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光椋鸟
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一种鸣禽
丝光鸟(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podiopsar sericeus),得名于其丝质光泽的羽毛,别名为红嘴椋鸟、丝毛椋鸟、牛屎八哥,是一种椋鸟科丝光椋鸟属的鸣禽。其体长为20~23厘米,体重为65~83克。其头颈部各羽呈披散的矛状,嘴呈红色,尖端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基部有明显白斑;雌雄鸟羽色相似,但雌鸟比雄鸟稍暗淡。
丝光椋鸟主要分布在越南、菲律宾、中国等国家,韩国、日本也有少量分布,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有向北扩展的趋势。其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开阔地带,尤其是旷野、农田、道旁和村落附近的稀疏林间,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
丝光椋鸟会捕食有害昆虫,是对农林生态有益处的益鸟,其采食的果实和种子有时无法消化,对造林也有好处。其种群数量较为稳定,是中国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鸟类。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丝光椋鸟得名于其丝质光泽的羽毛,其体长为20~23厘米,体重为65~83克。
成年雄鸟虹膜黑色;嘴红色,尖端黑色;嘴与头等长,圆钝且直;鼻孔上覆盖一层膜;前额至后枕和头侧及颏、喉白色,各羽呈披散的矛状;自后颈到上胸有一个不明显的暗灰环;尾短,呈方形;背至腰、尾上覆羽和肩羽深灰色,腰至尾上覆羽较浅淡;两翅和尾羽黑色,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初级飞羽基部具白斑,飞行时较明显;初级覆羽基部黑,羽端大部为白色;胸部和两胁暗灰,向后渐淡;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白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羽端缀黑色点斑;跗和趾橘黄色,爪暗黄褐色。
成年雌鸟与雄鸟羽色相似,但头顶浅褐色,较雄鸟暗,并夹杂着灰白色矛状羽干纹;后颈暗灰色;背和肩羽转为灰褐色;尾上覆羽浅灰色;胸和胁显浅灰褐色。翅上羽没有金属光泽。幼鸟下体有显著的横斑。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丝光椋鸟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越南、菲律宾、中国等国家;从2000年起,在韩国也有发现;在日本较为罕见。
丝光椋鸟在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包括海南省和台湾,且有向北扩展的趋势。
栖息环境
丝光椋鸟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开阔地带,常见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的次生林、小块丛林和稀树草坡等,尤其是旷野、农田、道旁和村落附近的稀疏林间,也出现于河谷和海岸。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丝光椋鸟是杂食性鸟类。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喜食地老虎(Agrotis)、甲虫(Coleoptera)以及蚱蜢(Acridomorpha)等害虫,偶尔采食果实、种子等植物性食物,常于高大乔木上层或地面觅食。
社群行为
丝光椋鸟存在周期性集群现象,影响因素为食物的季节性变化、其自身的生长或繁殖以及生境的变迁。繁殖期成对或者集成3~5只的小群活动,偶见10只左右的群,迁徙时或越冬期常集成大群活动,偶尔与其他鸟类混群。
节律行为
丝光椋鸟可以通过内源性调节适应昼夜环境变化,即通过夜间降低体温、体重、热传导及代谢率调节能量储备水平。丝光椋鸟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为留鸟夏候鸟则于每年9~10月由中国长江以北迁飞到南方各省越冬,还有的会在冬季迁徙出中国分散至越南北部及菲律宾
生长繁殖
丝光椋鸟的繁殖期为5~7月,每年5~6月配偶后开始营巢,巢通常筑于屋檐和挡风墙的瓦片下,洞口较小,洞口外往往有粪便痕迹,洞内较大。巢材为草茎、枯叶、羽毛等,巢呈浅盘状。
丝光椋鸟可连续产卵,每天产卵1枚。窝卵数6~7枚,卵呈深蓝绿色的椭圆形,没有斑点。孵卵期为17天,早成雏晚成性,育雏期20天。初生雏鸟皮肤裸露,仅在头顶、背、肩、翼上生有数枚绒羽,眼睛闭合。雏鸟羽翼丰满后会跟随亲鸟外出活动及觅食。丝光椋鸟是一种鸣禽,鸣声清脆、响亮,当遇到危险时,亲鸟会鸣叫以呼唤雏鸟共同转移到安全的地方。
人工养殖
丝光椋鸟耐粗饲养,抗病性较强,但野外数量较多,价格偏低,是初级养鸟者易上手的品种,通常从小开始被人工饲养的个体可以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还能学人说话。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丝光椋鸟的种群数量较为稳定。中国约1万~10万对繁殖对,约50~1000只迁徙个体在台湾越冬,约1000只个体在日本越冬。(2009)
致危因素
人类的捕猎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易导致丝光椋鸟的种群数量下降。
保护级别
2000年,丝光椋鸟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8年,丝光椋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丝光椋鸟被国际鸟类保护联盟列入《世界受胁鸟类名录》。
主要价值
丝光椋鸟虽然在秋季会偷窃农民的果实和种子,但其以在森林、草地、田野、菜园捕食有害昆虫为主,是对农林生态有益处的益鸟。其采食的一部分果实和种子经肠胃后无法消化,对造林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相关研究
白化现象
2019年12月,研究人员在中国湖南省沅江市开展越冬鸟类多样性观测时,在南洞庭湖车便湖滩涂附近发现了1例局部白化的丝光椋鸟,此次发现是世界首例局部白化丝光椋鸟的报道,并推测这一现象与其周期性集群行为有关。
种内巢寄生
2012年,中国学者姜学雷等人首次报道了丝光椋鸟的种内巢寄生现象,这一报道对世界种内巢寄生鸟类的研究起到补充作用。
参考资料
丝光椋鸟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08
丝光椋鸟.IUCN.2024-08-06
丝光椋鸟 Sturnus sericeus Gmelin.中国动物志-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Sturnus sericeus(Gmelin) 丝光椋鸟.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2022-12-0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社群行为
节律行为
生长繁殖
人工养殖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相关研究
白化现象
种内巢寄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