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允(1916年4月3日-2000年4月29日),出生于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县(今
黄岩区),1938年毕业于国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九三学社成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
中国宇航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和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陈芳允是中国卫星测量与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从事于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研究和开发。1957年,他成功测出了苏联第一颗卫星过顶时的多普勒频率曲线,1958年开始,先后研制出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研制了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及卫星测控系统,为“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控制和
遥感卫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1980年,增补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此外,陈芳允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2000年4月,陈芳允在
北京市逝世,享年84岁。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陈芳允“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国际天文联合会将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陈芳允星”。
生平
早年与教育
1916年4月3日,陈芳允出生在
黄岩区的一个小地主兼工商业者家庭,父亲陈立新,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5岁时,陈芳允进入私塾开蒙,次年,生母许氏去世。1928年,陈芳允进入黄岩县立中学(今
浙江省黄岩中学)读初中。毕业后考到上海浦东中学读
高中,当时正值“
九一八事变”,陈芳允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毅然参加了到南京的请愿和抵制日货等活动。
1934年,陈芳允考入
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师从
吴有训、
叶企孙等教授,1935年12月9日,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11月,由于战争的缘故,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迁至昆明,成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次年,陈芳允在西南联合大学毕业后,听从叶企孙的建议,留校在无线电研究所任助教,与此同时,在
任之恭的指导下,陈芳允从事于通信和晶体滤波器方面的研究,从此陈芳允边干边学,成为了
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科研人员。1941年,陈芳允在航空委员会成都无线电厂研究室研制飞机定向仪和导航设备,1943年,与沈淑敏结婚。1944年,陈芳允赴
英国留学,先后参加了彩色电视接收器和海用雷达的研制工作。
返国建设国防
1948年,陈芳允乘坐客轮回到
上海市,在上海国立中央研究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工作,陈芳允参与研制的这套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电子仪器(包括刺激器、放大器和显示器等)曾被推广到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及
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演示。1951年,陈芳允加入
九三学社,1954年,受
吴有训委托组建的电子筹备处并入物理所,他的研究重心逐渐转到研究脉冲技术及研制探测原子
射线和粒子的仪器方面,次年,陈芳允晋升为研究员。
1956年,陈芳允参与“十二年科学技术规划”的制定工作以及新电子研究所的筹备工作,并担任了该实验室主任,较全面地开展了对与毫
微秒脉冲有关的多项技术的研究。次年,在
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后,陈芳允及其团队成功的测出该卫星过顶时多普勒频率曲线以及它的运行轨道参数。1958年后,陈芳允先后完成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的研制。
1964年至1965年,陈芳允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与徐建平等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主持了“东方红一号”测控系统的建设工作。1970年,陈芳允针对通信卫星的测控要求,设计了新的微波统一系统,该系统成为了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1976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担任国防科委测量通信总体所任副所长,次年,陈芳允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3年后,先后提出“双星定位系统”与遥感和移动卫星通信系统,1984年任中国科技大学和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及国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6年3月,陈芳允与
王大珩、
王淦昌、
杨嘉墀联合向中央提出建议,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863计划”,1991年,担任
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奔走、患病与逝世
晚年时,陈芳允仍然忙于
小卫星的研究,到处与人讲解,他的儿子陈晓东回忆说:“我父亲为小卫星奔走呼吁了十年,直到病危住院,在病房里还依然坚持做研究。只是很遗憾,父亲没能看到
卫星发射成功,父亲对卫星系统的探索还有很多想法未能实现。”2000年4月29日,陈芳允在
北京市因病逝世,享年84岁。
主要成就
多普勒频率测量技术:1957年,陈芳允对
苏联第一颗卫星进行了
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并计算出了卫星的轨道参数,多普勒频率测量技术成为以后我国发射
人造卫星所采用的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之一。
采样
示波器:陈芳允在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工作期间,提出了采样原理的采样示波器,并先后研制了纳秒级窄脉冲采样示波器与纳秒脉冲采样示波器。
微波统一测控系统:1971年初,陈芳允正式提出了适用于同步和中低轨道
卫星的“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概念,成功将跟踪、测轨、遥测和遥控个系统加以整合,极大节省了卫星载荷的体积和重量。
频率分配技术:解决了“
远望号测量船”上大量设备电磁兼容的重大难题,并在中国将
运载火箭从西北发射到南太平洋预定海域的实验中得到验证。
双星定位系统:陈芳允与刘志逵提出了利用两颗同步定点卫星进行定位导航的设想,称为“双星定位系统”,1989年,在中国进行双星定位系统的演示实验取得成功。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陈芳允与
王大珩、
杨嘉墀、
王淦昌于1986年3月向国家提交了《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国务院在此基础上制定了“863计划”。
学术论著
学术论文
截止2023年1月7日,陈芳允共有19篇学术论文被
中国知网收录,总下载量达1037次,以下为最高下载的10篇:
出版著作
荣誉与奖项
影响与评价
原国防科工委主任、
上将、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衡高在陈芳允百年诞辰座谈会中表示,陈芳允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真才实学、可亲可敬的科学家。军委科技委委员、
少将、中科院院士
李济生在座谈会中表示,与陈芳允的数年交往,已经了成为自己一生的宝贵财富,他的治学和为人都为后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经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于1998年2月1日发现的小行星1998CF1命名为“陈芳允”星,2010年6月4日,国家天文台台长
严俊向陈芳允的亲属陈晓东先生颁发了“陈芳允”星的命名证书和轨道运行图。2021年6月22日,
浙江省黄岩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与区委宣传部、财政、住建、城投和有关街道积极沟通,建议在江北公园等场所,设立陈芳允史料陈列馆,以激励后人。
轶事
脚趾负伤
1948年,陈芳允从英国回到
上海市时,正值
淮海战役,陈芳允因为不愿随
中国国民党的航空委员会一同迁至台湾,想出了一个办法,让他的岳父拔了他的左脚大指甲盖,住进了医院,未去报到。后来他的儿子陈晓东回忆到此事时仍十分佩服自己的父亲。
不求名利
陈芳允的祖父是一名裁缝,受到其影响,哪怕是81岁时,一旦衣服烂了,他仍能将手中细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他对生活的标准很低,褪色的布窗帘不舍得换。陈晓东回忆说:“父亲在上海出差时,一身便服进出
延安饭店。那时延安饭店来往的都是穿军装的军人,门卫看他的样子以为是工人师傅,不让他进。他对此也不生气,只是默默掏出证件,门卫才放他进去。”
参考资料
陈芳允.国际欧亚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2023-01-07
陈芳允.中国知网-作者知网节.2023-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