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肉桂也被称为玉桂,属于六大茶类之一的青茶(乌龙茶),是武夷岩茶的当家品种,因其香气独特,辛锐霸气且似桂皮香,故被称为肉桂,素有岩茶香妃的美称。1982年被评选为全国名茶,2010年荣获上海世博会名茶评优活动乌龙茶类金奖。
武夷肉桂自清代发掘至今已200多年的历史,是从高脚乌龙培育出来的无性繁殖品种。产自于著名的武夷山风景区,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茶树生长于陡峭悬崖 ,形成了独特的“岩韵”。根据不同的品质,肉桂可以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特级茶、一级茶、二级茶、浓香茶和清香茶。
品质较优的肉桂具有条索紧实、油润有光、香气浓郁、耐泡性强、绿叶红镶边、口感醇厚回甘等特点。其采用的是岩茶的制作工艺,共分为萎调、做青、杀青、揉捻、烘焙五个步骤,其中做青是形成“绿叶红镶边”的独特工艺。
历史发展
据《崇安县新志》记载,肉桂早在清朝就享有其名,最早被发现于武夷山慧苑岩,属于武夷名丛之一。清朝建安才子蒋衡著有《晚甘侯传》赞美肉桂的风姿,其在《茶歌》中描述到“奇种天然真味好,
木瓜微桂微辛”,对肉桂的独特品质更是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
新中国成立之前,
肉桂被原崇安县茶叶研究所移栽至
武夷山市企山名丛观察园,从1960年开始进行培植繁育,1980年在天游、晒布岩、百花庄茶地设置肉桂茶园,1985年,被福建省农业厅审定为福建省级良种,至此肉桂成为
岩茶的新秀。
后期经过不断的发展,肉桂独特的品质慢慢被大众所熟知和热爱,现已经成为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种,种植面积也占到武夷茶树的三分之一。
茶树特征
武夷肉桂是从高脚乌龙培育出来的,为无性繁殖品种。灌木型,植株高大直立,树姿半开展,枝条粗壮较密,叶片呈水平状生长,形似椭圆形,叶片肥厚,枝梗较脆,
叶面光滑且浓绿,叶长7.1~11.8厘米,叶宽2.4~4.5厘米,通常为7-9对。武夷肉桂发芽能力强,花多而小,结实率不是很高。枝条脆而且易断,不适合压条繁殖,更适合插繁殖,成活率比较高。茶树品种比较优质,制作出来的乌龙茶品质、香气、滋味优与其他品种。
产地环境
武夷肉桂产自
福建省武夷山著名的风景区内,主要分布于武夷山水帘洞、
三仰峰、
马头岩、桂林岩、天游岩、仙掌岩、百花岩、竹、碧石、九龙窠等地。
武夷山森林覆盖率高,降雨量较大,
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冬天没有严寒,夏天没有酷暑,四季分明,温度适宜,适合茶树的生长。此外,山中沿峰近岩,岩岩有茶,非岩不茶,这是武夷山茶区的特色,也是武夷山岩茶的由来。
按照地理环境特征,武夷山茶区可以分为正岩区、半岩区和洲茶区,正岩区属于丹霞地貌,土壤以轻壤、黄红壤为主,土层肥沃疏松、而且含有较高的砾石,该地区矿物质和腐殖质受淋溶作用强, 土壤呈酸性、有机质含量高;半岩区属于丹霞地貌和河谷地貌的过渡区,属黏壤土或砂砾土;洲茶区大多属于河谷地貌,以红壤为主,土壤中黏粒比较多,透气、透水性较差。一般茶树喜酸耐铝,好的土壤条件才能种植出内含物质丰富的茶叶,所以武夷肉桂茶叶的品质还以生长的地理环境有关。
品质与分类
武夷肉桂作为武夷山众多的岩茶之一,其下有不同的分类:
3.按香气:可分为浓香型和清香型两种,浓香型采用重发酵足火攻的制作工艺,颜色比较深,茶汤金黄带红,有焦糖香味,香气持久。清香型是在浓香型基础上进行改进,突出了肉桂本质的香气,茶汤淡黄,香气较为纯粹。
采制流程
肉桂一般5月采摘,一年只采一季,以春茶为主,当新梢发育完熟形成蛀芽时采摘3-4叶,宜在晴天采摘,雨天,露水和烈日均不采摘。
武夷肉桂的加工流程分为萎调、做青、杀青、揉捻和烘焙五个步骤。萎调也称为晒青,通过阳光斜照使鲜叶自带青臭气基本消失,叶片变软。做青是形成武夷肉桂绿叶红镶边的特殊工艺,也被称为摇青,青叶不断地上下翻动,使叶缘与叶缘之间相互摩擦,破坏叶缘细胞壁。杀青是通过高温破坏茶叶酶的活性,阻止其继续发酵,使茶香呈现。揉捻使茶汁溢出,叶片卷缩成型。烘焙利用高温使茶叶水分继续蒸发至干燥,火香显现,在此期间还需对茶叶进行精选,去除杂质。
冲泡方法
肉桂宜使用瓷盖碗和紫砂壶搭配进行冲泡,瓷盖碗泡茶,有利于品闻干茶香和盖香。紫砂壶做公道杯,既可以醇化茶汤效果又可以起到保温的作用。武夷肉桂冲泡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增减投茶量,宜用沸水进行冲泡,能更好的激发出茶的香味。冲泡后出汤速度要快,第一泡、第二泡和第三泡需要迅速出汤,以后每泡根据茶汤颜色适当延长出汤时间,多次冲泡后依然有“
岩韵”。
储存方法
肉桂储存时应该注意避光
防潮并保持通风干燥,同时远离污染源,注意保持清洁。可以将茶叶密封后置于阴凉干燥处存放,也可以对包装好的茶叶进行抽氧充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