鳄雀鳝
雀鳝科大雀鳝属的一种鱼类
鳄雀鳝(学名:Atractosteus spatula),又名福鳄、大雀鳝,为雀鳝科大雀鳝属鱼类。鳄雀鳝是大型掠食性鱼类,喜独居,主要以鱼类为食。分布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常栖息于流速较缓的大型河流、湖泊、水库、牛轭湖的淡水以及河口和海湾的微咸水中,偶尔也进入海洋。
鳄雀鳝通常能长到2米,体重超过45千克。其体型呈鱼雷状;有长而细的尖锐牙齿,上颌有两排牙齿;全身覆盖坚硬的珐琅质鳞片。鳄雀鳝是一种机会主义掠食者,平时静置于水面以下几英尺处,待猎物从旁游过时伏击以捕获猎物。
鳄雀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LC)物种。作为外来物种,已在中国、土库曼斯坦新加坡印度塞浦路斯等多个国家被发现。
分类学
1803年,法国博物学家贝尔纳·热尔曼·德·拉塞佩德首次将鳄雀鳝描述并命名为Lepisosteus spatula,鳄雀鳝现今的学名Atractosteus spatula由美国鱼类学家爱德华·奥兰多·韦利于1976年确定。属名Atractosteus来源于希腊语atractus(意为“纺锤”)和osteus(希腊语osteos,意为“似骨的”)。种加词spatula是希腊语spathe的拉丁语派生词,意为“任何具有宽而扁平刀片的工具”,形容的正是鳄雀鳝那宽阔的吻突。
形态特征
鳄雀鳝体延长呈鱼雷状,吻突短而宽似短吻鳄。上下颌分布有长而细的尖锐牙齿,上颌有两排牙齿,内侧长于外侧。背鳍、臀鳍位于体后部,尾鳍为近歪尾形。全身覆盖坚硬的珐琅质鳞片,呈菱形,边缘呈锯齿状,侧线完全。具备高度血管化的鱼鳔,有助于兼性空气呼吸。
鳄雀鳝背部呈灰绿色或灰褐色,腹部呈淡黄色或白色,体背有时存在褐色斑点。背鳍、臀鳍和尾鳍有椭圆形的黑色斑点。
鳄雀鳝通常能长到2米,体重超过45千克。但据报道,它们可以长到3米。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鳄雀鳝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的阿肯色州圣弗朗西斯河,重达159千克。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鳄雀鳝在原产地的分布范围自佛罗里达州狭长地带延伸,穿过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密西西比河流域,向北延伸至俄亥俄河密苏里河下游,向西南穿过得克萨斯州,一直延伸至墨西哥的韦拉克鲁斯州。纬度范围从北纬44°到20°,经度范围为西经101°到82°。
栖息环境
鳄雀鳝主要栖息于流速较缓的大型河流、湖泊、水库、牛轭湖的淡水以及河口和海湾的微咸水中。鳄雀鳝对高盐度的耐受性是所有雀鳝中最强的,偶尔也被发现于墨西哥湾的咸水中。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鳄雀鳝被认为主要在夜间觅食,但白天和夜晚都能观察到其静止在漂浮的木头、碎片或悬垂的树木下。与其它雀鳝一样,鳄雀鳝常被观察到浮出水面,其原因尚不明确。有种理论认为这是直接呼吸空气,用以在低溶解氧条件下补充氧气;然而,在高溶解氧期间的观察表明情况并非如此,抑或这种行为可能有多种目的,不排除用于交流或警告的可能性。在产卵季节以外,鳄雀鳝独居且具备领地意识。
鳄雀鳝的活动范围随着鱼的成长而增大,不足半米长的幼年鳄雀鳝活动范围相对有限,平均家域面积仅有0.1平方公里,而成年鳄雀鳝的平均家域面积高达11.7平方公里。
觅食行为
鳄雀鳝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主要以鱼类为食,作为机会主义掠食者同时也吃鸟类、龟、小型哺乳动物、两栖动物甲壳亚门和腐肉。鳄雀鳝的捕食方式为伏击,看似行动迟缓,但能以短时间的冲刺速度伏击捕获猎物。平时静置于水面以下几英尺处,等待猎物从旁游过,向前猛冲并左右摆动头部以捕捉猎物,以两排锋利的牙齿刺穿目标。
天敌与防御
成年鳄雀鳝体型巨大、身披坚甲,在其生境内几乎没有天敌。脆弱的卵和幼鱼则要面对各种捕食者的威胁。鳄雀鳝的卵具有极强的毒性,一种理论认为这可能是针对天敌的防御机制。然而,1996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该理论并不成立,科学家在该研究中指出,鳄雀鳝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龙虾有显著的致死效应,但当他们持续14天给鱼卵的潜在天敌——蓝太阳鱼斑点叉尾鮰喂食鱼卵后,并未造成这两种鱼的死亡,且两者在摄食期间体重保持正常的增加,这表明其毒素尚未演化为有效的防御机制,只是偶然对小型哺乳动物和小龙虾产生了剧毒效应。此外,人类也很容易受到该毒素的影响,不应食用鱼卵。
生长繁殖
繁殖
鳄雀鳝雌鱼性成熟年龄为10~14岁,雄鱼性成熟年龄为6岁左右。在其原生范围内,鳄雀鳝每年4月上旬~6月中旬交配产卵,产卵场多在洪水泛滥的回水区和洪泛区。随着光周期延长、水温升高至20~28℃,季节性洪水来临,河水上升漫过河漫滩并淹没陆地植被形成牛轭湖和泥沼,为幼鱼提供保护和营养丰富的栖息地,此时鳄雀鳝会进入杂草丛生的浅滩产卵。
产卵时,多只雄鱼聚集在怀卵的雌鱼周围,扭动并碰撞摩擦雌鱼鱼体,以促使雌鱼产卵,当卵被释放到水中,雄鱼大量排精使卵受精卵。怀卵量因雌鱼体长而不同,数量随体长增长而增大,平均怀卵量约为138000枚。卵呈鲜红色,外层粘稠,附着在水下植被和岩石上开始发育。卵孵化只需数天时间,刚孵出的鱼苗在最初几天仍依赖卵黄囊,其吻突下方生有吸盘,用以附着在植被和底质上,保护鱼苗不被水流冲走,直到卵黄囊被完全吸收。
生长发育
鳄雀鳝是生长缓慢的晚熟性鱼类,雌鱼10~14岁时性成熟,此时体长达到1.4米,雄鱼6岁性成熟,体长约0.95米。得克萨斯州的一项研究指出,鳄雀鳝5岁前的生长速度最快,年龄较大的个体生长速度明显放缓,雌鱼同年龄下比雄鱼长27.8厘米。长到2米长往往需要30年。雌鱼野外寿命可达50岁,雄鱼仅为26岁。
外来物种及相关处理
鳄雀鳝作为外来物种,现已在中国、土库曼斯坦新加坡印度塞浦路斯等多个国家被发现,来源多为弃养宠物被释放到野外。目前中国已有十个省市发现鳄雀鳝,当局已努力将其清除。
2020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呼吁禁止放生或遗弃的主要外来物种当中,就包括鳄雀鳝。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作出《进一步加强外来物种入侵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对包含鳄雀鳝在内的10种主要外来水生生物进行全国性普查。中国农业农村部2022年4月22日审议通过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第五章附则指出,未经批准,擅自引进、释放或者丢弃外来物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第八十一条处罚,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鳄雀鳝种群数量不详,除了美国中南部的沼泽牛轭湖以及墨西哥湾的微咸水,该物种在其分布的大部分地区少见甚至罕见。长期以来,鳄雀鳝在野外的占域率和种群多度已经下降,其分布区域的北部范围尤为明显,下降幅度可能超过30%。
致危因素
城市和农业径流、疏浚、过度捕捞、海岸线改变和工业排放造成的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威胁着鳄雀鳝种群。河漫滩走廊的破碎化,蓄水、渠化和城市化等因素也会影响鳄雀鳝种群,尤其是随着得克萨斯州人口的增加和用水需求的增加,减少了河道与回水产卵场及育苗区的连通性,增加了河口栖息地的盐度。
此外,该物种还在部分地区受到休闲和商业捕鱼的威胁。对鳄雀鳝的肆意猎杀在上个世纪颇为严重,近半个世纪以来,鳄雀鳝被认为是损害休闲渔业的“有害物种”,美国各州和联邦当局一度将其定为消灭目标。
保护措施
上个世纪,被视作有害物种而大肆捕杀一度将鳄雀鳝逼上绝境。好在上世纪80年代公众充分意识到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必要性,并最终认识到鳄雀鳝是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州和联邦资源机构为鳄雀鳝提供了一些保护。
鳄雀鳝受到美国《雷斯法案》(Lacey Act)的保护,该法案规定,在违反州法律或法规的情况下,在州际贸易中运输该物种属于非法行为。数个州和联邦资源机构开始监测野外种群,并启动外展计划以教育公众。
此外,相关部门也做出了将其作为水产养殖物种进行人工养殖的初步尝试,同时使用人工孵化技术缓解自然种群数量的减少。
2022年8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从汝州市城市公园管理方获悉,云禅湖出现的“怪鱼”已被捕获。确认为两条外来生物鳄雀鳝,是工作人员连夜在涵洞中找到的。
2023年5月22日,济南市平阴县卓亚香格里小区东侧一水库发现一条体长45厘米的鳄雀鳝,这是济南水域首次发现该外来入侵物种,该条鳄雀鳝已经被捕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保护级别
2018年11月14日,鳄雀鳝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无危(LC)。
参考资料
Alligator Gar.iucn.2024-08-05
..2022-12-30
..2022-12-31
..2022-12-31
..2022-12-31
..2022-12-31
..2022-12-31
..2022-12-31
..2022-12-31
济南首次发现!已捕杀.百家号.2024-01-14
目录
概述
分类学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行为特点
觅食行为
天敌与防御
生长繁殖
繁殖
生长发育
外来物种及相关处理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措施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