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少舫
西河大鼓、评书艺术家
段少舫(1933— 2007年9月23日),艺名段田玲。北京顺义人。评书、西河大鼓艺术家。生于北京市顺义区杨镇辛庄户村,8岁随父亲段荣华学艺,14岁拜师肖庆文学唱西河大鼓,并逐步走上创作道路。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段少舫生于北京顺义县沙柳公社新庄河村,祖父三代给人家扛活,生活很艰苦,段少舫的父亲是石匠,后来因为生计改说了评书,因为生活的原因段少舫是没有读过书的,段少舫十岁那年来到了唐山帮助父亲维持生活。段少舫在唐山主要是捡焦子赚钱,冬天在焦子地一坐就是一天,可想而知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有多么的不容易,为了维持生计段少舫想说评书帮助父亲,但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她学习评书,因为怕惹不起日本人。因为常年跟随父亲耳闻目染会很多段评书,段少舫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每一个字,每一个环节都不马虎,段少舫每天一边拣焦子一边练习评书,除了背词有时段少舫还练动作,久而久之熟能生巧。
1962年段少舫在北京演出长篇鼓书《明英烈》时,得到了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先生,和文学家赵树理王尊三等同志的赞扬,并鼓励段少舫把这部独具她本人特色的《明英烈》整理成书流传于世。虽然领命回唐,但由于忙于业务演出而未及时动笔,不久又赶上文化大革命,不但本人遭受严重摧残,一些珍贵资料也都荡然无存。陶钝同志文革期间也没能逃出厄运,被关进了牛棚。
演艺经历
段少舫初进书场是伺候父亲,后来段少舫在书场就当上了替补,没弹弦的她去弹,演员不舒服了她帮垫场,有时表演评书,有时说唱西河大鼓。
解放后东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的一些同志给段少舫说情,她父亲才让她说了评书。段少舫从师不到两个月就能带着人自己去演出了,“转战”秦皇岛市锦州市等地。
最后回到了唐山,十七、八岁时已经是角儿了。在唐山更是家喻户晓,是当时人们非常喜欢的艺人!
段少舫不仅说书说得好,还能写书。她参加的省,市,中央的汇报演出都是她自己写的段子。她还创新评书,当时人们评价她的节目是:刀枪架好,眼神好,词好,嘴好。西河大鼓她造诣也很高,在唱腔上她吸收了京韵,梅花,乐亭县东北地区等大鼓的腔调,甚至吸收了皮影,评剧融入到西河大鼓之中。
文化大革命对段少舫的影响很大,但在赵树理陶钝,王村的鼓励下段少舫开始创作,但珍贵资料都毁于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后来她就重新整理。
后来刘兰芳的评书广播以后,时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的陶钝给段少舫写信叫她录制评书。段少舫一边在中央电台录制节目一边写书,她写了三十一回《明英烈》寄给陶钝,陶钝看后说很有前途并鼓励她继续写。后来曲协调她去上海市完成《明英烈》。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下,段少舫又写出了长达七十万字的《朱元璋演义》,后来又写了《花木兰》《呼延庆出世》等。数次获得市级一、二等奖,省级一、二等奖。
段少舫是一位被许多人遗忘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她一生不图名利,晚年热衷于福利事业。
师徒关系
段少舫(段田玲)与聂田盛、单田芳、北京的刘田利河北省赵田亮均是一辈,田字辈艺人与连字辈艺人同辈,前者属于梅家门,后者属于清家门,如马连登田连元、贾连舫(李鑫荃夫人)、赵连甲田连章、邱连升、石连君、朱连清、金文声等。
社会活动
任职经历
1959年被吸收入中国曲艺家协会
曾任唐山市曲艺团编导室主任、唐山市艺术研究所二级编剧、河北省曲协副主席、中国北方曲副副书教师,系唐山市残联主席团委员、市路南区残联副主席。
个人生活
健康状况
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砸伤了她一条腿。
2007年9月23日段少舫病逝于唐山。
个人作品
创作书目
多年来创作并演出的主要书目有《呼延庆出世》、《红色战士》、《明英烈》、《薛家将》、《大隋唐》、《破晓风云》、《红岩》、《苦菜花》、《地道战》、《地下尖兵》等,编演了《刘英俊》、《贺相魁》等10余部英模事迹书目。数次获得市级一、二等奖,省级一、二等奖。因1976年唐山大地震致伤,不能上台演出,但创作并未终止,根据《明英烈》改编了74万字的《朱元璋演义》于1985年出版,后书法出版社于1998年再版,更名为《洪武大帝》。1983年出版《呼延庆出世》。
参考资料
段少舫.唐山名人网.2022-01-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社会活动
个人生活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