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
学名:Engraulis japonicus),是
鲱形目鳀科鱼类,又名姑仔、片口、仔、黑鱙、丁香鱼等。鱼身细长,稍侧扁。体长约110毫米,体重约8.8克。腹部圆而无小刺和横鳞,下位口,上下颌及舌上均具小齿。鳃孔大,鳃耙形状细长,具有假鳃,且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背鳍起点晚于腹鳍起点,身体背部绿色,两侧以及腹部呈白色。
日本鳀在日本、
朝鲜、
韩国、
俄罗斯均有分布,在中国北起
辽宁省大东沟、南至台湾东港海域,是广温性中上层鱼类,白天栖息于水深处,清晨或者傍晚成群到水面处觅食,以
硅藻(Phylum Diatomeae)和小型
甲壳亚门为食。其平均寿命为3年。
日本鳀为洄游鱼类,是
远东海洋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20世纪90年代后,日本鳀开始被大规模地捕捞利用。1997~1999年间,在中国
黄海区,其捕捞量可达100万吨。在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物种属于无危(LC)。
形态特征
日本鳀鱼身细长,稍侧扁。吻钝而短,长度比眼短,眼部具有盖薄脂眼睑,中间隆起。口大且为下位口,上颌长于下颌,有2辅上颌,上下颌和舌上均具小齿。鳃孔较大,鳃耙形状细长,具有假鳃但鳃盖膜不与峡部连接。鱼体除头部以外均被中等大小易脱落的圆形鳞片覆盖,不具侧线。其背鳍始点位于腹鳍后上方,近乎鱼体正中央,臀鳍又窄又长,于背鳍后下方开始。
胸鳍侧下位,腹鳍小。
尾鳍呈叉
字形,两叶长度几乎
相等。身体背部呈绿色,两侧以及腹部呈银白色。体侧有一黑色纵带。
日本鳀体长(叉长)约110毫米,体重为8.8克左右。体长是体高的6.05~6.76倍,是头长的3.34~4.33倍。头长是吻长的4.57~5.14倍,是眼径的3.20~3.94倍,是眼间隔的5.43~7.27倍。背鳍14~15;臀鳍18;胸鳍17;腹鳍7;纵列鳞43;横列鳞8。
分布栖息
分布
日本鳀分布范围较广,在日本、
朝鲜、
韩国、
俄罗斯,西
太平洋北部均有分布。。在
菲律宾吕宋岛、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海域亦有分布。
在中国,日本鳀的分布范围北起
辽宁省大东沟、南至台湾东港海域。
栖息
日本鳀是
海水鱼。属于暖水性中上层鱼类。日本鳀在海洋中的活动深度为0米-50米。处于产卵期的日本鳀则多活动于水深25米以上的水层中。
生长繁殖
日本鳀寿命约为3年,幼鱼1年便可达到
性成熟。在鱼群中
雌性、
雄性各占一半。日本鳀1年繁殖一次,个体平均怀卵11000粒,其在一个繁殖期内分批排卵,排卵一般分2~3次,第一次排出约40%,第二次排出约24%,之后排出的卵数更少,未排出的卵则被
卵巢壁吸收。日本鳀鱼卵为透明椭圆形浮性卵,长径1.2~1.6毫米,短径0.67~0.75毫米,个体平均怀卵11000粒。
日本鳀在中国
福建省的
产卵旺期为2~3月,在黄渤海则为5~6月。在中国辽宁省黄海沿岸,日本鳀于5月中下旬开始产卵,6月为其产卵旺盛期,到了7月后产卵量下降。其中心产卵场在大洋河口至
海洋岛一带,其次是
大连市近海的园岛。水温为18~20℃时,
受精卵48小时即可孵化,破膜时幼鱼体长约3.5毫米。当年生的幼鱼经过3~4个月便可长到45~65毫米。
生活习性
采食情况
日本鳀以
硅藻和小型
甲壳亚门为食。食物种类如
硅藻(Phylum Diatomeae)、
毛虾属(Genus Acetes)、
灯鱼(Diaphus watasei)、犀鳕(Genus Bregmaceros)等。
节律行为
日本鳀白天聚集在水深处或水面阴影处,清晨或傍晚集群到水面觅食,有昼夜垂直移动的现象。
日本鳀是典型的洄游鱼类。以黄渤海区域为例,3月份日本鳀到达34°~35°N,123°~124°E的
黄海南部,然后分成两支,一支到
石岛沿岸产卵场(
海州湾和
青岛市附近);另一支向北移动,途径山东省高角,而后再分成两支,一支向西进入
渤海各个
海湾,另一支向北游至黄海沿岸。
产卵后,7~10月在产卵场育肥,而后开始越冬洄游,达山东南岸外海,在越冬场停留期限为12月至第二年2月。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日本鳀是一种高蛋白、高脂肪的低值鱼类,肉质鲜美细嫩,含有丰富的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经济价值
日本鳀是十分常见的小型经济鱼类,
黄海、渤海地区其年产量达7千吨以上。渔汛期为每年5~8月,采用挂子网、张网或者大拉网捕捞。上个世纪90年代前,因日本鳀仅作为底层拖网、沿岸定置网等渔具的兼捕对象,年捕捞产量在3~5万吨,90年代后,由于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的成熟,对日本鲲的捕捞量变大。在中国黄海区,年捕捞量可达100万吨。每年3~5月日本鳀
产卵后,中国浙江沿海的渔民都会用张网、围网等渔具来捕捞日本鳀。捕捞到的日本鳀直接在海上进行初加工,能减少浪费,生产出质量较好的产品。
相关研究
对日本鳀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其数量分布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第二,对其繁殖特性及其生长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第三,对日本鳀生化成分的研究。第四,对日本鳀产品特点的研究及分析。
物种保护
日本鳀各个生长阶段个体都可被用于商业化和工业化捕捞,其也可以被用作副渔产品。日本鳀
种群数量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产卵季节的环境条件。90年代在中国的
黄海和
东海沿岸,因为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发生明显下降。尽管种群数量有所下降,但在中国日本鳀仍然是商业捕捞的主要对象。此外,粮农组织报告显示在2010~2014年间,日本鳀的总捕获量有所增加。
对日本鳀的保护措施主要有设置声学装置监测其种群动态,对日本鳀的捕捞额度进行限制,设置休渔期等。虽然在90年代,日本鳀曾出现过种群数量下降的现象,但到2018年没有迹象表明日本鳀的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因此,在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该物种属于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