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
抽象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也叫理论思维、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
逻辑思维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与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是在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所取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以“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为基本准则,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和具体化”等思维方法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应用逻辑思维梳理知识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应用PREP的逻辑结构进行清晰表达等等。通过逻辑思维,人们能有效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进而客观地认知整个世界。
逻辑思维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起源于古代中国、古希腊和古印度,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古代逻辑、中世纪逻辑、近代逻辑和现代逻辑”4个时期,古代和中世纪逻辑是传统的演绎逻辑,近代逻辑强调了归纳和科学方法论,现代逻辑主要是数理逻辑,用数学方法研究演绎方法。
释义
逻辑
“逻辑” 一词是由英文logic音译而来,而英文logic又译自希腊文。在希腊文里,这个词的意思是指事物的规律、秩序、理性、思维、言辞等。在现代汉语中,不同语境里的“逻辑”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历史的逻辑”是指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是指人类思维的规律、规则;“现代逻辑、辩证逻辑”是指一门研究思维的逻辑学;“强盗的逻辑、资产阶级的逻辑”是指一定的立场、观点等;“逻辑思维”中的逻辑通常是指一门研究思维形式的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信息进行的能动操作,比如采集、存储、提取、对比、筛选、判别、整合、表达等等。简单来说,思维就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包括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而狭义的思维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思维,专指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思维中的抽象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通过感性认识(感觉、知觉,表象)所获得的感性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然后用语词固定下来形成“概念”,以概念为基本单元,结合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并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抽象和具体等思维方法进行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对事物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在形成概念、判断和进行推理、论证的逻辑思维过程中,还必须遵守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等基本规律,从而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产生和发展
逻辑思维的理论基础是逻辑学,逻辑思维是在逻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逻辑学有三大发源地,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名学(辩学)、古希腊的分析学和古印度的因明学。中国先秦时代,墨子的弟子们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写出了中国第一部逻辑经典著作《 墨经》,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其中已经有了关于概念、 判断、推理等问题的论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写出了 《工具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人类的思维及范畴和概念、判断、 推理、证明等问题。
到了17 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创立了归纳逻辑(传统形式逻辑的一种),写出了《新工具论》。17 世纪末,德国数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最早提出用数学方法研究逻辑,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形成了现代形式逻辑,也就是用一套人工语言(符号与公式)对逻辑思维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推演。辩证逻辑则是研究辩证思维规律的科学,即关于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恩格斯最早明确地把这种逻辑称为辩证逻辑。
形式
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概念、判断和推理。在逻辑思维中,人们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并通过语词固定下来形成“概念”,然后以概念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单个的概念往往不足以全面地反映事物,也不足以恰当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就需要把概念结合起来构成“判断”(是什么),从而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但很多时候知道“是什么”还不够,还需要知道“为什么”,这就又需要人们进行“推理”,从若干已知的事物情况去认识未知的事物情况。这就是逻辑思维的理性认识过程。
概念
概念是人脑思维对“人们生活实践中积累的感性材料”进行“反复比较、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加工过程,得到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的东西,这些一般属性和本质的东西“用词语表示出来”就是概念。概念一般有内涵和外延组成,比如“人”这一概念,内涵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具有感情和理性的动物”,外延是“所有的包括男女老少等各类特点的人类”。概念是人们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的基本要素,掌握概念的逻辑知识,有助于人们准确地使用概念进行正确的思维。
判断
判断是对思维对象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其内容是对事物之间联系或关系的逻辑反映。判断可以分为真判断和假判断,判断形式包括简单判断(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和复合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等)。
推理
推理说的是由已知的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引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基本的推理类型有三种: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①演绎推理也可以叫做三段论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是一种从规律到现象的推理,比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杀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结论)。②归纳推理是一种对个别具有特殊性的前提推导出普遍性结论的推理,常见的归纳类型包括完全归纳推理和简单枚举法,比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就是一个简单枚举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通过比较而推断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的推理,比如:因为A=B,A有属性a、b、c、d,B有属性a、b、c,所以B也有属性d。
特征
逻辑思维主要有“抽象性”和“确定性”两大特征。逻辑思维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相较于直接的感性认识,逻辑思维的理性认识是抽象的,是对具体对象本质的把握,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而相对于经验论的不确定性,确定性是逻辑思维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因为逻辑思维以真假、是非、对错为目标,它要求思维中的概念、命题和推理具有确定性,只有确定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命题的真假和推理过程的合理明确,人们才能进行正确有效的逻辑思维。
规律
逻辑思维的规律说的是人们在进行逻辑思维(形成概念、判断和进行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同一律无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是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它们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正确思维的主要特征“确定性”,保证思维的正确性。
同一律
同一律说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个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都必须保持一贯性和确定性。 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是A”,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任一概念、命题和其他思维形式。当A表示一个概念时,“A是A"表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例如“杜鹃”这个概念,可以表示一种花、一种鸟或者人名,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杜鹃”不能既指花又指鸟;当A表示一个命题时,“A是A"表示对命题进行判断推理的时候必须是同一的、确定的,即“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
逻辑思维中,如果不遵守同一律就会出现“混淆概念、偷换概念”或者“偷换论题、转移论题”的错误。比如“北京大学学生学习很多科目,张三是北大学生,所以张三学习很多科目”就犯了混淆概念的逻辑错误(前面的概念是北大学生,后面的概念是张三)。再比如“学习要讲究方法,方法对了成绩才能提高。而我对数学比较感兴趣,所以数学的成绩就比较好,对英语没有兴趣,英语的成绩就比较差。”这个论题就犯了“转移论题"的逻辑错误(把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转移成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
矛盾律
矛盾律也叫“不矛盾律”,说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关系或者反对关系的思想不能同时都是真的,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不是非A”,A表示同一思维过程中的任一概念或命题。简单来说就是必须保持思维的前后一贯性,不能犯“自相矛盾”或“两可”的错误。例如黑的和白的不能同时肯定,今天是星期一和今天不是星期一不能同时肯定。
矛盾律只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起作用,要求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思维现象不能做出两个相反的命题,但如果在不同的时间或从不同的方面对同一思维现象做出相反的命题,并不构成逻辑矛盾,也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换句话说,无矛盾律并不否认客观事物存在的矛盾性。
排中律
排中律说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具有矛盾关系和下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都是假的,至少有一个是真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或者非A”,A与非A表示相互矛盾的概念或判断。比如“亚洲是世界最大的大陆”和“亚洲不是世界最大的大陆”这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个是真的。
“排中律”和“矛盾律”都对互相矛盾的判断起作用,矛盾律强调“二者不能同真",排中律强调“二者不能同假”,无矛盾律排中律从两个不同侧面揭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的逻辑特性。矛盾律适用于两个具有上反对关系或矛盾关系的判断,排中律只适用于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和下反对关系判断;违背矛盾律出现的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违背排中律出现的是“两不可”和“未置可否”的逻辑错误;矛盾律可以由真推假,排除思想的逻辑矛盾,进行间接反驳,排中律可以由假推真,排除思想模糊不清,进行间接论证。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说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论断被确定为真,要有充足的理由。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真,因为B真,并且B能推出A”。作为充足理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理由本身要真实,也就是“B”要真;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必然的逻辑联系,也就是通过“B”能推出“A”。遵守了这两个条件(要求),论证才是正确的和有说服力的。
充足理由律可以保证思维的论证性,如果违反了充足理由律,就会导致“理由虚假”和“推不出”。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因为日月星辰都围绕地球转”就犯了理由虚假的逻辑错误,“因为他经常跑步,所以才摔断了腿”就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方法
逻辑思维方法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和论证进行思维的方法,是人们获得间接性的知识或探求新知识的逻辑工具,是人们培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创新的前提。逻辑思维方法经历了一个从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创立的以三段论推理为基本内容的形式逻辑,到后来的演绎逻辑、现代归纳逻辑,辩证逻辑等。逻辑思维的方法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
演绎和归纳
归纳是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通过若干个特殊事例推理(分析、概括、总结)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或用若干个判断作论据来证明一个论点或论题。演绎则是由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即通过已知的一般性知识(原则、道理、结论、论点等)作为论据来证明或推理出一个个别性的论点。归纳和演绎是两种相反的逻辑思维方法,但它们也是相互联系和补充的:演绎推理的一般性知识来自于归纳推理的概括和总结;归纳过程的分析、综合过程所利用的工具(概念、范畴)需要依靠人们先前积累的一般性理论知识的指导。
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把事物分解为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进行分别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综合是把分解开来的各个属性、部分和方面再综合起来进行研究和表述的思维方法。分析和综合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关系:通过分析,人们对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可以变得更加具体、细致、深入;通过综合,人们对问题的研究和论述可以变得更加全面、周延。只有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
抽象和具体
抽象和具体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作为认识方法:抽象是指把客体各方面的属性或关系从统一体中分割、抽取出来,单独进行研究的认识方法;具体是指把关于事物各方面属性和关系的抽象认识加以综合,使之按一定的结构结合起来,完整而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方法。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是从感性具体开始,进入抽象思维,然后再从抽象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从具体到抽象,是从具体出发,经过分析和研究,形成抽象的概念和范畴的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把研究对象从理论上具体再现出来的思维方法。比如写论文的过程中:通过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找出论点论据,形成论文体系的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把论文写出来的过程就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应用
无论是读书学习,还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用到逻辑思维。比如,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人们需要对文章或书籍的要点、难点进行归纳、推理和判断,从而做到更好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问题的重点、难点,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指出:“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个寻根刨底的过程就是应用和锻炼逻辑思维的过程。再比如看一些侦探或推理题材的书籍、电影、动漫时,人们也需要应用逻辑思维对内容进行抽丝剥茧、顺藤摸瓜,如此才能更好地看懂。
人们在应用逻辑思维的过程中,还总结出了一些框架和模型来帮助人们更好的进行逻辑思维,比如:
PREP结构
PREP是小数点(观点)、理性(理由)、Example(举例)、Point(观点)四个单词的首字母。PREP结构是一种清晰表达的逻辑结构,在谈话、讲演、或文案中,先简洁明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结论或主张P;然后再说出支持结论的依据R;接着再用具体的案例,或者实际的资料、数据来提高结论或观点的说服力;最后再重申一下结论,确保自己想传达的信息,已确实传递。
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原理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在1973年提出的。金字塔一般可以分为“塔尖、塔身、塔基”三个部分,金字塔原理就是根据金字塔的结构,把金字塔分成纵向结构(塔尖→塔身→塔基)和横向结构(塔身和塔身、塔基和塔基之间的逻辑结构),在思考、表达、写作的时候,要像金字塔结构一样:整体上把握纵向结构,突出重点(先说结论,然后以上统下);具体内容上把握横向结构,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也就是对内容进行归类分组,并遵循“逻辑递进”的原则,对每组的具体内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解、拆分、排列,把内容一层一层呈现给别人。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思路清晰,同时也能让别人更好的理解。
6W3H分析法
6W3H是九个英文单词或词组的首字母,6W是指What、Where、Which、When、Who、Why,3H是指How、How much、How many。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可以根据这9个单词提出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比如:What(发生了什么问题、是什么导致了问题的发生),Where(问题发生在哪里),Which(问题发生在哪个对象上),When(什么时候出现了这个问题),Who(这个问题与谁有关,核心人物是谁),Why(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How(什么情况导致了这种后果,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How much(问题造成了多少损害,),How many(损害的实际数量是多少)。通过6W3H分析法的仔细梳理,人们就能够准确而快速地分析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和一些解决办法。
常用的逻辑思考框架或工具还有很多,比如PDCA循环、SOP流程制作、5W分析法、MECE原则/逻辑树、矩阵图(如“SWOT分析”)、流程图(如“价值链”)、关系图(如“五力模型”)等。
意义
人们只有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抽象等思维方法,才能在掌握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得出科学的结论,解决各种问题。如果没有这些思维方法,人们认识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学习逻辑思维的相关知识:能帮助人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创新能力,获得新的知识,从而进行发现、发明、创造;能够帮助人们合乎逻辑地表述和论证思想,达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有逻辑性,使人们说话、写文章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结构严密,有说服力;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分析谬误,指出问题所在,维护真理;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全面地、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对,它是一种不受固定逻辑规则等制约的思维方式,具有间断性、跳跃性、突发性、突破性等特点,主要包括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
联系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非逻辑思维是产生新思想、科学发现和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而逻辑思维则是理论系统化、逻辑化的必要方法。没有非逻辑思维,思维只能在原来的范围里打转,新的思想就很难产生,人类也就很难进步;而没有逻辑思维,人类思维就会混乱,就会不准确,就会效率低下。两者的相反相成推动了人类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在工程技术领域,从古代的古埃及金字塔到现代的中国三峡大坝,就是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之后创造出来的,人们先在头脑中建立起设计对象的意象,然后进行各种推理论证,转变成工程蓝图,最终创造出来。再比如科学研究领域,迈克尔·法拉第根据观察到各种形状磁铁附近的铁粉形成线状图案,通过想象提出了磁力线模型,进而通过归纳、演绎和概念移植等方法提出了电场的概念,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又在法拉第的基础上,用偏微分方程的形式精确地描述了电磁场,并预言电磁波的存在。
区别
逻辑思维所具有的本质属性(确定性)是非逻辑思维所不具有的,因为逻辑思维是由充足的理由作为前提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而非逻辑思维则是由不充足的理由作为前提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从人类和个体的思维发展来说,非逻辑思维是人们本来就有的思维潜质,逻辑思维则是人们从大量思维实践中总结出来用来规范人的思维的。从人们认识事物的作用上来看,非逻辑思维的作用主要在于提出新思想,逻辑思维的作用在于对新思想做出论证。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释义
逻辑
思维
逻辑思维
产生和发展
形式
概念
判断
推理
特征
规律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充足理由律
方法
演绎和归纳
分析和综合
抽象和具体
应用
PREP结构
金字塔原理
6W3H分析法
意义
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联系
区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