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火》(
日语/
英语:HANA-BI )于1997年在威尼斯电影节首映,1998年在
日本上映,是一部由
北野武自导自演的
剧情。片中描述了一名警察在经历重重打击后逐渐走向绝望的过程。通过描绘生命过程中的美好与沉痛,以独特的方式探讨生与死的命题。
身为警察的西佳敬(北野武饰)在几年前痛失唯一的孩子,尚未从悲痛中走出的妻子(
岸本加世子饰)如今又确诊身患
白血病。此时已备受打击的西又接到另一个噩耗:自己的搭档堀部(
大杉涟饰)在代替自己执行任务过程中伤势严重,今后只能以轮椅为伴。愧疚不已的西在一次逮捕行动中决心为好友复仇,然而却因为行动失利导致后辈田中(
芦川诚饰)丧命。悔恨万分的西最终引咎辞职。
为了照顾身患重病的妻子,西早已向黑社会欠下巨额高利贷。如今他希望补偿自己的过错,照顾好友堀部以及田中的遗孀(大家由子饰)。万般无奈下,西决定铤而走险,冒充警察去银行抢劫,用抢来的钱一部分还给黑社会,一部分交给了堀部和田中的妻子。最终,完成任务的西买了一辆面包车,带着妻子踏上旅途,两人在相互陪伴下度过了温馨甜蜜的时光。然而黑社会不依不饶的追讨利息让西大开杀戮,西的重重罪行也引起了警察的注意。当警局的同事追捕而来时,西提出了最后的请求,希望给自己最后两分钟。在与妻子独处的最后时刻,二人面朝大海,相互依偎,用两声枪响结束了生命的旅程。
影片片名“花火(HANABI)”在
日语中意为烟花。而将片名拆分为二,“花(HANA)”象征着生,而“火(BI)”则有开枪之意,象征着死。
北野武在本片中也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反思。
影片中大量使用固定静止镜头,突出长时间的静止动作。在突出暴力场景时,多用固定的近景或
特写来表现血腥场面。用节制的镜头处理方式和缓慢动作来安排突发的暴力结果。在突出自然的场景时,多用中全景,将人物置于自然环境中加以表现,突出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剪辑上,北野武运用回忆和现实两条线索来交叉叙事,将现实镜头和突然穿插的回忆镜头融合在作品中,并运用道具和意境的暗示来完成镜头的
剪力。
影片延续了导演
北野武一贯的“北野蓝”色调,无论空间、场景还是道具,乃至色光的选择,都纳入纯净的画面色彩构成中,甚至将崛部的房间也布置成蓝色。据导演所说,蓝色的背景可以从情绪上表现求生的艰难,同时也更容易刻画出人物的细微变化。此外,蓝色象征着纯净与冷静,与电影中沉默凝重的主题和人物情绪相互呼应。
影片延续了导演
北野武的“暴力美学”风格,血腥场面和令人猝不及防的“突发性暴力”在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影片中,主人公作为警察并非道德楷模,而是崇尚“以暴制暴”,拥有极端性格的人。片中的暴力来得迅雷不及掩耳,死亡会瞬间降临在某个人物身上。北野武极
少将镜头对准打斗场面的整体设计,而是着重于暴力结构的安排。前一刻还是
温情 ,后一 刻就是鲜血。这种“突发性暴力”以及“以暴制暴”色彩,成为
北野武电影里警察的代名词。
在本片中,人物形象的台词极少,常常少言寡语。特别是西的妻子,在整部影片中只有结尾的两句台词。
北野武并不依赖语言来表达人物情感,更多是运用画面来营造氛围和质感。他本人曾表示:“对白只不过是填补画面与画面之间空隙的水泥, 重要的是对影像无止境的追求。”通过沉默的表达,人物被置身于静默的命运中,营造出不可言说的沉重之感。
导演
北野武在本片中运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影像,通过反复出现来表达影片寓意。其中,大海是极为重要的意象之一,失意的人物总是在海边得到抚慰和力量。此外,绚丽的樱花、斑斓的手绘
插画等
意象的反复出现也与电影主题形成强烈对比。
本片于1997年3月20日在
美国上映,美国累计票房41.3万美元。1998年1月24日在日本上映。
日本国内首映票房为5.95万美元,日本国内票房共计5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