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是中国当代作家
余华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由
新星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后不断再版。
《第七天》以展现社会中的荒诞现象为题材,通过死者杨飞的视角讲述了他死后七日的所见所闻。第一天记述了杨飞在殡仪馆的遭遇以及对自己死亡事件的回忆,第二天叙述了杨飞与前妻的阴间重逢和对二人生前婚姻爱情经历的回忆,第三天讲述了杨飞的身世以及他与养父相依为命的过往,第四天借回忆与人物对话讲述了鼠妹等死者的生前故事,第五天记叙了杨飞在“死无葬身之地”与故人的重逢,第六天接续鼠妹自杀前后的事件进行叙述,第七天讲述了杨飞在殡仪馆与养父的相见。
《第七天》是面向社会现实的创作,是
余华向社会现实发起正面进攻的尝试。作者通过亡灵视角切入现实书写,借温情美好的“死无葬身之地”对比残酷荒诞的现实世界。小说自出版后广受争议,引来好评的同时也备受批评。余华先后以《第七天》的中外译本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奖,意大利Bottari Lattes Grinzane文学奖。
创作背景
作家创作不会脱离他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第七天》不仅是作家
余华创作的成果,也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结果。作家
余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先后创作了《
兄弟》和《第七天》两部“当代性”很强的作品,从《兄弟》到《第七天》,余华的文学创作无限贴近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的。小说所描绘的“七天”既是小说的叙述时间,也是中国当代社会历史的高度压缩,其中涉及了诸多现实社会中新闻报道的相关内容。医疗事故、强行拆迁、贪污腐败等都是当时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创作生涯的前30年中,余华也保持着对现实的高度警惕,但他会让自己的文字与现实拉开距离,曾多次强调自己与现实之间的不信任关系。而现如今,荒诞的当代社会现实冲击着作家
余华的内心,这种挥之不去的隐痛使他产生了不得不书写的冲动。基于对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思考,余华试图通过书写当下现实中荒诞的生存现状来展示内心的焦灼与疼痛。在写作《第七天》时,余华感到现实世界的冷酷,因此也需要温暖和至善的内容作为调节,给自己和读者以希望。余华的创作动机不仅是想留下一部文学作品,也是要书写一个突出的社会文本。余华想将文革后三十多年中发生的事集中起来书写,他希望《第七天》像城市中的地标性建筑一般成为时间和历史地标。当几百年后的人们回首如今的社会历史时,能够在文学中找到辨认时代定位的参照物。
内容情节
小说通过死者杨飞的视角书写了他死后七天的所见所闻,小说章节由天数划分。
第一天,杨飞收到死亡通知,他要到殡仪馆报到准备火化。在殡仪馆工作人员的一再催促下,杨飞换上了胸口绣着前妻名字的白色
睡衣独自前往。到达殡仪馆的杨飞发现,无论生前还是死后,社会地位的差异始终存在。殡仪馆的等候位分为普通区和贵宾区,火化炉分为进口和国产,而在场所有人都要等待市长火化后才能焚烧。等候区的亡灵们谈论着墓地、骨灰盒的价格,杨飞在讨论声中得知没有墓地无法焚烧,于是离开了殡仪馆。杨飞回顾自己的死亡,那是一个晚上,他在谭家饭店看到了前妻
李青自杀的新闻报道,这时恰逢饭店起火爆炸。杨飞沉浸在新闻所带来的惊讶与悲痛中,没有及时逃生,最终因这起爆炸事故丧命。
第二天,杨飞与前妻
李青相遇,他回忆起了二人从相遇到相恋再到结婚、离婚的往事。杨飞对李青一见钟情,后发现二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但始终维持暗恋。李青因欣赏杨飞的品格而主动追求他,他们在结婚前后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李青不满足于贫困的生活,最终移情别恋与杨飞离婚。在死者
李青的叙事中,杨飞了解到了她离婚后的生活:后夫出轨,李青被感染性病。因做高官的情人卷入贪腐案被调查,难逃其罪的李青最终在浴缸内畏罪自杀。杨飞与李青死后再度结合,但很快李青就要赶去朋友为她准备的盛大葬礼,二人永别。
第三天,杨飞回忆了自己的童年与养父母。他降生在铁轨之间,养父杨金彪捡到了他,乳母李月珍的乳汁将他喂养长大。杨金彪为了抚养杨飞终身未娶,杨飞与养父之间的感情胜过一切。尽管后来杨飞找到了家境富裕的生父母,但那个家庭的不和睦促使他回到了养父身边。然而好景不长,杨金彪在退休后患癌,杨飞辞职照顾养父,不惜卖掉房子为养父治病。杨金彪为了不连累杨飞最终不辞而别,客死他乡。在杨飞寻找父亲下落的时间里,他的乳母李月珍因撞破医院将二十七具婴儿遗骸作为医疗垃圾丢弃的事件出车祸而死,李月珍的遗体与那些婴儿遗骸在医院不翼而飞。
第四天,杨飞遇到了曾住在他出租屋隔壁的鼠妹刘梅。鼠妹因男朋友伍超送了她假的
IPhone 4S而疑心男友欺骗自己,她多日联系不上男友,最终在网友的嘲讽与怂下跳楼自杀。在鼠妹的带领下,杨飞来到了“死无葬身之地”,他见到了已成为两副骨骼的张姓警察和李姓男子。李姓男子原是男扮女装的卖淫者,他在生前接受审讯时受到张姓警察攻击,因而结怨,怀恨在心的李姓男子最终将张姓警官砍死,自己也获罪身亡。
第五天,李张这对各有墓地的冤家在“死无葬身之地”成为了一对形影不离的棋友,虽然每日争吵不休,但谁也不愿抛下对方去火化。杨飞在这里见到了三十八位死于商场火灾的遇难者,他们是被市政府从死亡名单上删除的人,拿了封口费后的亲人没有给他们准备葬礼和墓地,他们因此沦落至此地。杨飞还见到了补习学生小敏的父母,他们死于强拆房屋的倒塌。继而,杨飞遇到了谭家菜馆的老板谭家鑫,谭氏一家在“死无葬身之地”开张了新菜馆。杨飞见到了一位被冤枉杀妻而死的男子,尽管他已洗去冤屈八年,但仍不舍离去,至今没有前往墓地。第五日的最后,杨飞见到了乳母李月珍,得知了有关二十七个婴儿的医疗丑闻,李月珍也带来了养父杨金彪的消息。杨金彪为了见到早晚会来到阴间的杨飞,到殡仪馆的侯烧大厅成为了一名工作人员。
第六天,因车祸意外来到阴间的肖庆带来了鼠妹男友伍超的消息。伍超卖肾换钱,托肖庆为鼠妹准备了墓地。“死无葬身之地”的众人帮助鼠妹净身,护送她去往安息之地。
第七天,鼠妹在临行前回忆她和伍超的过往,在没法嫁给伍超的遗憾中离去。杨飞护送鼠妹来到殡仪馆,终于见到了苦苦寻找的养父杨金彪。这对相依为命的父子经历了生前死后的相互找寻,终于又走到了一起。在返回“死无葬身之地”的路上,杨飞遇见了伍超。伍超最终因卖肾丧命,迟来一步的他与鼠妹错过,终是有缘无份。
人物介绍
杨飞
杨飞是小说的叙述者,也是故事的主角。杨飞降生在火车上,他一出生就顺着火车厕所的圆洞掉落在铁轨间,侥幸活下来的他被好心的铁路工人杨金彪收养长大。成年后他与
李青相爱结婚,又因贫穷的物质生活被迫离婚。养父生病后的不辞而别也使杨飞陷入了终生的愧疚。在小说开篇,死者杨飞一直试图在竭力回忆中重现自己生前的情景,探究自己的死因。死后七日之中,杨飞在世间游荡,他遇到了割腕自杀的前妻李青,听到了乳母李月珍的呼唤,见到了生死相依的养父杨金彪。历经七日的游荡,杨飞最终在“死无葬身之地”获得了灵魂的安息。
李青
李青是杨飞的前妻,她与杨飞曾是同事,在看上杨飞的老实本分后与杨飞结婚。李青在婚后不满足于贫苦的物质生活,他们的婚姻关系最终走向破裂。
李青在与一位有钱人相遇后与对方保持了长达半年的电话联系,当后者离婚并找到李青时,李青当晚与对方去了宾馆并于次日和杨飞提出离婚。再婚后,李青被后夫背叛并染上性病,她在成为高官情妇后卷入贪腐案件,最终于警察到来的前一刻割腕自杀。死后的李青回顾一生,她承认在情感上始终将
杨飞看作自己唯一的丈夫,与杨飞的鬼魂亲近后,她通过盛大的葬礼走向了安息。
杨金彪
年轻的扳道工杨金彪在铁轨上捡到了一个遗落的婴儿,为他取名杨飞,还未结婚的杨金彪就这样成为了父亲。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父子二人开始了长达41年的相守。二十五岁那年,杨金彪本可以抛弃杨飞选择婚姻,但他在遗弃杨飞后良心不安,最终放弃恋人选择了杨飞。为了守护杨飞成长,杨金彪放弃了爱情婚姻,既为父又为母。当杨飞的人生步入正轨之际,苦尽甘来的杨金彪却在退休第二年突患绝症。为了不连累杨飞,预感到了死亡的杨金彪不辞而别,独自重走当年的弃子之路,最终病死他乡。死后的杨金彪与杨飞在阴间相互找寻,终于重逢于阴界。
李月珍
李月珍是杨飞的乳母,当杨金彪在铁路上捡到哇哇大哭的杨飞时,第一件事便是向刚刚生产的李月珍讨母乳。李月珍虽文化水平不高,但心地善良、疼爱孩子。李月珍富有正义感,她在见到河面上漂浮的婴儿尸体后联系报社,因撞破这起“医疗垃圾”事件而被汽车撞飞死亡。最终,李月珍与二十七具婴儿遗骸在“死无葬身之地”安家。
刘梅(鼠妹)
刘梅是社会底层的“鼠族”,因为长相出众,她几次被人调戏以至和男友双双失业,最终上街乞讨。在看到小姐妹靠坐台过上富裕的生活后,她也一度想去坐台,在男友的暴打后才打消了念头。鼠妹刘梅最大的愿望是拥有一台
IPhone,男友伍超为了满足她的虚荣心送给她了一台山寨版iPhone。在网友的嘲讽声中,刘梅跳楼身亡。鼠妹在伍超到达“死无葬身之地”的前一刻火化去往了伍超卖肾所得的墓地,最终与伍超再次错过。
伍超
伍超与鼠妹是一对男女朋友,他们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伍超做理发师、厨师的计划都因为鼠妹出头而告吹,二人辗转打工最终不得不上街乞讨。为了满足鼠妹的虚荣心,伍超送给她一台山寨iPhone,却不料鼠妹因此自杀。伍超为了给刘梅买墓地只得卖肾,也因此丢掉了性命。当伍超来到“死无葬身之地”时,刘梅刚刚经过火化前往了他买的墓地,他们在阴间再次错过了彼此。没有墓地与骨灰盒的伍超最终落脚于“死无葬身之地”。从刘梅和伍超的身上,可以看到底层人的落魄和艰辛。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荒诞的社会现实
《第七天》通过书写小人物的个人之痛展现了社会之痛,对社会现实的真切理解和感悟赋予
余华的作品以思想深度。在《第七天》中,余华将个体的命运与时代的脉搏联系起来,透视出了对社会现实的观照与对集体伦理的反思。从《第七天》鬼魂们叙述的事件中可知,是现实的物质利益阻断了人们的和谐相处。现实世界因充斥着种种利益冲突而变得不堪,杨飞的被遗弃、杨金彪的无钱治疗等即是佐证。杨飞出租屋门口的死亡告知单旁张贴着水电费催缴单,殡仪馆中的死者们谈论着墓地与骨灰盒的价格与款式,世俗中的金钱、权力正吞噬着人们的精神品格。而当这些已死的鬼魂再无实际利益之争时,阴间世界便回到了伊甸园的纯真状态。尽管让亡灵开口表达本身就具有荒诞的意味,但深层次的荒诞不仅仅指怪诞的事物或现象,而是对不可理喻、不可捉摸但生存本质进行悲剧性认识。在小说中,这种荒诞集中表现为小说人物客观命运与主观愿望的背反。
李青因追求幸福离开杨飞,最终却在被抛弃后自杀而死;杨金彪因不愿连累杨飞出走,换来的却是杨飞倾家荡产、英年早逝。这
悖论展现了现实世界中命运的荒谬。
救赎的理想之地
在七天的追忆和行走后,
杨飞终于找到了灵魂的归宿,这个充满诗意和想象的亡灵世界与现实形成强烈对照。作者运用诗意的语言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世外桃源般的“死无葬身之地”,这是一个可以抚平灵魂伤痛的归宿。“死无葬身之地”的原意是指孤魂野鬼出没的荒凉之地,
余华却将其书写为了人人死而平等的美好世界。有关“死无葬身之地”中死者们的相亲相爱的描绘一反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死亡的恐怖叙述,而是建构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美好世界,这里没有疼痛与仇恨,也没有贫贱与富贵之分。生前寻父无果的杨飞在这里找到了父亲,在现实世界因结仇而双双丧命的警察与卖淫者到了“死无葬身之地”后竟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棋友。阴间世界中的是“死无葬身之地”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存在,而《第七天》建构阴间理想世界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一种观察和审视现实社会的视点,以另一种方式直击当下社会荒诞无序的现实生活。
艺术特色
叙事技巧
《第七天》借杨飞的视角叙述其死后的见闻,将各类荒诞的社会新闻事件植入其中。对于杨飞力所不及的故事或片段,则转而由他者以第一人称讲述。小说运用大量人物对话,通过高度情境化的叙事使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变得丰满。
余华在小说《第七天》的创作中抛弃了以往使用的独白式
小说叙述,转而采用多声部的叙述手法,使人物在众声喧哗中呈现出多元异质的形象特征。
在叙事艺术方面,《第七天》呈现出了杂的特征,其中既有组合社会热点的新闻体叙事,也有卡夫卡式的荒诞叙事。小说通过荒诞的叙述形式以及故事内容来表现现实的荒诞感,体现了
余华巧妙而高超的叙述技巧。余华在《第七天》中塑造了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一边是危机四伏、荒诞绝望的现实世界,另一边是温情欢乐、永生平等的死者世界。作者用阴间世界的美好来对比荒诞绝望的现实,加强了对现实批判的力度。余华对至善的阴间世界进行了诗化叙事,自悼聚会、鼠妹净身等场景的描绘涤荡心胸、令人痴迷。同时,余华采用了一种悲喜相融的
叙事策略,用反讽、嘲弄、戏谑的喜剧手法表现了社会底层人们的悲剧命运,这些喜剧性表达直指现实的失范和失序,在荒诞感中增加了叙事形式和精神内涵之间的张力。
结构安排
《第七天》在文体结构方面借用了《旧约·创世纪》开篇的形式,讲述了杨飞死后七日的经历,这也与中国传统殡葬制度“头七”的习俗相吻合。
余华选用“第七天”而非“七日”作为小说的题名因“第七天”是《旧约·创世纪》中的安息日。余华曾言明,他在《第七天》中将现实世界作为死亡世界的倒影来书写,现实世界只是小说发生的背景,“死无葬身之地”才是叙事的核心。在第七天,神的工作完成了,小说也结束了它的叙述。在这个以时间划分为七段的文本结构中,第七段是最重要的:此前六天所写的孤魂野鬼都在第七天找到了归宿。
虽然标题带有强烈的时间暗示意味,但小说的叙事逻辑并非严格的时间序列,而是时空交错的结构模式。
余华建构了小说中的三个文化空间:“殡仪馆”“死无葬身之地”“安息地”,他将这三个空间视为多维的复合系统,密切关联着现实世界。余华通过四维空间的切换构建了小说立体化的根茎状构型。杨飞寻找养父杨金彪是《第七天》的叙事主线,在这个线索下,小说共由三个层面的故事构成:首先是杨飞个人的生活史,包括他的成长与婚姻生活等;其次是对阴间世界“死无葬身之地”的书写,那是一个乌托邦式的所在;最后是杨飞所遇亡灵倾诉的生前故事,主要是关于他们的死亡的真相。在第三层叙事中,小说常常转为全知视角,用超越杨飞视线的眼光看到了现实的荒诞和戏谑。
语言特色
余华认为一部小说的叙述语言应当取决于这部小说自身的叙述特征,因而他在展现死亡世界与现实世界时采用了两种相互区别的话语模式。当从死者视角对事件进行叙述时,他的语言是节制和冷淡的,没有了活人语气中的生机勃勃;而在追忆现实世界中的往事时,他的语言则又加上了些许温度。《第七天》在语言运用方面延续了余华一贯的温情主义,余华在创作中不断用温婉的言语触碰人心中的柔弱之处。小说开篇以浓雾、
饺子的环境描绘了凄凉的死后场景,但很快以胸口绣着前妻名字的睡衣引出了感伤的爱情往事,紧接着又书写了朴实的铁路工人杨金彪与弃婴相依为命的温馨,zhe li zhi故事。《第七天》的叙述语言还具有言简意丰的诗性特质,常常给读者带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如描写杨金彪出走前的预兆、伍超与鼠妹在阴间的错过,寥寥数语牵动读者心弦。此外,《第七天》也表现出了“新闻化”的语言特色,小说中的事件由具体的时间、地点、因果、人物等要素构成,新闻报道式的语言体现了真实感。
作品评价
《第七天》自出版时起就成为了文学界颇富争议的热点,对这部小说的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状况:一些人赞扬余华基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式书写,而另一些人则批评这部作品是
新闻素材的剪贴罗列。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张清华认为,
余华的《第七天》是为沉默的大多数所写的作品,秉承了他一贯坚持的为小人物写作的态度。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新颖认为,《第七天》是余华“不断试探文学、文学传统、文学艺术以及现实、个人之间的特别复杂的关系”的成功尝试。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陈晓明认为,《第七天》体现了余华小说的独到之处,即“越来越精炼,越来越单纯,越来越质朴”。
新经典文化有限公司总编辑
陈明俊认为,运用现实题材是需要勇气的,在未来《第七天》会获得更大的冲击力。
青年评论家、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杨庆祥认为,《第七天》是一部小处精彩但大处失败的作品。一方面,小说的细节处理细腻,可读性强;但另一方面,作品的人物塑造较为平面化,圣经结构模式的运用也流于表面,没有展现出作家应有的思想深度。
评论家
霍俊明认为,有关余华《第七天》的争议反映了当下小说“现实叙事”的困境。从整体上来看,《第七天》是对社会事件的堆积、拼贴和再叙述,小说不仅缺乏“现实感”,而且削弱了新闻本身的现实力度。小说的现实叙事相比于现实自身,正如
余华所说,是“小巫见大巫。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郜元宝对《第七天》持批评态度,他认为本书主要存在五大伤:“副线太多、语言拘束、小说与网络媒体互文、死者讲生的转换不够自然、扉页引经据典有断章取义之嫌”。书评人赵勇认为,《第七天》更像是博客的拼凑,尽管小说叙事较博客精彩,但远没有体现出余华的创作水平。
作品影响
本土影响
自2013年同时在两家出版社出版后,《第七天》经历再版,再续热度。2014年,
余华以《第七天》获得第1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作家”奖。
海外影响
继在中国出版后,《第七天》不断被翻译并于海外各国相继出版,法译本Le Septième Jour、英译本The Seventh Day、得译本Die sieben letzten Tage都在相应语言国家引起热烈反响。2018年,
余华凭借《第七天》获得意大利Bottari Lattes Grinzane文学奖。
衍生作品
2022年,
孟京辉导演了改编自
余华小说的同名戏剧《第七天》,该剧由
陈明昊、
梅婷、
黄湘丽、
孙雨澄、
王梓行、韩硕、
肖鼎臣联袂主演,首演于
阿维尼翁戏剧节,在7月18日至25日连演7场。这是阿维尼翁IN戏剧节举办76年来,第一部官方委约创作的中国戏剧作品。
2022年11月,《第七天》亮相第九届
乌镇戏剧节,于11月25日晚正式揭开第九届乌镇戏剧节的序幕,这是戏剧《第七天》的中国首演。2023年1月13日,《第七天》开启杭州巡演,亮相
杭州大剧院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