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索菲亚教堂(Saint Sophia Cathedral),位于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道里区透笼街88号,是哈尔滨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一座始建于1907年3月的
拜占庭式建筑的东正教堂。教堂采用
希腊十字平面布局,从鸟瞰视角看,呈现出一个中央圆顶与四个延展出的希腊字母“Π”形状的廊道相交的结构。教堂占地面积达721平方米,主塔高度达53.35米,是哈尔滨市区的重要地标。
教堂的外墙用
花岗石和
大理石装饰,展现了庄重、华丽的特点。教堂的建筑风格为拜占庭式,充分体现了拜占庭艺术的精髓。外墙设计注重对称性和装饰性,石雕花纹细密精致,充满浓郁的拜占庭风格。教堂的主塔采用折尖形状,顶部覆盖着金色的穹顶,散发出闪耀的光芒。
圣·索菲亚教堂始建于1907年3月,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遭受损坏。随着
哈尔滨市的发展,教堂周边逐渐被商用住宅大楼包围。1996年,圣·索菲亚教堂被国家认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字起源
所有东正教堂的称谓,都有一定的宗教意蕴,圣·索菲亚教堂也不例外。
这座教堂建于1907年至1932年之间,是由
俄罗斯建筑师伊朗·亚吉甫(Igor Rožankowski)设计和建造的,并取名为“圣·索菲亚”。
圣·索菲亚来源于
希腊语的“圣”(Saint)和“索菲亚”(Sophia),其名字来源与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教堂相似,都是用以纪念圣·索菲亚(圣智慧)。
“索菲亚”来自于希腊文“Σοφια”,英文为 Sophia,含义为“智慧”,因“智慧”一词在
基督教语境中有多重指向,因此直接采用音译“索菲亚”。随着文化的交流与沟通,这一概念也被东正教所吸收,“索菲亚”代表圣智慧(Премудрость Божия),代表了神的智慧和
宇宙秩序。前者代表概念和逻辑传统的理性智慧,后者代表神秘传统的灵性智慧。
历史沿革
上世纪初,
中东铁路建成通车,
俄罗斯帝国军队也随之侵入了哈尔滨。1907年,为满足在
东北地区境内的沙俄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士兵们精神需求,在战争的大后方——哈尔滨,建起了索菲亚教堂。于是,在1912年,一座砖木结构式教堂出现了(这时的圣索菲亚教堂还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样子)。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帝国的高官、贵族、商人、军人纷纷流亡到
哈尔滨市。当时有近30多个国家的侨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其中,俄侨大都信奉东正教。俄茶商伊·费·赤斯嘉科夫为满足俄侨民的宗教需求,便斥巨资在旧教堂东南角上重新选址,修建了新教堂。新教堂于1923年开始修建,历时9年完成建设,于1932年11月25日落成,据说这是
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大的一座伊斯坦布尔风格的东正教教堂。新教堂一次性最多可容纳2000人。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圣·索菲亚教堂遭受损坏。随着哈尔滨的发展,教堂周边逐渐被商用住宅大楼包围。
1997年由于教堂周围内部具有易燃的严重隐患,
哈尔滨市政府历时80天将索菲亚教堂及周围环境进行了综合整治,修复后的教堂不再进行宗教活动,成为集文物、文化、旅游、娱乐、休闲于一身的的综合旅游文化景观。
2000年,哈尔滨市政府组织了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扩建、中心休闲广场建设及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设工程。扩建后的建筑艺术广场面积由6千平方米增至1万平方米,中心广场面积36154平方米。
2006年,哈尔滨政府再次对圣·索菲亚教堂周边实施了环境整治,成为一个展示、旅游、商业、休闲于一身的多功能广场,使广场具有浓郁的欧陆风情。
建筑布局
整体布局
圣·索菲亚教堂位于中国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市
道里区透笼街88号,属于建筑类人文风景旅游区,同时也是哈尔滨的地标性建筑。索菲亚教堂广场建筑总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由圣索菲亚教堂展馆、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建筑艺术广场、中心休闲广场、地下多功能厅五部分构成。
圣·索菲亚教堂采用希腊十字平面布局,南北对称布局,东西长42米,南北宽28米,总体形状呈现出一个大致接近正方形的形式。教堂顶部以中央十字架、钟楼十字架、尖塔十字架相互形成东正教标志。在这个基本形状上,通过不同的建筑元素和结构,营造出富有层次感和对称美的整体布局。
教堂内部设有“
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博物馆”,展示了教堂从建造到翻修的整个过程,包括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艺术特点。
外部设计
教堂正门棚顶为钟楼,有1大6小共7座响铜铸制的乐钟恰好也是7个音符,会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敲打出抑扬顿挫的钟声。其造型以
俄罗斯传统建筑为基础,采用垂直叠收形式建造,钟楼要比两侧尖塔高度大,但要矮于中央穹顶。 钟楼内悬挂七口不同音律铜钟,最大重达1.8吨。其中四个楼层间均有楼梯相连,前后左右各有四个门出入。
教堂的主体建筑采用了一个中央圆顶和四个向外延伸的柱廊。教堂屋顶以洋葱头为主体造型,屋顶直径达到14.5米,高14米。主楼的洋葱头屋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蓬顶,形成主从式的结构布局。;四个柱廊围绕在中央圆顶周围,形成希腊字母“Π”的形状,通过廊道连接各个部分。教堂的尖顶和穹顶半球是其建筑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中央圆顶外,教堂还有许多尖顶和穹顶半球,以及一些小圆顶,为整个教堂增添了层次感和华丽感。
教堂的外部满了石柱和拱门的装饰,这些石柱和拱门不仅起到了支撑结构的作用,还为教堂赋予了雄伟和庄严的外观。主体墙壁采用大面积的原色红砖,上段墙体类似西方柱式,在中间形成长方形凹槽,凹槽内红砖有序缩进,形成中央雕空的十字形砖饰。
建筑特色
圣索菲亚教堂是
哈尔滨市最具有历史价值、建筑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这里具有百年欧式的建筑长廊更是哈尔滨能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主要条件。圣索菲亚教堂深受拜占庭式风格影响宏伟壮观,这里作为曾经信徒们的祈福之地,一次性最多可容纳2000人。此外教堂周围也已成为开放式的
文化广场,广场边建有欧式风格的“索菲亚塔廊”、红砖绿檐的“艺术砖廊”以及如阶梯般的音乐喷泉,与教堂交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情。
建筑风格
起初的索菲亚大教堂为全木质的结构,后来由于
俄罗斯帝国人民需要更大的教堂空间来满足他们的宗教生活,在原址进行重新修建索菲亚教堂。
教堂平面布置呈十字布局,整体为砖石结构,造型十分宏伟。其主塔高七层,塔顶呈折尖形,上方覆盖着金色的穹顶,散发出耀眼的金光,成为
哈尔滨市区的一道标志性景观。受到俄罗斯东正教教堂建筑风格的影响,教堂拥有洋葱头式的大穹顶,顶高88.1米,直径为27.8米。顶上有一个十字架,周围有八个小圆角形顶,形成了多个层次的穹顶半球。
装饰风格
圣·索菲亚教堂属于
拜占庭式建筑,充分融合了东阿拉伯和伊斯兰教的文化色彩,外墙上的石雕包括了拜占庭式的图案和装饰,其中有经典的
不死鸟图案、细致的花纹和装饰,展现了精湛的艺术工艺和拜占庭建筑的独特风格。内部的壁画和浮雕更加精美细致,描绘了圣经中的故事、基督教的历史和圣徒形象,为教堂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气氛。
教堂内的彩色玻璃窗也是其建筑特色之一。彩色玻璃窗上绘有各种宗教图案和人物形象,使用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图案,通过阳光的照射,形成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这些彩色玻璃窗展示了
拜占庭式建筑的奇特魅力,为教堂增添了一份庄严而华丽的氛围。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圣·索菲亚教堂被认为是
哈尔滨市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重要的旅游景点。通过对该教堂的开发和推广,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宗教、历史和建筑魅力。
1997年起,该教堂经历了一系列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特别是为了保护其历史和文化价值。修复和保护工作完成后,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于1997年重新开放,并被指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逐渐成为哈尔滨市的一个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欣赏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意义。
为了进一步促进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的旅游发展,相关单位采取了一系列开发措施。首先,建设和改善周边的旅游设施,例如停车场、导览中心和纪念品商店,以提供更好的游客服务。其次,不定期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庆典,如音乐会、艺术展览、传统节日庆祝等。这些活动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体验和互动机会,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吸引力。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的旅游开发经历了逐步的发展和推广过程,通过保护、修复和举办文化活动,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地标。这座教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吸引着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了解。
保护
圣·索菲亚教堂已存在上百年之久,曾因墙体陈旧出现过墙体裂缝的情况。面对这一情况,建筑科学研究院的
工程人员从2005年就已经开始对裂缝进行监控,以确保教堂的保护和保存。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作为中国的一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许多保护措施和规定的支持,为了保护教堂的建筑结构和文化价值,圣·索菲亚教堂在1997年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程。这些工程主要包括对建筑结构、墙体、屋顶、彩色玻璃窗和其他装饰元素的修复和保护,以确保其原貌和历史意义的保留,周围设立了保护区域,严格控制了周边建筑的高度和形态,以保护教堂的视觉和环境完整性。
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文物保护等级之一,这意味着教堂受到了国家级的重要保护,有专门的法规和管理机构来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
通过以上的保护措施和规定,哈尔滨圣·索菲亚教堂得到了系统和全面的保护,以确保其历史、建筑和文化价值的传承和永久保存。这些措施和规定不仅有助于教堂的保护,也为游客和文化爱好者提供了更好的参观和欣赏体验。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