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
藜芦科藜芦属植物,有毒植物
芦(学名:Veratrum nigrum Linn. ),藜芦科(Melanthiaceae)藜芦属植物,又名山葱、黑藜芦、七厘丹、棕包头等。藜芦为多年生草本,生于山谷或山坡,广布于欧亚温带地区。
植株(连同花序)高可达1m,鳞茎不明显膨大,基部残存叶鞘撕裂成黑褐色网状纤维。叶片椭圆形至矩圆状披针形,大小常有较大变化,先端锐尖,无柄或茎上部的叶具短柄,两面无毛。花序圆锥形,下部苞片甚小,主轴至花梗密生丛卷毛,花梗生于主轴上的花常为两性,余则为雄性;花被片黑紫色,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雄蕊6枚,长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无毛。花果期7~9月。
藜芦有大毒,属于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迷走神经,中毒者会出现剧烈呕吐、大汗如注、意识不清甚至昏迷、休克和全身震颤等症状。其根及根状茎可入药,可用于治疗中风痰壅、喉痹不通、癫痫、头痛、黄疸疟疾、癣。对农业害虫具有消杀作用,可防治蚜虫、野蚕菜粉蝶等,也可毒杀蝇、蛆和孑孓
历史记载
藜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载入草部,毒草类。宋《本草图经》载:“茎似葱白,青紫色,高五六寸。上有黑皮裹茎,似棕皮。有花肉红色(实为黑紫色)。根似马肠根,长四五寸,黄白色。”所说即本种。
形态特征
根茎
植株(连同花序)高60~100cm,根茎短而厚,基部残存叶鞘撕裂成黑褐色网状纤维。
叶片
叶片为椭圆形、宽卵状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等多种形状,大小常有较大变化,长12~25cm,宽4~18cm。新生嫩叶呈扇形,成熟的叶子从先端会逐渐成锐尖状,叶上下面颜色略有不同,上面颜色多为青绿色,下面主要呈灰绿色,叶片两面均无毛。
复总状花序长30~50cm,下部苞片甚小,主轴至花梗密生白色绵状毛,花梗长3~5mm,生于主轴上的常为两性,余则为雄性;花被片黑紫色,椭圆形至倒卵状椭圆形,长5~7mm,开展或稍下反折;雄蕊6枚,长为花被片的一半;子房无毛。
果实和种子
蒴果卵形或长圆形,长1.5~2cm,宽1~1.3cm。种子扁平,具膜质翅。
物种分布
藜芦广布于欧亚温带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四川省、江西省。
生长习性
藜芦为多年生草本,耐寒,生于海拔1200~3300m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喜欢深层肥沃、保湿、富含腐殖质的土壤。花、果期7~9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藜芦雌雄同体,由蜜蜂属苍蝇鳞翅目等昆虫授粉。种子落地萌发后,第一年只产生一片种子叶,形成一个越冬的鳞茎。植株需要长达10年的时间才能成熟。
人工繁殖
藜芦的人工繁殖采取播种繁殖手段。将刚刚成熟的种子尽快搜集起来,并将其播种在温室中稍有遮荫的地方。种子浅播,用细砂砾或堆肥覆盖。种子的发芽时间不稳定,在15℃下通常会在3~12个月内发芽,但也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待种子发芽以后,继续抚育两年时间。注意在整个生长季节需要间歇性地施用液肥,以保证植株的营养供应。到第二年年底,将休眠的植株移栽到单独的盆中,并在温室略有遮荫的环境下再抚育一到两年时间,然后在晚春或初夏时节便可进行移植栽培。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早在《本草经疏》就有描述:“藜芦辛苦有大毒,服一匙则令人心中烦闷、吐逆不止……”。经现代医学研究,藜芦根状茎主要含芥芬胺、假芥芬胺、玉红粉胺和秋水仙碱等生物碱,其中藜芦碱、胚芽儿碱及红藜芦碱等可引发中毒。
毒理作用
藜芦的毒性作用属于神经毒素,主要作用于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及迷走神经,并对中枢神经和横纹肌有兴奋后麻痹作用。中毒后症状包括剧烈呕吐、流涎、大汗如注、视物不清、烦躁或意识不清甚至昏迷低血压、休克、呼吸抑制、心律紊乱、心肌损害、下肢瘫痪低钾血症和全身震颤等,可因心脏、呼吸中枢麻痹而导致死亡。
配伍禁忌
藜芦为有毒中药,根据中医理论“诸参辛芍叛藜芦”,藜芦与“五参”(人参、丹参玄参、苦参、沙参)、细辛、芍药等药配伍后毒性增加或药效降低。以藜芦-人参配伍为例,藜芦配伍人参后会加重心、肝、肾等损伤,甚至造成中枢神经、心、肝、脾、肾和骨髓造血组织的病变。
功用价值
藜芦富含活性生物碱,在传统中药中,藜芦可用于高血压中风痰壅、癫痫、慢性疟疾,疥癣,恶疮等疾病的治疗。在农业生产上,藜芦生物碱对许多农业害虫具有消杀作用。将藜芦根茎捣烂加水煮后的液体喷洒作物可以防治蚜虫、青虫、桑蟥、野蚕螟虫棉蚜虫、菜青虫等农业害虫;根及鳞茎捣碎加水煮后的液体可以毒蝇、杀蛆及孑孓
参考资料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2022-12-14
目录
概述
历史记载
形态特征
根茎
叶片
果实和种子
物种分布
生长习性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人工繁殖
物种危害
植物毒性
毒理作用
配伍禁忌
功用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