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影子的人
法国作家马克·李维创作的第10部作品
《偷影子的人》(原名:Le voleur d'ombres)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Marc Levy)的第十部小说,也是他十年写作生涯的纪念之作。该小说为马克·李维的温情三部曲之一,是典型的治愈系文学作品,于2010年6月17日在法国巴黎首次出版。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在学校备受欺负的瘦弱男孩,某天他突然获得了一种“偷影子”的特殊能力,可以窥探他人内心深处的秘密。起初主人公为这种能力所困扰,但渐渐地他开始利用偷影子的能力帮助影子的主人,从而为他人点亮生命的光芒。儿时的主人公在海滩度假时结识了聋哑女孩克蕾儿,两人约定日后重逢,然而主人公未能赴约。长大后主人公忙于实习医生的工作,期间他通过影子帮助朋友吕克找到真正的梦想。主人公和女友苏菲的关系不尽如人意,两人最终分手。主人公在母亲病逝后,几经周折,找到了年少时的心上人克蕾儿。已经成为大提琴手的克蕾儿也对主人公表达了想念,两人影子重叠在一起,他们紧紧相拥。
《偷影子的人》通过描写主人公从童年至成年的生活经历,探讨了亲情、爱情、友情和自我的迷失与成长等主题,主人公利用偷影子的能力来帮助他人和自己成长,学会了爱与被爱。该作品充满浪漫与魔幻的想象,善用象征和隐喻,文风朴实清新。2010年在法国发行后成为当年法国全年书籍销量排行榜的总冠军。后被译为多种语言,畅销世界各地。该作品的出现在促进法国文坛自我虚构潮流的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其高销量也刺激了治愈系文学的创作量。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进入21世纪,法国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在现代化都市中,追求体面的工作和美满的家庭,却往往被现实打击,沉重的税务也让人不堪重负,经受身心双重压力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治愈系文学作品中寻求着美好和慰藉。马克·李维顺应时代潮流创作了一系列带有“治愈”色彩的作品。
作者背景
《偷影子的人》是法国作家马克·李维于2010年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他十年创作生涯的纪念之作。马克·李维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并未做太多的资料搜集和调研,他的素材灵感来源于童年记忆中的自身经历,书中许多内容都和他的生平相关。
内容情节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经常被同学欺凌的瘦弱小男孩,转校后的他和同学们格格不入,内心孤独而沮丧。有一天他偶然发现自己拥有一项特殊能力,只要自己的影子覆盖上别人的影子,就能跟对方的影子对话,从而窥见别人不愿意说出口的秘密。
警卫宣中华是男孩在学校认识的第一个朋友。某次学校煤气炉爆炸,伊凡放在工具间的笔记本被烧坏了,里面有伊凡母亲写给他唯一的信,但伊凡的影子却告诉男孩,伊凡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已经去世,所谓母亲唯一的信其实是伊凡自己写的。男孩请求母亲假设自己还没有出生,给自己写一封信,然后将信藏在工具间的灰烬中,引导伊凡找到它。伊凡读过信后泪流满面,他感受到信中来自母爱的期许和力量,于是辞掉工作,勇敢告别过去,开始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人生。
转校后的暑假,男孩随母亲到海滩度假时,邂逅了名叫克蕾儿的漂亮聋哑女孩,她有着大提琴般的笑声。男孩无意间偷走克蕾儿的影子,得知克蕾儿不能言说的悲伤和对未来的不安,他主动分享了自己偷影子的秘密。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互生情愫,克蕾儿用老鹰风筝在天空写下“我想你”,约定来年再见。但男孩的母亲没有带他再到海滩度假,因此男孩无法赴约。
长大后的男孩在医院做实习医生,他和同是实习医生的苏菲相识并成为亲密友伴。某次休假时,男孩带苏菲回到老家看望母亲和从小相识的好朋友吕克。吕克的父亲经营一家面包店,而吕克为了家庭生计留下来和父亲学做面包。男孩准备回城时,吕克的影子却找到男孩,告诉他吕克其实想成为医生,并请求男孩帮吕克实现梦想。于是男孩约见吕克的父亲,希望他能让吕克学医。吕克的父亲当时愤怒地拒绝了,但不久却亲自送吕克到医学院就读。吕克在经历一年左右紧张的学习后,发现自己无法胜任医生的职责,能让他感到真正幸福的,是别人吃到自己做的面包时露出的满足表情。于是吕克放弃学医,回到老家继续学习经营面包店。
男孩从小父母离异,是温柔的母亲呵护他长大。医院的工作让男孩的生活十分忙碌,母亲常来看望他。有一次男孩没在火车站接到母亲,却收到了母亲去世的噩耗。原来母亲生病后为了不让儿子担心,一直隐瞒病情。男孩意识到自己没有好好关心过母亲,他偷过许多人的影子,帮助过许多人,却唯独忽略了母亲的影子,没有倾听她的心声。
苏菲爱着男孩,但两人在相处过程中,男孩却与她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苏菲由于始终感受不到男孩纯粹的爱意,便离开了他。男孩在母亲去世后读到了母亲留给他的信,于是决心寻找年少时的心上人克蕾儿。此时的克蕾儿已经成为一名大提琴手,原来她并非天生聋哑,而是患有孤独症。男孩在克蕾儿结束演奏后找到她,但克蕾儿并没有认出男孩。最终男孩用老鹰风筝唤起克蕾儿的回忆,克蕾儿再次用风筝写下“我想你”,两人幸福地拥吻在一起。
角色介绍
主人公
童年时的主人公胆小懦弱且自卑,但他拥有一颗善良的心。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拥有和影子沟通的能力,从此他常常通过影子了解被需要者的心事和秘密,为每个偷来的影子找到点亮生命的小小光芒。长大后的主人公不改初心,利用自己的特殊能力,帮助好友吕克追求梦想,也勇敢地找回真爱。
由于从小父母离异,主人公将主要责任归咎于自己,陷入不值得被爱的自我怀疑和否定中,成长中缺失父爱,让他在不断地自责和自我否定中失去了对爱的表达能力。他对身边的人和事保持冷漠退避的态度,甚至始终对女友苏菲若即若离,以致深深伤害了她。直到母亲突然去世,主人公在阁楼读到母亲的信和父亲多年来写给自己却被拦下的信,他才发现父母给予他的爱是圆满和毫无保留的,自此主人公从童年的枷锁中被释放出来,实现了自我疗愈,并决心追寻自己的真正的幸福。
吕克
吕克是主人公童年就认识的最好的朋友,在主人公学医的几年里,他因为家庭原因只能留在小镇和自己的父亲学做面包,继承面包店。虽然两人身份和境遇不同,但重逢后依然维持着亲密的友谊。在主人公的帮助下,他如愿进入医学院学医,但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医生。急救的场景让他感到不适,城里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夺去了他的快乐,反而时常怀念自己做糕点时的幸福时光。于是他回到父亲身边,继续学习经营面包店。
吕克的经历和当下许多人相似,虽然他最终放弃追求梦想回到老家做面包,但正是这段学医体验让他感悟到自己应该做什么。面对抉择时,与其迷茫地幻想,不如从实践中找答案。有时人们向往的不一定是真正喜欢的,而真正喜欢的可能并没有那么光鲜亮丽,最重要的是从工作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母亲
主人公的母亲虽因丈夫背叛而经历失败的婚姻,但依旧坚强而勇敢地承担起独自照顾儿子的重任。她是一位温柔细腻的母亲,辛苦工作养家的同时也给予主人公许多包容和爱。当发现主人公在阁楼上和影子对话,她没有制止这种“怪异”举动,而是为主人公营造精神世界的宁静港湾,帮助他逐渐培养坚强的内心。在主人公因忙于医院实习而不能经常回家时,母亲会每年都会去看望他,为他整理房间。在主人公成年后,母亲依旧对他表现尊重,喜欢他所喜欢的人。当主人公陷入和苏菲的感情问题中,母亲的劝告让他看清自己的内心,做出正确的选择。母亲发现自己生病后,先是拖着病体看望主人公,然后为了不让主人公担心,做了许多事隐瞒自己生病治疗的事实,如谎称自己和朋友去度假,或者粉刷家中老屋。母亲在信中表示会在三月去看望主人公,最终却因病重去世未能赴约。
作者塑造了一位立体生动的母亲形象,她有坚强勇敢、温柔细腻的一面,也有脆弱敏感的一面。母亲对主人公有浓烈而深沉的爱,但这种爱不是控制和占有,而是无声的观望,给予期待、尊重、理解和包容,促进主人公不断成长。
克蕾儿
克蕾儿是一个因患孤独症而不能说话的漂亮聋哑女孩,儿时的她和主人公在海滩邂逅并成为亲密友伴。克蕾儿相信主人公偷影子的秘密,并主动让主人公和自己的影子的对话。两人在短暂的相处中爱上对方,约定来年再见。克蕾儿信守承诺等了主人公四年,都没有看到主人公回来,于是便在他们的秘密基地留下风筝和字条。克蕾儿因聋哑而自卑迷茫,但主人公却称她的笑声如同大提琴的声音。同主人公分别后,克蕾儿请求父母让她学习大提琴,通过努力训练,她不仅能发出声音,还成为国立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手。虽然时间久远,长大后的克蕾儿忘记了主人公的样貌,但飘在窗前的风筝唤醒了她的回忆和爱情。克蕾儿是主人公的初恋和灵魂伴侣,也是他自始至终真正爱的人,主人公放弃苏菲选择克蕾儿,和吕克放弃学医选择做面包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的坎坷的迷茫让人们忽视心底的真实想法,也许经历过磨砺后,才能找回真实的自我,而坚持所爱就会获得幸福。
苏菲
苏菲与主人公在做实习医生期间相识,她是个不错的女孩,主人公的母亲也很喜欢她。两人以医生的身份救治了一个患厌食症的小男孩,但她并不相信主人公关于偷影子的秘密。苏菲爱着主人公,他们一起看电影、旅游,分享各自的秘密,维持着暧昧的感情状态,直到苏菲被一名儿科医生追求,主人公才终于下决心和苏菲确定恋爱关系。但苏菲发觉恋人没有向自己敞开心扉,不够在意和自己的关系,对自己的关注甚至没有对吕克多,这让苏菲很受伤,最终两人决定分手,重新做回朋友。主人公与苏菲的感情经历代表一种不妥协不将就的情感态度,作者鼓励人们遵从内心真实想法,果断做出选择,给予双方追求真正爱情的自由。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情感主题
该作品包含对亲情、爱情、友情各种形态的探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表达了彼此信任和沟通的重要性。在亲情方面,虽然儿时父母离异,主人公对父母有过许多误解和失望,但主人公发现父母给予自己的爱是圆满的,最终与他们和解,体会到亲情是无可替代和恒久重要的。在爱情方面,主人公先后接触过三个女孩,最终与年少时就念念不忘的心上人克蕾儿在一起,作者借此传达了对爱情不妥协的态度,以及要正视自己内心真实情感并勇敢追求真爱的理念。在友情方面,长大后的主人公和吕克依旧能像从前那样做朋友,体现了真正的友谊不会因时间距离和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改变的思想。
成长主题
作者在故事中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变化,探讨了自我的迷失与成长这一重要主题。童年时期的主人公处于自我情感压抑的状态,单方面认为自己不会被人理解。遇到克蕾儿后,主人公开始尝试自我表达,与克蕾儿分别后,主人公再次封闭自我。成年初期,主人公处于自我情感的迷失状态,他能通过影子看清周围人的内心,并付诸行动帮助他们,却始终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母亲去世后,主人公读到父母的信后,内心过往的伤痛被治愈,由此摆脱童年的枷锁。当主人公找到克蕾儿,并模仿影子的动作亲吻了她,代表主人公终于敢直面内心真实想法和感受,并表达出来,成为一个有勇气面对自己内心的成年人。“影子”是主人公内心真实自我的意象表达,当寻找“影子”的过程完成时,主人公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蜕变,他由起初的偷听者转变为影子主人的心灵伴侣,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感的人。
写作手法
想象浪漫魔幻,善用象征和隐喻
作者将主人公设置为拥有“偷影子”窥探他人秘密的特殊能力,赋予影子生命和情感,这种魔幻的写作手法是本书最大的亮点,使得整部作品充满浪漫的想象,更具生机和活力。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凭借自己的特殊能力帮助他人的过程,生动直观地体现出写作意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品中“影子”是贯穿全文最重要的意象,它象征“隐私”“秘密”“心理隐疾”,也是“自我”“灵魂”“欲望”的反映。同时,作者以影子隐喻人的本性,赋予其“自我归属性”与“他者实现性”的特征,刻画出人们常常自我封闭,但又十分渴望与他人有心灵沟通的矛盾状态。“影子”的自我归属性决定了它的私密性,反映出人们对内心情感的保护与封闭。而偷影子的能力使主人公能看到他人藏在心底的秘密,这便是作者打破影子“自我归属性”所带来的情感禁的巧妙方式。对于影子而言,主人公即是“他者”,影子需要“他者”发现从而产生作用的特性使影子具有“他者实现性”,这让人们打开彼此封闭的大门,将作品的色彩调亮,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设置悬念和留白
《偷影子的人》使用“悬念”式写作技巧,体现“空白”美学,使作品充满趣味,给读者留下大量想象空间。首先,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了解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增强了叙事的真实感和可信度。但书中从未表明主人公的名字和生活的城市等信息,这是作者马克·李维的独特设计,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一部分自己童年的影子”。其次,在故事情节描述和语言描写上留有悬念,如主人公的父亲为何不回应儿子的思念,主人公与克蕾儿重逢后的命运又会如何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留给读者探索,增加了阅读的兴趣和成就感,赋予了文本生命。第三,在人物心理描写上留白,如作者未说明主人公与苏菲之间的情感隔阂究竟是什么,而是让读者自由思考。这些悬念和留白使读者真正进入作品情节中,与书中人物共同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思索种种人生问题。
措辞文体
《偷影子的人》叙述风格优美流畅,语言清丽俊逸,平易近人,充满温情,营造出淡淡哀愁感和温馨共存的神奇氛围。如文中主人公的内心旁白——“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带点忧愁又有点悲痛,在这个外省的小城市里,我拼命等着伊丽莎白垂怜而看我一眼,在绝望中等待长大。”作者以平静流畅的语调直击人们的内心,具有独特的魅力,引人深思。
作品影响
《偷影子的人》与马克·李维另外两部小说《如果一切重来》《伊斯坦布尔的假期》并称为温情三部曲之一,是一部治愈系文学作品。该作品以平易近人的生活化内容和温情治愈的主题带给读者舒畅的享受,引起读者情感共鸣,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读者内心的伤痛,使得治愈系作品越来越受读者青睐。而从商业性角度看,《偷影子的人》在销量上的成功让更多作家关注治愈系文学领域,间接刺激了治愈系文学作品的创作量。《偷影子的人》是自我虚构类文学作品,它的出现使自我虚构一词在文学领域的贬义性逐步消退,且促进了法国文坛自我虚构潮流的兴起和发展。
马克·李维每年出书都会引起法国书市旋风,而《偷影子的人》首印售出45万册,成为2010年法国全年书籍销量排行榜的总冠军。法国媒体称该书“销售得比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将其评为《费加罗报》年度畅销书。该书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德国西班牙俄罗斯意大利韩国波兰土耳其乌克兰等30多个国家持续畅销。2012年,《偷影子的人》中文译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在中国出版发行,此后登上各大文学类图书畅销榜的榜单。2018年再版图书《偷影子的人》(2018年新版)及《偷影子的人》(精装插图版2018版),全球总销量超过4000万册。
作品评价
法国《新观察家周报》评论说:“马克·李维的新书销售得比他影子消失的速度还快!上市一周狂销四十五万册,我们毫不质疑这美丽的故事满溢着许多睿智片段。”
《费加罗文学周报》评价称:“马克·李维非常善用自身过人的感受力,从亲身经历中深掘出滋养书中人物及故事的生命力,而作家对营造美丽爱情故事的写作才华以及对书中角色精辟的心理分析,绝对不会让读者失望。”
费加罗报》评价《偷影子的人》是“一首对童年、梦想以及想象力的颂歌。作者写作技法栩栩如生、极富电影般的临场感。”
《快讯周刊》评论说:“每次出书平均售出上百万册,十年的写作生涯,销售超过两千多万册,这样的战绩让马克·李维荣登最多读者阅读及最多翻译语言的法国作家。他的第十一部小说《偷影子的人》当然也依循惯例狂销四十五万册,如同李维一贯的风格,本书以童年、爱情及友情调和成一道风味酱汁,还掺入了少许《小淘气尼古拉》的幽默笔触。”
《巴黎-诺曼地报》评论说:“马克·李维很擅长说故事,他知道如何以热情和温暖来俘获读者的心……在这个感人的故事里,他娓娓述说着一个孩子能透过影子听到他们的想法、希望与痛苦的故事。在此,马克·李维也隐约将部分的自己投射其中。”
衍生作品
《偷影子的人》被改编成中国版电影,《何以笙箫默》的导演黄斌获得改编权,同时出任电影制片人,马克·李维支持此次改编,并表示不会干涉电影创作。该电影于2020年正式上映。
参考资料
Le Voleur d'ombres.豆瓣读书.2023-12-19
le voleur d'ombres Marc Levy.worldcat.org.2023-06-05
..2023-11-28
..2023-07-05
..2023-12-07
偷影子的人.book.douban.com.2023-12-20
..2023-12-07
..2023-12-20
..2023-12-14
..2023-12-14
..2023-11-28
..2023-12-07
..2023-12-08
..2023-12-07
..2023-11-28
..2023-12-08
..2023-12-07
..2023-12-09
LE VOLEUR D'OMBRES de Marc LEVY.La Symphonie des monstres- Le nouveau roman en librairie, le 17 octobre .2023-12-20
..2023-12-20
..2023-12-07
偷影子的人 (2020).豆瓣电影.2023-07-06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作者背景
内容情节
角色介绍
主人公
吕克
母亲
克蕾儿
苏菲
作品特点
主题思想
情感主题
成长主题
写作手法
想象浪漫魔幻,善用象征和隐喻
设置悬念和留白
措辞文体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