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崇镇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下辖镇
文崇镇,隶属达州市柏林镇,地处渠县东北部,东与达县九岭乡接壤,南与丰乐乡相连,西与报恩乡毗邻,北与达县龙会乡交界。文崇镇行政面积40.58平方千米。
清代建场。清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文重。1963年,属文崇区。1983年,公社改乡。2004年,乡改镇,为县直辖。截至2020年6月,文崇镇辖4个行政村、4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双龙街48号。
概述
渠县辖乡。清初建场,1930年设文崇乡,1958年改公社,1984年复乡。位于县境东北部,巴河之滨,距县城39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1.5万。乡村公路与达(川)渠(县)公路相连,巴河常年通航。辖文崇、书房、台山市、促进、革新、山峰、学堂、金光、露云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乡镇企业有建材、酿酒、食品、粮油加工等厂。农业主产水稻、玉米、花生、甘蔗、油菜子,产柑橘。养殖业以蚕、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历史沿革
明称蚊虫渡,属上五里。
清顺治时(1644~1661年),改称蚊虫场,后撤。
清代建场。
宣统三年(1911年),改名文重。
民国初,设乡,属渠县第六区、第十区。
民国十九年(1930年),设文崇乡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乡改镇。民国后期改名文崇。
1950年,镇改乡,属渠县第四区。
1953年,属涌兴区。
1956年分设共和乡。
1958年,乡改公社。
1963年,属文崇区。
1983年,公社改乡。
2004年,乡改镇,为县直辖。
行政区划
1996年,文崇乡辖文崇、书房、台山市、促进、革新、山峰、学堂、金光、露云9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
2004年,将文崇镇的金光、露云2个村并入报恩乡,将原共和乡并入文崇镇。
2011年末,文崇镇辖文崇1个居民委员会,文崇、台山、促进、学堂、山峰、庙坝、下湾、革新、石湾、谭坝10个村民委员会,下设1个居民小组、5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文崇镇辖4个行政村、4个社区,镇人民政府驻双龙街48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文崇镇地处柏林镇东北部。东与达县九岭乡接壤,南与丰乐乡相连,西与报恩乡毗邻,北与达县龙会乡交界。距渠县城区78千米。2018年,文崇镇行政面积40.5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文崇镇地处川东褶皱带,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地形分为浅丘、平坝。境内最高点燕儿岭位于下湾村,海拔461米;最低点龙门嘴位于促进村,海拔205米。
气候
文崇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7.7℃,1月平均气温6.7℃;7月平均气温29℃。生长期年平均283天。无霜期年平均300天,最长315天,最短为28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300小时,年总辐射91.2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为365天。文崇镇年平均降水量112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131天,降雨集中在每年的5~9月,8月最多。
水文
文崇镇境内最大的河流为巴河报恩乡丰乐乡,流经境内石湾、谭坝、学堂、山峰、金光、社区、文崇、台山市、促进8村社,长18千米,流域面积2.5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60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转拐河、跳蹬溪、老沿溪。
自然灾害
文崇镇自然灾害有旱灾、洪涝、雹灾、风灾、虫灾、鼠害、雷击等。洪涝平均一年一遇。特大洪涝灾害自2005年起为三年一遇,最严重的一次洪涝灾害发生在2011年9月18日,最高水位30.3米,超历史水位5.2米,造成房屋垮塌2839间,3694人失去家园,直接经济损失1.18亿元。
人口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辖区总人口23840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39人,城镇化率4.4%。另有流动人口13435人。总人口中,男性12442人,占52%;女性11398人占48%;18岁以下2989人,占12.5%;18~60岁17116人,占71.8%;60岁以上3735人,占15.7%。
2011年,文崇镇人口出生率6.5‰,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长率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67人。
截至2018年末,文崇镇户籍人口5181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文崇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793元。
2011年,文崇镇财政总收人1987万元,比2010年增长64.7%。其中地方财政45万元,比2010年增长1.4%。人均财政收人90元,比2010年增长64.6%。
截至2018年末,文崇镇有3个工业企业,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的超市或综合商店18个。
农业
2011年,文崇镇耕地面积17579亩,可利用草地面积0.6万亩,林地面积1150亩。2011年,文崇镇农业总产值8270万元,比2010年下降0.76%。
文崇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为主。2011年,文崇镇生产粮食10605吨,其中水稻4100吨,玉米2118吨。
文崇镇主要经济作物为油菜、花生等。2011年,文崇镇油菜种植面积4734亩,产量670吨;花生种植面积2876亩。
文崇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文崇镇生猪饲养量8.8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羊饲养量3000只,年末存栏200只;牛饲养量1185头,年末存栏982头;家禽饲养量4.5万羽,上市家禽4.1万羽。2011年,文崇镇生产肉类370吨,其中猪肉320吨,羊肉41吨,牛肉5吨;禽蛋8吨。
工业
2011年,文崇镇工业总产值765万元,比2010年增长4%;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2.5%。
商业
2011年末,文崇镇有商业网点168个,职工371人。2011年,文崇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1785万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605万元。
金融
2011年末,文崇镇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1.3亿元,比2010年增长30%;人均储蓄4104元;各项贷款余额3300万元,比2010年增长12.1%。
邮政业
2011年,文崇镇邮政业务收入65万元。
交通运输
文崇镇已形成由公路、水路2种运输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2011年,文崇镇客运总量50.8万人次,货运总量3324.4万吨。
2011年末,文崇镇镇区道路总长度1.3千米,道路铺装面积0.75平方千米。文崇镇有县、镇级公路2条,总长18.5千米。2011年,文崇镇运输企业拥有客运汽车5辆,35座位;货运汽车25辆,600吨位;客运量10.8万人次,货运量14.4万吨。
文崇镇境内有通航河道1条,长33.5千米。2011年,文崇镇运输企业拥有客运船舶10艘,320座位,货运船舶40艘、1110吨位;客运量4万人次,货运量3309万吨。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有幼儿园4所,在园幼儿250人,专任教师19人;小学2所,在校生1223人,专任教师168人;初中1所,在校生708人,专任教师69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
2011年,文崇镇教育经费达1272.96万元。
科技事业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有农村实用人才97人。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有电影放映单位1个,年放映106场,观众11万人次;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60平方米;各类图书室10个,建筑面积220平方米,藏书1.5万册。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病床120张,固定资产总值50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6人。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8653人次,住院手术734台次,出院病人0.14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22740人,参合率100%。
体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文崇镇有体育场地3个。文崇镇有6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40%。
社会保障
2011年,文崇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户,人数66人,支出31.9万元,比2010年增长10%,月人均160元。
2011年,文崇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19户,人数820人,支出49.2万元,比2010年增长26%,月人均50元,比2010年增长12.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84人,支出2.8万元,比2010年增长2%;农村医疗救助1215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0人次,共支出3.7万元,比2010年增长11%;农村临时救济3694人次,支出670万元,比上年增长42%。
2011年,文崇镇有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9人,抚恤事业费支出84.5万元。社区服务设施2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个,社区服务站1个。
基础设施
2011年,文崇镇有邮政网点1个,全年投递国内函件8765件,国内汇票业务完成1.45万笔。电信服务网点4个;固定电话用户1069户,移动电话用户3040户,宽带接入用户1210户。
1968年3月,文崇镇开通文崇有线广播站;1993年月开通有线电视。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4443户,入户率80%。
2011年末,文崇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7.6千米,自来水用户1039户,年人均生活用水21吨。
2011年末,文崇镇镇区拥有变电站1座,高压输电线路4条,总长度10千米,用电负荷1100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253万千瓦时。
2011年末,文崇镇镇区园林绿化面积0.14公顷,绿化覆盖率14%。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巴河一渡口处多蚊虫,清河坝的烟叶燃之能驱蚊虫。故该渡口初为蚊虫渡,后改作文重,再改为文崇。
方言
文崇镇的方言是达州话。达州市历史悠久,自东汉建县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而达州方言则是这历史长河的积淀和见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达州话属于西南官话成渝铁路片,在巴蜀文化中属于巴文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自然灾害
人口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业
金融
邮政业
交通运输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科技事业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体育事业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历史文化
名称来历
方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