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玉(1927年11月-2022年12月8日),出生于
丰城市,毕业于
沈阳农业大学,中国水稻专家,杂交稻奠基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杨振玉于1974年首创“粳架桥”技术,开创了世界杂交粳稻利用的先河,在中国水稻界与
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杨”。1992年,主持筹建了北方杂交
粳稻研究工程技术中心。
其科研成果曾获第一届
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
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
一等奖。1978年,杨振玉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01年,出席全国农业科技大会并荣获“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1949年9月,杨振玉考入
复旦大学的法学院,但入校后转入农学院。1951年1月,杨振玉从学校
参军参加
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在杭州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预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航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空军担任战士、学员和无线电员。1954年8月,转到
沈阳农业大学学习
农学专业。
1957年12月大学毕业后,杨振玉一直在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从事水稻杂交粳稻科研工作,先后担任国家“863”课题主持人、北方杂交粳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水稻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杂交稻育种研究室主任,兼任原农业部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成员、辽宁省第六届政协委员、
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沈阳市政府科学顾问等职。
1974年,杨振玉首创的“籼粳架桥”技术成功选育出世界首个“人工制恢”粳型恢复系C57常规水稻,开创世界杂交粳稻利用的先河,使
中原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先应用杂交粳稻的国家,并为世界稻作文化作出了突破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期,杨振玉开始了两系
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S)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成功选育出杂交籼稻两系不育系广占63S及广占63S-4。后在原农业部种子局李梅森处长的推荐下,被合肥丰乐、安徽荃银、北京德农、北京大北农四家上市公司开发推广,广占63S配制的组合
丰两优1号、扬两优六号等成为中国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栽品种。20世纪80年代,晋升为研究员。1992年,主持筹建了北方杂交
粳稻研究工程技术中心。2000年11月,退休。
21世纪10年代,杨振玉将自己的育种目标转回到杂交粳稻的研发上,主攻寒地杂交粳稻的研发及高产优质杂交粳稻育种。2014年参加京津唐组国家区试的越优16就是杨振玉培育的高产代表品种,其在2013年天津农业大学组织召开的优质米品尝大会上以83分的高分摘得桂冠,超过
日本著名的优质米越光。
2022年12月8日5时09分,杨振玉因病医治无效在
辽宁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截至2022年12月17日,杨振玉共有63篇学术论文被
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6048次。以下为最高被引的10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