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
任新民(1915年12月5日-2017年2月12日),出生于安徽宁国,祖籍湖北谷城,毕业于重庆军政部兵工学校大学部,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航天技术与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940年,任新民大学毕业后,先后进入重庆21兵工厂、重庆兵工学校工作。1945年后,他又被公费派往美国学习,并先后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还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1949年,他回到中国,先是在华东军事研究所进行火箭研究,后又被调任参加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筹建工作。此后,他领导和参加了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领导并组织了中国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工作以及“长征1号”运载火箭、氢氧发动机、“长征3号”运载火箭和整个通信卫星工程的试验工作;领导组织了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把“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任务;担任了中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弹道式导弹飞行实验的首区总指挥,“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航天四老”之一。主要作品有译作《火箭发动机——基本理论和构造》。
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求是基金杰出科学家奖,被授予中国载人航天工作突出贡献者功勋奖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任新民被评为“逝世的十位国家脊梁”之一。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
1915年,任新民出生于安徽省宁国县,早年曾用名任大道。他的父亲任海清曾担任宁国县小学教师、校长,县教育局局长、县银行行长等职。四岁时,任大道就被父亲送入宁阳小学就读,根据“大道出新民”的典故,父亲为他取了学名“任新民”,之后,任新民的名字便一直沿用。少年时期,任新民喜爱读书,在阅读过《岳飞传》后,他逐渐产生了精忠报国的思想。
1928年,任新民前往邻近的宣城,就读于安徽省立第四中学(现为安徽省宣城中学),其文学才能受到老师杨师道的赏识。杨师道的思想进步,给任新民介绍了许多进步书籍,任新民由此逐渐变得激进、偏向革命。次年,还不满14岁的任新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参与游行示威及街头演讲等组织活动。在经历1年多的准备后,1930年底,宣城发动庙埠暴动,但暴动很快失败,任新民的老师杨师道因思想激进被捕,而任新民则因考试,未参加该次暴动,而躲过逮捕。为了保护任新民,任海清在宁国县的乡下,给任新民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在乡下教书的这段时间里,任新民的思想逐渐产生转变,由革命救国思想转为科学救国思想。
1931年,任新民只身前往南京求学,因过往成绩优秀,他被南京钟英中学免试录取,进入高中部学习。193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南京钟英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化工系。在读到大三时,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国立中央大学随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到重庆后,任新民听闻国民党当局在全国招收大学二、三年级学生为兵工学校学生,于是,一直喜欢机械制造专业的他便放弃了中央大学的学业,改考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造兵系,学习兵器制造。
工作与科研
1940年,任新民从重庆兵工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次年,他在担任学校助教的同时,又担任了重庆兵工署21厂的技术员。期间,他与虞霜琴相识、相知并相爱。1945年,任新民考取了公费留学生,得以被派往美国深造,他先是在美国辛辛那提磨床、铣床厂实习,后又考取了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工程力学系的研究生,陆续获得了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研究生毕业后,他被美国布法罗大学机械工程系聘为讲师。
1949年,任新民辞去了美国布法罗大学的教职,回到中国,随即被安排到华东军事研究所从事火箭研究、试验工作,但因资料、设备都极其有限,这段时间的研究没有太大进展。1952年,任新民被调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协助陈赓筹建哈军工,并出任哈军工教务处副处长,负责召集教授。不过,任新民不是很习惯于行政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找陈赓申请转为教学、研究工作。陈赓批准后,任新民转向火箭武器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由此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固体火箭研究和试验工作,期间,他最早向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提出了研制火箭武器和发展火箭技术的建议。
1956年8月,任新民奉命调往北京,与钱学森共同筹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出任该院总体研究室主任,主持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期间,任新民参加了苏联“P-2”导弹的仿制工作,由于苏联专家团队未给出火箭发动机试车台的图纸、资料,为避免受制于人,任新民提出中国要建立自己的试车台主张,在历经重重困难后,1960年3月,由任新民主持建设的中国第一个大型液体火箭试车台建成验收。同年,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他主持的火箭发动机试车终于获得成功,随后由其参与的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也一举发射成功,为中国掌握导弹技术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仿制近程导弹工作接近尾声后,任新民接受了自行设计导弹的工作任务,负责发动机的研制。1962年3月21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导弹发射失利,任新民在对残骸进行研究后认为,此次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动机地面试验不充分,导致可靠性不足,并提出发射前还应该进行全弹试验。此后,他根据事故总结,陆续成功完成了“东风2号”“东风3号”的发射试验工作。
1965年,原国防部五院被整合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机械部,任新民出任火箭发动机研究所第一任所长。同年,他获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计划中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后于1968年起,带领科技人员陆续完成了长征一号火箭的总装测试、大型地面试验和卫星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1970年4月24日,在任新民等人的努力下,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送入轨道,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中国研制通信卫星的计划被提上日程,1974年,国防科委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对通信卫星计划进行论证,次年,中央军委讨论通过了《关于发展我国卫星通信问题的报告》,被命名为“331工程”的中国通信卫星工程正式启动,该工程包括通信卫星、运载火箭、测控系统、发射场和地面站五大系统,任新民被任命为这五大系统的总设计师。
1975年6月,任新民出任七机部副部长,负责领导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生产与飞行试验工作。同年,组织了三次卫星发射,其中,长征二号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了继美国、苏联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
1980年5月18日,任新民担任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发射首区技术总指挥,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同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9月20日,在任新民的主持指导下,“风暴一号”运载火箭把一组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使中国成为掌握一箭多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之一。
1984年4月8日,在任新民的带领下,长征三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成功升空,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地球同步卫星技术的国家。同年,任新民提出对载人航天技术进行论证和规划的建议,建议适时开展了关键技术的预先研究,并于1985年7月,发起并主持了关于空间站问题的研讨会,为中国“神舟飞船”系列航天任务做了铺垫。
1986年,任新民被任命为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改进的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工程、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等五个工程的总设计师。在其主持下,1988年9月,长征四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任务取得圆满成功;1990年,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轨道,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1990年12月,中国航空航天部成立载人航天工程领导小组,任新民担任首席顾问。此后,任新民参加了中国载人飞船的全部立项论证工作,并担任方案评审组组长。为中国“神舟”系列航天任务作出重要贡献。1999年,因在中国航天和国防事业中做出的突出成就,任新民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5年9月27日,任新民在南京理工大学为自己的“两弹一星”元勋塑像揭开幕布。2006年,为表彰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磐为中国航天事业创建、发展和壮大作出的贡献,航天科工集团授予他们“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逝世
2017年2月12日15时00分,任新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任新民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与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一起并称为“中国航天四老”,曾领导和参加了中国第一个自行设计的液体中近程弹道式地地导弹液态火箭发动机的研制;领导组织了中国中程、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式地地导弹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试验;作为运载火箭的技术负责人领导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被誉为中国航天“总总师”。
导弹工程
1960年,任新民带领团队先后克服了材料、工艺、设备及推进剂等方面的困难,掌握了P—2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关键技术,成功发射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弹道导弹”。此后,他担任中近程导弹(东风-2弹道导弹)的副总设计师,主管发动机研制工作,并于1962年实现了中国第一台自行研制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的试车成功,于1964年成功发射东风二号导弹,为中国独立研制导弹作出了贡献。此后,任新民又相继领导了中国液体中程弹道导弹东风-3弹道导弹及中远程导弹东风四号的研制工作。
火箭工程
任新民作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领导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被周恩来总理称作是“中国放卫星的人”。其后又组织使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第一次成功地发射和回收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返回式卫星技术的国家。在中国“331”通信卫星工程中,任新民力争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第三级使用氢氧发动机的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了其正确性。其还主持指导了中国早期的一箭三星发射,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此外,任新民还积极倡导中国运载火箭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实现了中国使用国产运载火箭进行国际商业发射零的突破。1985年,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荣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东风5号之前所有弹道导弹”等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卫星工程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任新民就根据国外动力装置技术发展的动态和趋势,组织了少数科技人员开展液氢液态氧发动机的预研工作。到20世纪70年代,任新民出任七机部副部长,负责领导运载火箭和卫星的研制、生产与飞行试验工作。在火箭第三级采用常规推进剂(偏二甲肼四氧化二氮),还是采用低温高能推进剂(液氢和液氧)两个技术方案的论证中,他最后决定了发射通信卫星的运载火箭第三级采用液氢液氧为第一方案,并将这一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三号。任新民作为工程总设计师指挥了多次实用通信卫星的发射与定点,为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军事单位提供了通信、广播、电视等的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1990年,任新民作为发射外国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休斯飞机公司研制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圆满完成该卫星商业发射合同,实现了中国运载火箭国际商业发射服务零的突破。
在帮助中国进入能够发射通信卫星的国家后,任新民又被任命为“风云1号”气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担负起气象卫星工程的发射任务。1988年9月和1990年9月,他先后两次组织领导了长征四号的发射任务,成功将第一颗、第二颗“风云1号”卫星发射升空,该卫星的成功,表明中国掌握了太阳同步气象卫星技术,为中国依靠外国卫星获取云图的时代画上了句话,给中国带来了多项科学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载人航天
任新民参加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全部立项论证工作,曾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考虑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途径,起初更看好航天飞机途径,后来随着载人航天技术方案论证工作的深入,到了20世纪90年代,他在研究了各种技术方案,综合考虑了中国经济、技术、研制经费和进度等方面的意见,改变了自己原先的想法,选用了载人飞船的方案。在载人航天工程论证中,任新民还一直倡导和坚持了两项对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的建议:一是太空舱留轨的利用,将留轨舱作为一颗对地观测卫星,又可作为交会对接目标,能大大提高经济效益;二是提出“搞天地往返系统不是最终目标,必须建立永久性的空间站”的建议。他同有关的科技专家和科技人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形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分三步走的设想。
主要论著
报告
规划
著作
论文
人才培养
哈军工成立后,任新民在炮兵工程系(该系后发展为南京理工大学)负责组建火箭武器。此后,在南京理工大学的多个发展时期,他均给予了支持与指导。1984年11月,他被南京理工大学聘任为名誉教授。任新民的学生主要有金家骏等。
荣誉与获奖
担任职务
任新民曾担任南京华东军区军事科学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国防部五院总体室主任及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部主任,一分院副院长兼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部科技委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究员和高级技术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等多个职务,并被选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此外,其还兼任了航天领域职务及社会职务。下表列出其担任过的主要职务:
家庭生活
影响与评价
任新民的母校南京理工大学曾在任新民90岁之际,在校内塑立了一尊任新民铜像。任新民的家乡安徽省宁国市,亦矗立有任新民铜像,并命名有一个任新民广场。在任新民工作过的地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二研究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则矗立有包括任新民铜像在内的钱学森与“航天四老”铜像雕塑群。
任新民先后担任中国试验卫星通信工程、实用卫星通信工程、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等6项大型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在中国航天领域被尊称为“总总师”,因其对中国航天的贡献,也被尊称为“中国航天四老”之一。
《国际太空》执行主编、航天专家庞之浩对任新民的评价是:生活质朴、平易近人,并认为任新民在学术和科学问题上,能够在认真研究后,坚持自己的观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评价任新民:
中国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评价任新民:
《光明网》在追思任新民时,撰文写道:
人物轶事
解读三不唯
任新民将“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上”作为行为规范,并认为:
自我人生概括
任新民曾一句话概括了其一生:
任新民逝世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前为其树起的横幅也只有这一句话:“我一生只干了航天这一件事。”
参考资料
航天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任新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19
任新民院士.中国科学院.2023-02-19
任新民.中国科学院.2022-12-27
任新民同志逝世.中国青年网.2022-12-27
任新民:两弹一星元勋.宁国市人民政府.2022-12-31
清明缅怀:致敬逝去的十位国家脊梁.手机中国西藏网.2023-12-25
任新民:中国航天“总总师” .天津先锋网.2023-01-05
任新民:“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6-19
任新民生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2-22
任新民生平.中国科学院.2023-06-20
任新民:“一辈子只干这一件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6-20
“东风”5号:第一次洲际导弹试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2023-02-22
任新民 | 航天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2-22
任新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3-02-22
火箭制造“总总师”任新民.东南大学校友总会.2023-07-20
星图·“两弹元勋”任新民.微信公众号.2024-07-16
历史沿革.中国宇航学会.2023-02-23
院士馆.中国工程院.2023-01-09
任新民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浙江省新华书店集团.2023-02-19
飞天者留下的情与爱.光明网.2023-01-09
任新民:一世纪传奇事 一甲子航天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23-01-09
千人送别中国航天“总总师”.央广网新闻.2023-02-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与教育
工作与科研
逝世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导弹工程
火箭工程
卫星工程
载人航天
主要论著
报告
规划
著作
论文
人才培养
荣誉与获奖
担任职务
家庭生活
影响与评价
人物轶事
解读三不唯
自我人生概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