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菜(Ixeris polycephala),又名
多头苦荬菜、多头莴苣、深裂苦荬菜,为
菊科苦荬菜属的一年生
草本。苦荬菜在阿富汗、
不丹、
柬埔寨、
印度、
日本、
老挝、缅甸、
尼泊尔、
越南等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安徽、
重庆市、
福建省、
广东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
河南省等地。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
苦荬菜根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茎直立,高10~50厘米,上部
伞房花序状分枝。基生叶花期生存,线形或线状
披针形,基部渐狭成叶柄;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基部
态射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总苞圆柱状或钟形,果期扩大成卵球形或杯状。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无毛,顶端急尖成喙。冠毛白色,纤细,微糙。花期3~5月,果熟期4~6月。
苦荬菜产草量高、能量价值高、适口性好,是畜禽及草食性鱼类喜食的青绿多汁饲料。全草入药,具清热解毒、去腐化脓、止血生肌功效,可治疗疮、无名肿毒、
子宫出血、
阑尾炎等症。此外,苦荬菜营养价值较高,也可食用。
形态特征
根
根长圆柱状锥形,垂直直伸,生多数须根。
茎
茎直立,高10~50厘米,上部
伞房花序状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全部茎枝无毛。
叶
基生叶花期生存,线形或线状
披针形,包括叶柄长6~22厘米,宽0.3~1.5厘米,全缘,稀羽状分裂,顶端急尖,基部渐狭成叶柄;中下部茎叶披针形或线形,长5~15厘米,宽1.5~2厘米,顶端急尖,基部
态射状半抱茎,向上或最上部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基部箭头状半抱茎或长椭圆形,基部收窄,但不成箭头状半抱茎,叶两面无毛,边缘全缘,极少下部边缘有稀疏的小尖头。
花
头状花序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伞房状花序,花序梗细,长0.5~2厘米。花期总苞圆柱状或钟形,长5~6毫米,宽2~3毫米,果期扩大成卵球形或杯状,长7~8毫米,宽4~5毫米;总苞片3层,外层及最外层极小,卵形、卵状三角形、狭卵形或
披针形,长不及1毫米,宽0.2毫米,顶端急尖,内层卵状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顶端急尖或钝。舌状小花黄色,极少白色,20~25枚。
果实
瘦果压扁,褐色,长椭圆形或纺锤形,长约4毫米,宽0.8毫米,无毛,有10条高起的尖翅肋,顶端急尖成长1~1.5毫米喙,喙细,细丝状。冠毛白色,纤细,微糙,不等长,长达4毫米。花果期2~10月。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苦荬菜生于海拔100~2000米的山坡林缘、灌丛、草地、田野路旁。适应性极强,喜温、耐寒、耐旱、耐酸碱,土壤温度5℃~6℃时种子萌发,生长时可耐-5℃~-4℃的
霜冻;从轻度盐渍化团粒土到酸性
雨林土壤上都可正常生长,分布区以砂质土壤为主,偏碱性,以土壤不积水、排灌良好且肥沃的有机土壤上生长最好;对光照要求不严,可与其他作物间作或套作;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被割或啃食的植株,能从残茬的叶腋处生出新芽,长出多枝的株丛。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苦荬菜为异花
传粉,花粉寿命较短,自交不亲和,自然条件下很容易产生种间杂种。苦荬菜种子为
瘦果,有冠毛,大部分果实的冠毛露出时最适宜采种。苦荬菜为小粒种子,寿命较短。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苦荬菜生产中普遍采用种子繁殖。种子最好随采随播,如确需贮藏,应注意贮藏温度和种子含水量。中国南方春季和秋季均可播种,可采用直播或育苗移栽。精选种子,播前翻晒1~2天,播种深度1厘米,后盖细土,浇水。5~6片真叶时移栽。
栽培管理
除杂
大田直播栽培的,幼苗有2~3片真叶时应中耕除草1次,以后视情况每隔15~20天除草1次,直至封行;大田移栽的,定植苗成活6~8天后要进行中耕除草,以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直至封行。
水分管理
整地时应开好围沟、腰沟和沟。降雨时不时巡田,发现积水或堵沟,及时清沟和排水。旱前,可用稻草等对畦面进行覆盖,有一定的保水抗旱作用。夏、秋旱时,每隔6~10天沟灌或穴灌水1次,不要大水漫灌或串灌。
肥料管理
基肥可选用腐熟有机肥或氮磷钾复合肥。移栽苗成活后或定苗后可沟施或穴施1次提苗肥,以后每次刈割时追施1次。追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配施适量腐熟有机肥和磷钾肥。
病虫害防治
苦荬菜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等,虫害有
蚜虫、
小菜蛾等。其中需要重点防治蚜虫,可在畦沟两侧和田埂上覆盖银灰色薄膜或插挂银灰色薄膜条,有较好的驱避蚜虫作用,也可插挂黄色诱虫板,有很好的诱捕蚜虫效果。发生病虫害时如达不到经济危害程度,不需用药防治。确需用药剂防治时,应选用低毒或无毒、高效、易降解的农药,不可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尽量用一种药同时兼治多种病虫害,以降低成本和减轻环境压力。
功用价值
饲用价值
苦荬菜叶量大、再生力强,产草量高;含有丰富的粗
蛋白质、粗脂肪,能量价值高;茎叶纤维少、脆嫩多汁,适口性好,猪、牛、羊、兔、鸡、鸭、鹅及草食性鱼类均喜食,是一种良好的青绿饲料。苦荬菜饲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利用方式:一是刈割利用。因开花后莲座基生叶片逐渐老化,适口性和草质变劣,所以当苦荬菜长出大量花蕾时进行最后1次刈割。整喂或切碎喂均可,也可与其他精料拌匀后饲喂,随割随喂。二是剥叶利用。三是
青贮饲料利用。青贮后呈黄色,具芳香气味,有微酸味,可饲喂猪、兔、鹅、鸡、鱼等动物。除上述3种方式外,苦荬菜还可制成草粉,或提取叶蛋白作蛋白饲料。
药用价值
全草入药,味苦、甘,性凉,具清热解毒、利湿消痞、去腐化脓、止血生肌功效,可治疗疮、无名肿毒、肺热
咽喉痛、目赤肿痛、腹痛、
子宫出血、
阑尾炎等症。
食用价值
苦荬菜全株含白色乳汁,味苦,叶片柔嫩多汁,营养丰富,不仅可用作饲草,也是理想的蔬菜品种,炒食、凉拌、做汤风味鲜美。
分类研究
1821年Cassini建立了
苦荬菜属(Ixeris Cass.),并将苦荬菜(I. polycephala Cass.)设定为模式种,这得到了Condolle(1838)、Gray(1859)、Kitamura(1935)等学者的承认,而Bentham等(1873)将苦荬菜属(Ixeris Cass.)作为
莴苣属(Lactuca)的一个组Lactuca sect. Ixeris。
1838年de Condolle建立了
沙苦荬属(Chorisis DC.),Tzvelev(1964)承认该属的成立,而Gray(1859)和Kitamura(1935)把其作为
苦荬菜属的一个组Ixeris sect. Chorisis来处理,Bentham等(1873)则将其作为莴苣属的一个组Lactuca sect. Chrosoma。
1920年Nakai建立了黄瓜菜属(Paraixeris Nakai),Tzvelev(1964)承认该属的成立,而Stebbins(1937)把其作为苦荬菜属的一个
亚属Ixeris subg. Paraixeris,Kitamura(1942)将其作为
黄鹌菜属(Youngia)中的一个组Youngia sect. Paraixeris来处理。
1964年Tzvelev建立小苦荬属(Ixeridium (A.Gray) Tzvel.),而Gray(1935)和
Kitamura(1956)则把其作为
苦荬菜属的一个组 Ixeris sect. Ixeridium。
1997年出版的《
中国植物志》(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97)采用了细分的概念,将广义的苦荬菜属(Ixeris Cass.s.lat.)划分为苦荬菜属(狭义)(Ixeris Cass.s.str.)、
沙苦荬属(Chorisis DC.)、黄瓜菜属(Paraixeris Nakai)、小苦荬属(Ixeridium (A.
Gray) Tzvel)。
参考资料
苦荬菜.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