波斯医学和藏医学的成果溶合在本地巫医土壤之中,形成了带有浓郁神秘气息的独特医学传统。但内地汉族医学对它的影响日益加深,以致到10-13世纪,“中医在大理地区迅速发展,并逐渐在大理国医学中取得主导地位”。这以後,白族医学一直处在和中医学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推动的状态之中。元明清时期,白族地区不但出现了“附子名医”饶国熙,“周石膏”周鸿雪,眼科专家赵良弼为首的许多名医,而且还涌现出《洞天秘典》《奇验方书》《训蒙医略》和《续千金方》为代表的大量医书。彭子益正是深受这种深厚传统的熏陶浸染而开创出一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道路,成为白族历史上最杰出的医学家.
医自神农尝百草,黄帝著《素问》以来,历代博雅淹通之士,于斯道阐明发挥,留遗著以诏来学者,从古不胜偻数也。清《四库全书全书》列“子部”为医家类,其《提要》叙云:“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观元好问《伤寒会要》序,知河间之学(金之基家刘完素,其说从略,下同)与易水之学争(金之张元素易水人);观戴良作朱震享传(戴良,元沛江人,字叔能),知朱震亨之学,与宣和局方之争也,然儒有定理,而医无定理,病情万变,难守一宗。故今所著录、兼众说焉。”《四库》所收九十七部一千五百三十九卷,吾滇无一著录者,其他末收可采可法者甚。
滇省僻处西南,交通阻塞,医学自逊于中原。然历史所载未尝不早加重视。南诏後理国、宋徽宗宁二年(1103),高泰运奉表入宋求经籍,得六十九家医书六十二部,伟哉斯举。宋以前之医学,已大输入于滇省,其书虽不传,然沾溉後学者,亦不鲜。明初嵩明兰茂,著《滇南本草》《医门挈要》二书,足与中原医家相抗衡。此外不乏其人,滇学朴,鲜标榜,往往湮没而弗彰。现存于世者,析理之精,皇皇巨著,为滇医界放大光明者,则以彭子益先生为最著。兹据先生高足昆明市陈君治皆所具事略及其著述纲要,采摭而为之传。
先生讳某,以字行,滇西鹤庆人也。父宦黔,生先生,幼受庭训,长与黔之名流相交游,于学无所不窥,而医天性笃嗜,造尤深。游京师充太医院医员,内府医书,世人不易得见者,多得见而读之,以故名著于都中。
辛亥(1911)改革後,太医院不存。山西省督军阎锡山闻其名,延主太原中医学校讲席,先生讲学自兹始。日寇陷山西,赴南京充国医馆编辑员。南京不守,乃浩然回滇,民政厅长丁又秋延入署,召省会之有志医学者,先後四百馀人,听夕而讲贯之。先生之讲学也,于前数十年钻研而有得者,悉编为讲义,印发学子,口讲指授,罄其蕴而後已,犹不自满。假敌机袭省垣,身外物不顾,独于讲稿珍之若性命!暇辄力加修改,期于至当,为滇医界树百年大计。先生之治病也,诊脉处方,详记医案,以究效验,求理论与实践相吻合。尝谓须设立中医院,俾学子住院从事治疗实习,收效乃宏。计划未克施行,为成都市同道延往讲学,滇中学子,实慊于心。三十一年(1942),敦促回省继任,因其婿抱病桂林市,电促往诊,後留桂平市博白县合浦县等处讲学都数载。三十八年(1949年)科为海防市长聘往,未几病卒,年七十有八,滇中学子闻之,无不悼痛!所幸毕生遗著,治皆什袭藏之。
先生在蜀在桂,每治一危症,得一良方,必函告治皆,治皆俱珍存,时时转语于同人。治皆可谓先生之薪传弟子矣。先生遗著十六种,治皆一一撮其要旨胪举于左,俾後学者有所则效焉。
参考资料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医世家.2021-07-21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主要成就
基础理论阐述
阐发和解释
治疗方法总结
成就原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