豚草
菊科豚草属植物
豚草(学名: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菊科(Asteraceae)豚草属植物,又名豕草、破布草、艾叶。豚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北美洲,现已分布于美洲、亚洲、澳洲和大西洋群岛的许多国家和地区,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豚草的繁殖能力强,蔓延速度快,现已扩散到中国各省。
豚草茎直立,植株高20-150厘米,茎披糙毛,具有纵条棱,常为绿色,也有许多呈暗红色。上部叶片互生,呈羽状分裂。下部叶片对生,呈二次羽状分裂。花分雄花序和雌花序,雄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径4-5毫米,具短梗,下垂,雌头状花序花序梗,在雄头花序下面或在下部叶腋单生,或2-3个密集成团伞状。果实为瘦果,呈倒卵形,无毛。花期为8-9月,果期为9-10月。
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并被收录在《中国入侵植物名录》中,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的危害。目前,常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及替代控制抑制豚草生长。
形态特征
豚草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20-150厘米,茎直立,上部有圆锥状分枝。茎通常为绿色,也有许多呈粉色、红色及暗红色,具有纵条棱,较粗糙,表面有糙毛。
叶片
上部叶片互生,无叶柄,叶片呈羽状分裂。下部叶片对生,具有短叶柄,叶片呈二次羽状分裂,裂片狭小,长圆形至倒披针形,叶片全缘,有明显的的中脉,上面深绿色,被细短伏毛或近无毛,背面灰绿色,被密短糙毛。
豚草花序为头状花序,有雌雄之分。雄头状花序半球形或卵形,径4-5毫米,具短梗,下垂,在枝端密集成总状花序。总苞宽半球形或碟形;每个头状花序有10-15个不育的小花;花冠淡黄色,长2毫米。雌头状花序无花序梗,在雄头花序下面或在下部叶腋单生,或2-3个密集成团伞状,总苞闭合,具结合的总苞片,倒卵形或卵状长圆形,长4-5毫米,宽约2毫米,顶端有围裹花柱的圆锥状嘴部,在顶部以下有4-6个尖刺,稍被糙毛;花柱2深裂,丝状,伸出总苞的嘴部。
果实
豚草果实为瘦果,呈倒卵形,无毛,藏在坚硬的总苞中。
物种分布
豚草起源于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北部的索诺兰(Sonoran)沙漠地区,现已分布于美洲、亚洲、澳洲和大西洋群岛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南纬30°以北到北纬55°均有分布。
20世纪30年代随着货物运输和农产品的进口,豚草开始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现在中国各省均有分布。
生长习性
豚草花期为8-9月,果期为9-10月,是典型的短日照、喜光植物,其生长发育受温度、日照、光强、土壤等影响。干旱、积水、高温和低温胁迫会对豚草细胞产生伤害,高低交替的温度有利于豚草种子的萌发。北纬30°~35°到45°地区的日照长度为豚草的生长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是豚草适宜生长区,6月下旬后,随着日照时间缩短,迅速进入花期。豚草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强,但对强酸性土壤适应性较差。
繁殖方式
豚草雌雄异花同株,传粉类型为风媒传粉,以异花授粉为主。自然状态下,靠种子进行繁殖,繁殖速度快,1株豚草能够产生3000-62000粒种子,且种子可以在土壤中保存40年后萌发。温度、光和水分可以影响豚草种子萌发,种子发芽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高纬度地区新成熟的豚草种子具有先天休眠特性,给予适宜发芽条件也不萌发,低纬度地区种子成熟后有一定比例处于非休眠状态,条件适宜时能够萌发。豚草种子还具有二次休眠机制,能够正常发芽的种子遇到不利环境条件时进入二次休眠以度过不良环境。豚草传播扩散方式包括依靠重力自然掉落或通过风力协助的短距离扩散以及依靠动物携带、交通工具、流水等进行的长距离扩散。
物种危害
豚草是世界公认的恶性入侵杂草,对人类健康、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在中国,豚草被列入《中国入侵植物名录》1级:恶性入侵植物。其在国家层面已经对经济或生态环境造成巨大损失与严重影响。
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
豚草产生的花粉,能够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枯草热,也称花粉症),其花粉属于气传致敏花粉,其花粉量大、致敏性强,能够引发过敏性皮炎和支气管哮喘等变态反应症,危害人类健康。
降低农作物产量
豚草一旦侵入农田,很快形成优势群落。由于豚草吸肥吸水能力、再生能力极强,与作物争水、争肥,引起土壤干旱贫瘠,干扰作物生长甚至导致农田荒芜;此外,豚草能通过化感作用及生长旺盛形成的光竞争优势抑制其他植物生长,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
降低物种多样性
豚草具有具有的高繁殖体压力、高水肥利用效率、化感作用、表型可塑性遗传多样性,能迅速压倒其他一年生植物。豚草入侵会严重破坏本地植被相的结构及与之有关的动植物区系,降低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
影响土壤生物群落
豚草的发生影响土壤动物的群落结构,降低地下部生物多样性,豚草生长对土壤动物有抑制作用,对优势类群的个体数抑制明显,而且在豚草营养生长期的抑制作用比繁殖生长期明显。豚草对于土壤动物的抑制作用还具有类群上的选择性,对线虫类和蚯蚓类的抑制作用更强。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采用人工拔除的方法,在豚草个体数量不大的地区较为有效便捷。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可采用草甘膦百草枯氟磺胺草醚乳氟禾草灵氯氟吡氧乙酸二甲四氯等药剂杀伤豚草。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利用豚草条纹叶甲(Zygogramma su­turalis)、豚草卷蛾(Epiblema strenuana)、豚草夜蛾(Tarachidia cande­facta)等天敌昆虫或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Puccina xanthii )等致病微生物杀伤豚草。
替代控制
可种植不喜干扰而耐胁迫的多年生草本和小灌木进行替代控制。用替代植物遮荫,减少光量、光质和土壤干扰,造成豚草种子的强迫休眠和二次休眠;另外,豚草存在缓慢生长阶段,用替代植物在此阶段造成强大的冠层压力可以抑制其旺盛生长。
参考资料
外来入侵生物(豚草)防治.湖北省农业农村厅.2022-11-26
物种详细信息.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版.2022-11-26
豚草.植物智 .2022-11-26
..2023-03-18
..2023-03-18
中国入侵植物名录.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2022-11-26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Ambrosia artemisiifolia.https://plants.ces.ncsu.edu/.2024-06-25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2023-03-1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叶片
果实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物种危害
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症
降低农作物产量
降低物种多样性
影响土壤生物群落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防治
替代控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