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梅花鹿(拉丁学名:Cervus nippon hortulorum\u0026Cervus nippon dybowskii)别名花鹿,是
鹿科鹿属哺乳动物
梅花鹿的东北
亚种。
密尔沃基雄鹿队的体重为105~157.5
千克,雌鹿60.5~95千克;雄鹿体高87~107厘米,雌鹿为70~93厘米;雄鹿体长约100厘米,雌鹿为75~90厘米。耳稍长,直立,可转动。眼下有一对泪窝,眶下腺明显。颈部细长、四肢细长。主蹄狭尖,侧蹄细小。尾巴较短。其夏毛短稀,淡赤褐色或黄栗色,体侧有白斑。冬毛厚密,体侧暗褐色。臀端有白色扇形臀斑,雄鹿头上生有茸角,雌鹿无。
东北梅花鹿的分布区零散、破碎,各分布区呈孤岛状。在中国分布于长白山区、
张广才岭、
西老爷岭地区。在春季多栖息于半阴斜坡上,秋季会迁移到阴坡的森林边缘,冬季更喜欢温暖阳坡、
洼地及积雪较少的地方,东北梅花鹿主要生存在500~600米的低海拔地区,沿河谷扩散。
东北梅花鹿虽然在中国
东北地区有较大的饲养
种群,但其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2014年,
梅花鹿(包括东北梅花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2月,其野外种群作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人工驯养的东北梅花鹿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观赏价值。其鹿茸、鹿皮等可做商品且体型匀称,受到游客欣赏。《
本草纲目》记载其鹿血、鹿茸、鹿骨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分类研究
梅花鹿共分为16个亚种,包括日本亚种(Cervus nippon aplodontus)、越南亚种(C. n. pseudaxis)、东北亚种(C. n. hortulorum)、台湾亚种(C. n. taiouanns )、山西亚种(C. n. grassianus)、琉球亚种(C. n. keramae)、华东亚种(C. n. kopschi)、宫岛亚种(C. n. mageshimae)、山东亚种(C. n. mandarinus)、
满洲里市亚种(C. n. mantchuricus)、
指名亚种(C. n. nippon)、对马岛亚种(C. n. pulchellus)、四川亚种(C. n. sichuanicus)、
屋久岛亚种(C. n. yakushimae)、
北海道亚种(C. n. yesoensis)、霍洛亚种(C. n. soloensis)。
世界学者对
梅花鹿东北
亚种是否再分化问题存在争议,1937年,
俄罗斯学者卢卡什金(A. S. Loukashkin)在提到“北满兽类”时,认为东北梅花鹿下还应有2个种,即体型较大、夏毛红褐色的乌苏里梅花鹿(C. n. hortulorum)和体型较小、夏毛淡红栗色、
白额雁少且呈红黄色、冬毛暗褐色的满洲梅花鹿(C. n. manchuricus),他还认为这两种鹿角型相同,分布区重叠。森为三支持这一意见,并对这两种鹿的差异做出补充:乌苏里梅花鹿全年通体有白斑,而满洲梅花鹿冬毛无白斑。中国
吉林省梅花鹿生物学特性调查组从体形大小、四肢长短、被毛颜色、花斑分布、有无背中线、臀斑形状等方面对这两种梅花鹿的形态特征做比较,认为二者已具明显不同的外形特征,应重新考虑其在分类(
亚种分化)上的地位问题。但多数学者均认为中国东北地区分布的梅花鹿皆为一个亚种,即C. n. hortulorum,东北梅花鹿作为两个独立的亚种尚缺乏动物分类学上的充足证据。中国鹿业协会理事
马泽芳考虑其在中国养鹿业生产应用的实际情况,认为可分为宽背线
梅花鹿和黑茸梅花鹿等饲养类型。
形态特征
东北梅花鹿雄鹿的体重为105~157.5
千克,雌鹿60.5~95千克;
密尔沃基雄鹿队体高87~107厘米,雌鹿为70~93厘米;
雄性个体体长约100厘米,雌鹿为75~90厘米。其
颅骨、鼻骨狭长,上颌犬齿小,下颌犬齿紧靠门齿。耳稍长,直立,可转动。雌鹿和雄鹿眼下均有一对泪窝,眶下腺明显,呈裂缝状。颈部细长、躯干部匀称、四肢细长,髁关节外侧下方有跗腺。主蹄狭尖,侧蹄细小。尾巴较短。
其毛色艳丽,毛色随季节和生活条件的不同而变化。夏毛较短且稀疏无绒,呈淡赤褐色或黄栗色,体侧有明显的白斑。冬毛厚密,体侧呈暗褐色,似干
茅根色斑点近乎消失,臀端有白色扇形臀斑,臀部周围有黑色毛圈。背和颈部呈灰棕色,从耳尖到尾的底部有一条黑色的中线,腹部为白色。雄鹿头上生有茸角,状如珊瑚,一般有4个杈,无冰枝。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东北梅花鹿的分布区零散、破碎,各分布区呈孤岛状,世界范围内分布于
朝鲜和
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
乌苏里江流域和中国。
东北梅花鹿在中国分布于长白山区、
张广才岭、
西老爷岭地区,即
吉林省东北部的珲春市、
汪清县、
敦化市和
龙井市,
黑龙江省东南地区的
东宁市、
宁安市、
穆棱市以及宁安市与
海林市交界处的林区、海林市与
尚志市交界的林区。
栖息环境
东北梅花鹿主要生存在500~600米的低海拔地区,沿河谷扩散。在春季的多数时间,东北梅花鹿都栖息于半阴的斜坡上,秋季会移到阴坡的森林边缘,冬季更喜欢在温暖的阳坡、
洼地及积雪较少的地方,喜栖居于森林边缘及平旷的丛林中,较少进入高山密林。多分布于人为干扰少、食物丰富的针叶林、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边缘。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东北梅花鹿为草食性
反刍亚目,采食速度较快,食性甚广,采食各种乔灌木的嫩枝叶和各种草本植物,如野草、灌木枝叶、树芽、豆荚、
蒙古栎以及苔属植物等,有较强的适应性。春秋季在旷野或疏林地带觅食,夏季的傍晚会到河边或水草、树叶丰茂的地方饮水、觅食,冬季觅食没有固定的时间。
节律行为
东北梅花鹿遇到炎热天气或者秋季发情之际会到水中游泳,或到沟塘处戏水泥浴。其在雨雪天气来临之前或者一天的早上和傍晚会变得非常活跃,常进行狂奔或仰望天空。东北梅花鹿为晨昏活动的动物,另外,会在夏季和冬季进行短距离迁徙。
社群行为
梅花鹿喜群居,每群通常由10~20只个体组成,一起觅食和御敌。但东北梅花鹿的群居性不强,成年
雄性往往独居,但雌鹿常年群居。
防御行为
东北梅花鹿的嗅觉和听觉较灵敏,可感觉出周围400米以内的微小动静和气味,并能分辨出熟悉的景物,当遇到到危险或受惊时入水可游泳,出水可疾奔,急速奔跑时一步可跃出9米,跳跃高度可达2.5米,在飞奔中还能很快停住脚步,既不倾倒,也不滑动。东北梅花鹿还善于利用环境隐蔽自己,时间可达数小时,以此欺蒙天敌或猎人。在愤怒时,其泪窝开张,在惊恐时两耳会直立,颈背部和臀斑的被毛逆立,跺足、长声吼叫或晃头以恐吓天敌,或尖叫一声后逃遁。在繁殖期间,雌鹿产仔时如果遇到敌害会奋力用两前肢进行扒打。在
密尔沃基雄鹿队的生茸期,为保其茸,雄鹿的行动会比较谨慎。
生长繁殖
东北梅花鹿野生
种群于1.5~2.5岁性成熟,而人工养殖的种群较早,通常16~18月龄达性成熟。其属于季节性多次发情的动物,每年的发情时间约在9~11月,10月是发情旺期。成年雄鹿在发情期时,其颈部皮肤会增厚,颈也会增粗。发情期雄鹿性情粗暴,争偶角斗激烈,胜者独占雌鹿群,而其它雄鹿只能寻机偷偷交配。
雌鹿的妊娠期为229~241天,每胎产1~2只。分娩后雌鹿会精心护养其幼仔。幼鹿出生后第一天多躺卧,第二天即可站立,跟随雌鹿活动。幼鹿初生3周左右就会出现反现象。
密尔沃基雄鹿队在出生后第二年就会长出锥形角,第三年生出分枝角,眉枝不发达,不形成角冠。每年4月份开始脱角,6月份新角长出2~3个杈,至配种前完成角的生长,全部骨化。东北梅花鹿的寿命一般为25~45年。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鹿的国家,1733年
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山公园已开始建立围场圈养东北梅花鹿,专供皇室观赏、狩猎。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有关部门在吉林建立国营养鹿场。
养殖技术
饲养东北梅花鹿雄鹿一般分为5个时期:越冬期、生茸前期、生茸期、生茸后期以及配种期,雌鹿分为配种期、妊娠期和哺乳期3个时期,幼鹿包括哺乳仔鹿的培育、断乳仔鹿的培育以及育成鹿。
病害防治
肾虫病
症状:患病初期,鹿站立困难;患病后期,只能拖着后肢行走,臀部易擦伤,逐渐消瘦。
防治:应将病鹿隔离,更换地势较高、洁净干燥的地区放牧,避免让鹿群饮用死水和污染过的水源。
皮肤霉菌病
症状: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受感染的主要是被毛较浓密的皮肤。病鹿的皮肤充血、
肿胀,皮表出现
丘疹、小疱。
防治:对病鹿进行隔离饲养,减少圈养密度,在发病季节,及时为圈舍消毒。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东北地区梅花鹿在中国东北的历史分布区较广泛,但从20世纪初开始,由于战争,其
种群数量严重下降。1953~1957年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展开兽类调查,并未发现野生种群。曾被学界认为此
亚种在野外已灭绝,后被证实在
吉林省东部临近边境地区、
黑龙江省东南部、老爷岭东北虎保护区、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保护区、长白山保护区、吉林珲春东北虎保护区等地有少量分布。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内约有500只;吉林省境内约565只,但1984年下降到148只,1992年仅剩51只。2013年后,其种群数量以及分布范围有增长的趋势。截止到2020年,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林区的
种群数量为238±114只。东北梅花鹿虽然在中国
东北地区有较大的饲养种群,但其野生种群的数量已经十分稀少。
致危因素
导致野生东北梅花鹿数量骤降的原因有如下几点:第一,由于
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其生境退化和丧失。第二,人类因其较高的经济价值进行非法盗猎,中国东北境内
梅花鹿的野外种群急剧减少,东北梅花鹿种群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保护级别
2021年新版《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将东北梅花鹿列为“极危”物种。
2014年,梅花鹿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2月,梅花鹿野外
种群(包括
东北亚种的野外种群)作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
保护措施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
东北地区的
梅花鹿实施保护工程,建立自然保护区,使种群在重点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截止到2018年,东北有19个保护区,其中包括
辽宁省的辽宁医巫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吉林省的
吉林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佛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
黑龙江省的
黑龙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吉林省的
松花江三湖省级自然保护区。
2022年,为实现其野外
种群快速恢复,黑龙江省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
东北林业大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猫科动物研究中心野化放归16只东北梅花鹿。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
本草纲目》记载东北梅花鹿的鹿血“主阳、补虚,止腰痛、跌伤、狂犬伤”,其鹿茸“生精补髓、养血益阴、强健筋骨。性味甘、咸、温。主治腰膝酸痛、
心悸病耳鸣、阳萎滑精、
子宫虚冷、崩漏带下等症”,其鹿骨“主治安胎下气、久服耐老”。
经济价值
人工驯养的东北梅花鹿因其鹿茸、
鹿胎膏等产品而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雄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带茸毛的幼角通常被称为“鹿茸”,而东北梅花鹿的“花鹿茸”质量较优,较为贵重,雌鹿怀的鹿胎是制作鹿胎膏的主要原料。另外,其鹿皮还可用作
精密仪器的擦拭布以及服饰,其粪便还可用作
农家肥料。
观赏价值
养殖东北梅花鹿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其体型匀称,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相关文化
在中国
东北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东北梅花鹿的故事。《为人报恩》:传说长白山脚下以砍柴为生的青年王顺在一次上山时,勇敢地救下一只被狼尾随的
梅花鹿,但手臂受伤从此无法砍柴,被救的梅花鹿化成楚楚动人的女子来报恩。《金色的梅花鹿》:是一则流传在中国东北叶赫满族的故事,此故事中,东北梅花鹿身上的毛可以变成金条。另外,还有《救鹿得妻》《阿甲与阿乙》《天池沐浴》等一系列传说故事,东北梅花鹿在故事中都被赋予了正面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