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路长期从事植物遗传学、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逆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2015年,获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21年,入选中原学者。2021年10月1日,王学路的研究成果“来自芽的光诱导移动因子调节
根状茎触发的大豆根瘤”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长文刊登,揭示了光信号调控根瘤形成的机制,是河南大学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的第一篇研究论文,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这是该领域在国际上的重大突破。
1985年至1989年
河北农业大学就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
学士。1989年至1992年在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就读植物遗传育种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5年至2000年在美国
亚利桑那大学就读植物科学系。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在美国
亚利桑那州大学毕业后,2001年至2006年在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院(howard · Hughes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和索尔克·研究所(solk · Institute)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王学路回国后受到
复旦大学邀请担任复旦大学教授和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从事
油菜素甾醇信号转导和其它激素与环境信号相互作用的研究,发表多篇重要研究论文。2014年6月至2019年12月任
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2019年年底加盟
河南大学“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固氮与
豆科生物学学科团队,研究生物固氮与菌植互作、豆科生物学与品种分子设计和逆境与激素信号互作网路及其调控植物发育机制等科学问题。2020年4月14日任聘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2021年入选中原学者。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生物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校生物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王学路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国际合作和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和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
上海市“
黄浦江计划”和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项目、农业部“农业杰出人才与创新团队”等项目。
王学路长期从事
豆科作物
共生固氮、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和逆境下植物生长发育的机制研究,取得了系列原创性成果,在Science、Developmental
细胞、PNAS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引用五千多次。研究成果“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入选教育部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2021年10月1日,在国际期刊《科学》(Science)长文刊登
河南大学王学路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豆科植物共生结瘤固氮需要光的机制。
豆科具有根系固氮的能力,能够与根瘤中的
根瘤菌,形成共生关系,可以将空气中的氮固定保留下来供给植物利用,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和碳汇,证明了光合产物是促进根瘤菌侵染植物所必需的。同时,大豆地上部分感受到强光,它们从枝条移动到根部,相互依赖地诱导根瘤
器官发生,这是促进豆科植物地下根瘤发育的关键因子。证明了光合产物和光信号在调控共生结瘤过程中的作用不同。这项研究成果利用独特思路和手段解释了弱光或暗处也可以对植物
共生固氮的光的机制。
Xuelu Wang \u0026 Joanne Chory, Compositions, cells, and plants that include bki1, a negative regulator of bri1-mediated BR signaling, USA, 2009.1.8 US20090013433 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