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守磐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工程专家
梁守磐(1916-2009)福建省福州市人。1937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1938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获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1940年回国,先后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浙江大学、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工作。1956年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历任发动机研究室主任、一分院总体设计部主任、发动机研究所所长、三分院副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副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1985年,梁守槃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09年9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16年4月13日,梁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童年的梁守槃在北京家中的私塾读古书和当时的小学教科书
1927年,考入北京四存中学,后曾转学到天津市南开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上海沪江附中和上海光华附中。
1933年6月,高中毕业,他立志钻研工程技术,考取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组。
1937年,毕业,获工学士,随即到空军机械学校高级机械班学习。结业后目睹当时的主要装备都是美国货,且美国又提出对中国抗日战争所需的武器装备要“现款自运”,更使他感到建立中国自己军事工业的必要性,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摆脱它国的控制。
1938年8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获硕士学位。
1939年,23岁的梁守槃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
1940年2月,放弃在美继续学习或工作的机会,毅然决定返回战火纷飞的祖国。1940年2月至1942年8月,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和机械系任讲师、副教授。
1942年8月至1945年8月,在贵州航空发动机制造厂任技士、设计课课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到杭州浙江大学航空系任教授。
1949年6月,任浙江大学航空系系主任。
1952年9月,奉调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任教授、教授会(教研室)主任。
1956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授予上校军衔。
1956年9月,调赴北京,先后担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研究室主任、设计部主任、研究所所长、分院副院长。
1956年10月8日,10个研究室建立,梁守槃任发动机室主任。
196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1年,国防部五院三分院成立,后又转为七机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此时,政治气候有所回暖,梁守槃被任命为三院副院长,负责发动机研究、空气动力学试验和全弹试车工作。
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研究院副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
1982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兼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IAA)院士。
1988年,任航空航天工业部高级技术顾问。
1993年,任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梁守槃父梁敬錞早年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秘书,晚年担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
健康状况
2009年9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科研思路
中国人不能只会“模仿秀”,一定要创新属于自己的东西。从这个思路出发,梁守槃除了要求设计人员按图纸消化技术外,还向他们提出了“反设计”的要求:就是按照已知的技术指标进行设计计算,然后将自己设计的结果与导弹实物相比较,以此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正确。这样,在完成仿制任务后,就可以独立自主地进行新产品的设计。
讲授课程
1940年至1942年,梁守槃在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在此期间,梁守槃讲授《力学》课程。
梁守槃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职期间,讲授《火箭发动机》课程。
培养成果
梁守槃培养的学生中国纺织科技专家张文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副部长鲍克明。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梁守槃早年从事航空工程教育。20世纪50年代起从事导弹研制工作,在发动机技术和导弹总体技术上尤有建树。领导研制成功多种海防导弹,其中一种导弹武器系统被评为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他是主要完成人之一。
梁守槃长期从事海防导弹的技术领导工作,曾作为技术负责人或总设计师,领导研制成功几种海防导弹,装备了部队。他还曾担任海防导弹系列总设计师,全面负责各海防型号导弹的技术工作。
航天事业.对航天事业的创建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仿制从苏联引进的P—2液体近程弹道导弹。梁守槃被任命为总体设计部主任,主持这一导弹仿制的总体技术工作,为独立自主地研制新型导弹奠定了基础。在仿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例如:当时的苏联专家声称中国生产的液态氧不能用于液态火箭发动机氧化剂,他默默地进行分析计算,用事实证明中国生产的液氧可以把导弹送上天。1960年9月,用中国生产的液氧做氧化剂成功地发射了苏制的P—2导弹。后于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液体近程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从而揭开了中国导弹事业的序幕。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创建初期,基本上没有设计制造导弹的设备和资料,只有几十位从大专院校和工业部门抽调来的专家和百余名当年毕业分配来的大学生,而且只有钱学森教授在国外参加过导弹、火箭设计与试验工作,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们围绕航空与导弹专业基础知识举办训练班。梁守槃担任训练班主任,并亲自登台重操旧业,讲授发动机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些都为后来的导弹研制工作发挥了作用。
梁守槃主张既要虚心地向苏联专家学习,认真消化、吸收苏联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关于弹上使用的环形气瓶,苏联专家认为中国当时没有冷轧钢,必须使用苏联的冷轧钢。梁守槃发现环形气瓶成形过程中,要经过回火工序,这实际上已成了热轧钢。他据理向苏联专家提出采用中国热轧钢的建议,并得到了苏联专家的同意。经过实际使用证明,用中国热轧钢加工的环形气瓶完全符合要求。
在他担任发动机过程研究所所长期间,能否使用偏二甲肼作为燃烧剂成为当时争论的重大技术问题。苏联专家认为,用偏二甲作燃烧剂虽然可获得较高的比冲,但有剧毒,而且毒性是积累性的,使用偏二甲肼等于抱着老虎睡觉。他本着科学求实的态度,大胆地闯了这个“禁区”,他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在朱鲲教授的主持下,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和试验,终于得出科学的结论:偏二甲肼及其燃气虽有毒,但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代谢将毒性物质排出,因此是非积累性的中毒,并找到了解毒的特效药,从而闯开了偏二甲肼不能作为液态火箭发动机燃烧剂的“禁区”。尔后,又在梁守槃的带领下,研究出用偏二甲肼煤油混合,代替需用20公斤粮食才能提炼1公斤的混胺—02的办法,以此作为中、小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剂,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粮食,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为研制更大推力的发动机,他提出可以不设计新的大型离心泵,而用几个离心式涡轮泵并联的设想。这一设想一提出,就遭到了苏联专家的反对,认为离心式涡轮泵不能并联,理由是两台泵的工作难以互相协调,会造成泵的工作负荷不平衡。他不迷信苏联专家的论断,对已有的离心式涡轮泵性能曲线进行分析,认为涡轮泵并联是可行的。他组织有关科技人员设计了两台泵的共同出口管路,然后在试车台上进行并联试验,试验前人为地造成两个涡轮泵流量和压力不平衡,试验结果是两台泵可以自动地达到平衡,证实这一技术方案设想是完全可行的,从而为大型液态火箭发动机涡轮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途径。
在研制贮存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剂硝酸氧化剂过氧化氢容器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的资料中记载,为满足耐高压、耐腐蚀的要求,要采用耐酸钢材料,但当时国内不能生产,而国外又禁运,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梁守槃凭其长于思考和想像的独特之处,根据篮球双层结构的原理,提出了试制双层金属容器的设想,里层采用耐腐蚀性好的合金铝,外层用强度高、耐高压的钢材,试制成功高压容器;从而闯过了航天事业初创时期一系列技术难关。
梁守槃长期担任海防导弹研究院副院长,分管技术工作,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这类导弹的发展规划,并主持和组织研制成功亚音速、超音速、小型固体三个系列岸对舰、舰对舰、空对舰多种海防导弹,有的导弹还多次参加国际防务展览,受到了好评。特别是在被人们称为“中国飞鱼反舰导弹”的鹰击-8反舰导弹超音速固体反舰导弹的研制中,他不仅带领科技人员解决了多项技术关键,还排除了飞行试验中出现的故障,以泰山压顶不弯腰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历尽艰辛和坎坷,终于研制成功了这一超音速导弹武器系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采用冲压喷气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的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c101的研制过程,更是曲折和荆棘丛生。早在1963年,正值一些发达国家有人主张停止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之时,他和他的同事提出了继续开展冲压发动机研制工作的建议。梁守槃分析了发动机技术发展的趋势,认定冲压发动机对导弹与航天事业是大有用处的。他和同事们说服领导将冲压发动机列入研制计划。几经艰苦奋斗,采用冲压发动机的低空超音速地效航空母舰飞行的导弹C101终于研制成功。在法国巴黎博览会上被誉为“最令人惊讶的低空超音速反舰导弹”。
作为科技工作的指挥员,他不仅提出技术方向和作原则性指导,而且对研制中的技术难点亲自进行分析和参加解决。有一次,某导弹在靶场进行飞行试验,连续三发都发射失败,试验现场的广大科技人员众说纷纭,一时分析不出产生故障的原因。梁守槃到了现场,详细地询问了飞行试验的有关情况,查看了发射架,并根据发射架的刚度试验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斩钉截铁地提出:“把发射架前边锯掉1.2米,再把导流槽的底板尾段向下弯40°,然后进行发射。”接着他又讲述了有关发射架的刚性与弹性振动的有关问题。参试人员对此虽不大相信,但对他所提出的公式和计算又找不出什么破绽,人们将信将疑地执行他的决定。按照他的意见进行改进后,所进行的导弹飞行试验都取得了圆满成功。参试的广大科技人员无不由衷地佩服他的学识和实践经验。在这方面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如:靶场光测数据的折射修正、导弹飞行中振荡问题等,他都绞尽脑汁,提出了颇有效果的解决办法,中国海防导弹已在独立自主的研制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特色,所研制成功的导弹的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与工业发达国家同类导弹相媲美。这与梁守渠所付出的劳动与心血是分不开的。
重视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注意积累科技管理经验
梁守槃不仅在科学技术上深有造诣,具有独立思考、科学严谨、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具有对导弹研制试验中的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才华;而且还十分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发展方向、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技术途径等的制订工作。早在1964年,他在当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的干部大会上,作了《关于技术工作中的几个问题》的报告,阐述了技术工作中存在的认识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意见,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聂荣臻副总理看了这篇报告后,亲自做了批示:“梁守槃同志的这篇讲话很好,提出了一些很现实、很具体、很生动的问题。……对我们科学技术工作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很值得提倡。”他提出的科技人员的“三严”(严格、严密、严肃)作风的培养问题;设计中的继承性与先进性的关系问题;保证技术指挥线畅通等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梁守槃还多次提出关于航天科技工业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方面的建议;注意总结导弹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教训,向领导陈述己见;亲自起草和修改了导弹研制程序;······。他的这些建议与意见,大多数都已被领导接受或采纳,在促进航天科技工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委的副主任,曾分管航天科技工业2000年发展战略的制订工作,他以严肃认真和积极负责的态度组织了这一工作。
逝世前几年,他还十分重视研究航天科技工业的经济效益问题,较早地提出了导弹型号研制工作要搞经济核算和经济承包责任制,极力反对包盈不包亏的假承包,努力探索导弹工业增强经济实力的道路。
梁守槃.星型发动机气阀的振动.清华大学工程季刊,1941(4)
梁守案.涨圈外形的研究.航空机械,1943(7)
梁守槃.发动机动力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48
梁守槃.喷气发动机理论.科学世界,1948(5)
梁守槃.内燃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1
梁守槃.气轮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
梁守槃.飞机发动机设计.北京:商务印书馆,1952
梁守槃.热力学·哈尔滨市:军事工程学院,1955
梁守槃.叶轮机中的气流速度分布.力学学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力学学会,1956
梁守槃.复式减振支架的分析.力学学报,1978(2)
梁守槃.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加速度.战术导弹技术,1986(3)
梁守槃.大气折射对光测弹道高度的影响.战术导弹技术,1988(2)
梁守槃.产品研制中的几个问题.航天事业三十年1956—1986(科技经验篇).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1988
梁守槃.海防导弹的发展.回顾与展望(1949—1989).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89
ShoupanLiang.Performanceanalysisofcentrifugalcom-pressors.JournalofAeronauticalSciences,1949
ShoupanLiangandShushengWang.Prospectoframjeten-gines.The7thsymposiumonairbreathingengines,1985
梁守槃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获一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人物评价
梁守槃在科学技术领域具备深厚的造诣,展现出独立思考、科学严谨和敢于直言的治学态度。他具备对导弹研制试验中重大技术问题进行决策的卓越才华,是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重要开拓者之一。(《解放军报》评)
在中国科学界,梁守槃以其卓越的科学成就被誉为“科技奇才”和“导弹怪杰”。他在中国导弹与航天事业的开拓性工作中,做出了独特且显著的贡献。(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评)
梁守槃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海防导弹之父”。(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评)
后世纪念
2019年4月19日,梁守槃、钱学森等老一辈航天专家全身铜像雕塑群在航天科工集团落成。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健康状况
社会任职
人才培养
科研思路
讲授课程
培养成果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