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英文名:The Birth of New China)是一部由
李前宽、
肖桂云执导,古月、
孙飞虎、黄凯、郭法增等主演的中国历史战争片。影片于1989年9月21日在中国大陆上映,并且于2019年10月18日在中国大陆重映。
影片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胜利后,群众人民在
西柏坡军民欢庆胜利,同时瓦解
蒋介石和
中国国民党的最后力量以及为全国解放做准备。
1990年,荣获
第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剪辑等奖项;并获得
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奖、最佳化妆等奖项提名。同年荣获
第1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最佳故事片等奖项。2019年10月1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获得票房4.2万美元,中国票房累计7.7万美元。(票房统计截止日期2022年12月3日)
影片剧情
1948年底,毛主席领导人民群众、党中央在
河北省西柏坡村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并大获全胜。1949年1月28日
除夕,解放了的西柏坡,乡亲们在欢庆胜利。毛主席、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来到乡亲们中间与他们一起载歌载舞,欢聚一堂。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三大战役中不断取得胜利,
蒋介石领导的
中国国民党军队连连受挫,在局势的紧迫下蒋介石选择推出
李宗仁作代总统,来缓解政局变化的紧迫危机。
毛主席、党中央为了尽快解放人民群众以及保护古城
北平市,他们多次与傅作义进行工作谈判,希望他认清局势顺应民意,并主动请军起义,和平解放
北京市。傅作义在最后终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在北平解放之后,蒋介石受挫宣布下野,凄然地飞离
南京市,悄悄逃离,甚至完全背弃了傅作义并在离开之前对重要文件和人员进行了安排。
紧接着
约瑟夫·斯大林派遣特使米高扬秘密访华,访华地友好表达受到了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热烈欢迎。一个月之后,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在
西柏坡召开,决定将党政机关迁移北平,这一举动让
蒋介石感到更加的不安。紧随着周恩来与张治中进行了国共和谈,双方各持己见,最后破裂。毛主席发出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下江南,解放南京,打响了
渡江战役。
共产党攻进南京,南京得到解放的同时人民解放军占领了
南京总统府。邓小平和陈毅进入南京,并制定了《入城守则》。蒋介石最后一次拜别蒋母墓,带领一家老小悄然离开了大陆,逃亡中国台湾。进入
北平市后,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了起义将领程潜,也接待了
湖南省来的老乡,为开国大典做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9月30日,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在
天安门为
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0月1日下午3时,随着神圣的礼炮声响,毛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了!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创作动机
1987年,编剧刘星创作的《决战淮海》上映后大获成功。这部戏受到了的广大群众的追捧,甚至得到了邓⼩平同志的认可。为迎接
新中国成立40周年纪念日的到来,编剧刘星想创作一部名为《开国大典》的话剧,但
张笑天、张天⺠等人建议创作电影版《开国大典》。最终,长春电影制片厂决定单独投资该片,张笑天、
张天民、刘星、郭晨共同担任编剧 。
1981年,导演李前宽和肖桂云共同执导了影片《佩剑将军》,拍摄期间,他们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战争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曾设想过要沿着
中国工农红军的足迹拍摄
淮海战役、
渡江战役、开国大典等,在拍完《佩剑将军》后的近8年时间里,李前宽继续研究这段历史,最终有机会将这段伟大历史通过大银幕展现出来。
前期筹备
《开国大典》剧本于1988年7月22日由电影局和重大题材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并预资500万人民币在
海南省正式开拍,李前宽为了拍出四十年前那种真实和震撼,要求演员和摄制组去实地体验,真切的感受四十年前人们内心的情绪和心情。电影的摄制组从
北京市到
西柏坡镇再到
长春市,走遍大江南北12个省市。
剧本创作
编剧张笑天表示,“刚开始创作《开国大典》这个剧本的时候,宏观和微观的关系如何协调是最难把握的,也是最难控制的。”他认为,革命历史战争题材的电影不是简单的大历史事件的堆砌和罗列,而是在遵循电影本体特征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时代变迁,对社会观念、国家观念、文化观念的变化进行调整,通过一套缜密严密的叙事机制,对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结构等方面进行结构的构造。社会政治的正当性、权威性也应该与之挂钩。包括在充分运用叙事手法调动人情味、人性张力的历史大写意视角下,对具有典范性、表现力的细节进行雕琢,使主流思想的表达得到更好强化,历史得到最大程度的还原,并在
新中国成立前夕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引领观众回归。对于《开国大典》这样的历史题材创作,在表达和强调主流
意识形态价值的同时,通过影片的传递,使广大民众更容易了解历史、弘扬历史、铭记历史,应该像戏剧一样展现在观众面前,色彩艳丽,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对这一宏大叙事的未来走向和意义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情节编织
本影片通过俯瞰历史角度的手法进行剧情编织。该片是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三大战役胜利后,为全国解放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政策,到新中国正式成立这一重大历史时期的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
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为止的精选。影片通过横向展开和全景式的方式进行描述,同时以双线时而交织、时而并行的
叙事策略方式,分别突出了在历史关键时期国共两党高层及其领导的两大阵营,甚至包括政治局势意外的军事冲突和人物对于当时时局的情绪和心理变化的情节安排。
此外,也展现国共两方在政权争夺中的全方位较量和第三方国际阵营的风云变幻交织在一起所带来的蝴蝶效应以及国共两党的高层之间的对立局势,如:三大战役胜利后,毛泽东等领导人在南京发表新年文告,与
西柏坡群众共庆胜利的同一时刻,
蒋介石推举
李宗仁为代总统;
北平和平解放,蒋介石情势已定难改,黯然下野,选择从南京出走;以及影片中对于促使美苏对国共两党态度发生变化的中国历史政治形势的变化,等等。以对比修辞的形式,采用共时性结构,描写了共产党人在决战前夕运筹帷幄中锐不可当的步调,以及
中国国民党领导无方、集团内斗、大势已去的颓败局面。让整部影片的剧情编织得环环相扣、丝丝入扣。
幕后花絮
当西柏坡的当地民众得知将要拍摄毛主席与民众一起观看篝火这一庆祝胜利的片段时,整个西柏坡顿时沸腾起来,热闹非凡。对于历史的再现,他们积极想要参与其中,还没开拍就送来了大量干柴、打鼓甚至是当地庆典用的“霸王鞭”,人们从下午两点狂欢到深夜,让演员们不敢出门,纷纷躲起来,因为“毛泽东”的每一次出现都会让场面失控,摄制组为了维持秩序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但这些实实在在的情感流露,也成为影片最珍贵的部分。
在影片拍摄东北戏份时,当地气温零下30多度。但是要再现几十年之前的战场,而这是一个耗时耗力的事情,不仅要修工事还要挖战壕。所以当时摄制组从监狱里请了100多名犯人一起参加工作,在一起拍摄电影情节,很多犯人都被深深感动,甚至动了真感情,发誓要认真改造。
主题与亮点
人物形象
《开国大典》这部影片通过修辞和艺术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形象特点呈现出来。人物形象塑造力求真实,影片涉及历史人物多达138个,对历史的案头工作要求也尤为扎实,精细到片中人物的神态、语言、气质、风度细腻、新颖、生动,同时又富有分寸之感。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在
西柏坡抢烟,互动频频;彭德怀等人回头看见有
照相机,急忙躲开;毛泽东、朱德、陈毅、粟裕等人围着炕头商量战略转移和部署问题,有说有笑等等一些剧情细节将人物形象塑造得很真实。
影片主题
《开国大典》是一部为纪念新中国成立40周年的献礼电影,电影开场就表达了对平定反革命暴乱、取得历史变革的胜利、国家获得解放的祝贺。这使影片的政治和现实意义进一步加深,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前期所作出的努力。同时该片是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历史纪实片,题材紧扣时代变迁,紧扣艺术的创新发展,根据最真实的历史事件,展现中国共产党关切百姓,一幅幅真实感人的画面,一段段历史的真情回顾,敲打着百姓的心弦。
影片重映
《开国大典》于1989年9月21日上映,该影片是用胶片拍摄的,如今时代的发展拥有了更先进的数字拍摄技术,电影人的创作空间变大了,电影拍摄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开国大典》4K新版本于2019年10月18日在院线重映,运用现代高科技修复技术,重现电影的原生态,使画面更加流畅,光影层次更加细致入微。立体音响,整体无污点,无划痕,无抖动,
无闪烁。再一次呈现在大众的面前。
获奖记录
上映信息
反响与评价
“开国大典”无疑是新中国“民族记忆”和“民族相册”的高光时刻,也是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实现中国历史伟大转折的高光时刻!它再现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政治清醒,把庞杂的“建国叙事”凝练成一部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无可辩驳的揭示,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网评]
电影《开国大典》集结了138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以恢弘的图景对他们进行了深度还原,从言谈举止到神态细节都颇具历史真实人物的神韵。《开国大典》因此也被观众誉为“最写实”、“最有温度、最有细节”的同类影片之作。[扬子晚报评]
整部《开国大典》,故事片段几乎全部真实,台词几乎都有出处,杜撰、臆断更是少之又少。这种认真、细致的创作态度,恰恰是当今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者应该借鉴的。敬畏历史,历史才会重现;尊重创作,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这是《开国大典》之所以能成为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的主要原因。[河南日报评]
电影评分
电影评分截止日期2022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