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苇鳽
鹭科苇鳽属的一种鸟
小苇(黑枕黄鹂普通亚种:Ixobrychus minutus),是一种小型的鹭科苇鳽属涉禽,体长27-38厘米,体重59-150克,翼展40-58厘米。雄鸟顶冠、背部黑色并有绿色光泽,喙长而尖,喉白色;翅膀基部有一块黄色斑,飞羽为黑褐色,翼上大腹羽棕白色。两性相似,但雌鸟羽色更深,身体有更多条纹。
小苇鳽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非洲、中欧、南欧、西亚和南亚,在非洲、南亚越冬。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越冬。小苇鳽栖息地范围变化很大,最常见的栖息地是富有芦苇或其他水生植被的淡水沼泽,除此之外,它们也会栖息在水库、绿洲、潮湿的草地和稻田等。
小苇鳽于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但在中国较为罕见,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由于栖息地被破坏等原因,小苇鳽欧洲种群数量逐年下降,于2022年被列入《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
种群分类
小苇鳽,属于鹈形目鹭科苇鳽属,包含三个亚种。1766年,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描述了小苇鳽。有书籍记载,黑背苇鳽(Ixobrychus dubius)与新西兰苇鳽(Ixobrychus novaezelandiae)曾经是小苇鳽的亚种。按照国际鸟类学大会(IOC)最新的世界鸟类名录,黑背苇鳽是一个单独的物种,属于苇鳽属;新西兰苇鳽已濒临灭绝。
形态特征
小苇鳽身长27-38厘米,是欧洲最小的鹭,体重59-150克,翼展40-58厘米。
雄性成鸟顶冠黑色,虹膜淡黄色或橘黄色,眼周裸皮暗绿色,喙长而尖,喉白色,中间有棕黄色纵条斑,头部与颈部两侧淡黄色,面部和喙基部在繁殖期可能会呈橙色或红色;背部黑色,并有绿色光泽。翅膀基部有一块黄色斑,飞羽为黑褐色,翼上大腹羽棕白色;下体棕黄色,腹部有黑褐色细羽干纹;尾短,尾羽黑色,尾下覆羽白色;跗黄褐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形态相似,羽色更深,上体有褐色纵纹,下体有深黄色和棕色的条纹,翼羽呈褐色并有黄色块斑。
幼鸟上体暗褐色,颈部两侧、下体淡黄色或白色,有更多的淡黄色或栗色条纹。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小苇鳽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于非洲(马达加斯加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等)、中欧(波兰捷克瑞士等)、南欧(意大利加纳罗马尼亚等)、西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国、卡塔尔等)和南亚(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在非洲、南亚越冬。小苇鳽指名亚种分布在欧洲、亚洲北非小苇鳽非洲亚种分布在非洲;小苇鳽马达加斯加亚种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在中国,小苇鳽数量稀少,仅分布小苇鳽指名亚种,分布于新疆,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越冬。
栖息环境
小苇鳽栖息地范围变化很大,可能栖息于沙漠、茂密的森林、低地、丘陵、海拔高达1800米的克什米尔谷地等。最常见的栖息地是富有芦苇或有其它水生植被的淡水沼泽,最好有灌木丛或树木;除此之外,它们也会栖息在水库、绿洲、杂草丛生的溪流和河流、潮湿的草地和稻田等,当它们找不到最佳栖息地时,也会栖息在城市的公园、池塘等。在迁徙和越冬期间,它们可能选择种有谷物或甘蔗的旱地栖息。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小苇鳽的食物包括鱼类、甲壳亚门两栖动物(蛙、蝌蚪等)、昆虫(蟋蟀科、蚂蚱等)等动物性食物,因不同的栖息地与季节而异,跟踪猎物寻找机会捕食,一般单独进食。
防御行为
小苇鳽性隐蔽,稍有声响或遇到危险时,通常向上伸直头颈,长时间一动不动地站着,隐藏在芦苇、树枝中。它在芦苇丛中行动敏捷,能用趾迅速地抓住长芦苇秆。通常沿着水域大步前进,会飞但飞行距离不够远,下降时通常以滑翔姿势落地,也会游泳但很笨拙,危急时亦能迅速奔跑,有时受伤也会潜入水中逃避敌害。
节律行为
小苇鳽夜行性,主要在黎明、黄昏活动,白天通常隐藏在植物丛中,有时也在白天活动,但小苇鳽非洲亚种主要在中午觅食。
迁徙行为
小苇鳽会进行季节性迁徙。小苇鳽指名亚种在夜间迁徙,从欧亚大陆向南迁徙至非洲,再向南迁徙至开普敦,横跨阿拉伯帝国撒哈拉沙漠,4月至6月、8月至10月是北非迁徙高峰期;它们经常在返回原先栖息地时飞过头,远至冰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亚速尔群岛、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分布于印度种群会迁徙至中东过冬。小苇鳽非洲亚种迁徙与水位波动有关,它们会迁徙至加那利群岛。小苇鳽马达加斯加亚种偶尔会在旱季从马达加斯加迁徙至非洲。在中国,小苇鳽从新疆天山地区迁徙至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区越冬。
社群行为
小苇鳽在繁殖期间会成对活动,有时在环境良好的栖息地,会形成小而松散的群体;在迁徙时会集成鸟群,在以色列,迁徙鸟群通常由40-50只小苇鳽组成,有时多达100只。其他时间多单独活动,行动极为谨慎。
生长繁殖
小苇鳽是单配偶型,雄鸟雌鸟在繁殖季节共同参与筑巢,时间3-5天,会在产卵与孵化期间不断修补巢穴,因此在孵卵后期巢穴会更大。在欧洲、亚洲,小苇鳽主要在5月至7月筑巢;在南非,由于气候多变,筑巢通常与降雨有关,时间在6月至来年2月间。小苇鳽通常筑巢于水生植被中,也在灌木、茶树、桤木或柳树低矮的地方筑巢,在东亚,有时在树木的高处筑巢。鸟巢由芦苇和树枝构成,上面铺有叶子和细茎,底部呈圆锥形。巢的大小因放置地点而异,如果有遮蔽物,鸟巢则较小,反之则较大。
产卵期在五月,产卵2-9枚,卵为白色或淡绿色。在欧洲、亚洲,通常一年繁殖1窝,有时2窝;在南非,通常一年繁殖2窝,有时3窝。
雌鸟产出第一枚卵后,雌鸟雄鸟即开始共同孵卵,孵化期为16-21天。早成雏晚成,由雄鸟雌鸟共同养育,为了养育雏鸟,它们几乎白天或晚上四处觅食。5至6天后,雏鸟可以在巢中站立片刻;第十天,会像成鸟一样直立;三周后,会离开巢穴,躲藏在附近的芦苇丛或其它植物丛中;随着日龄增大,雏鸟离巢越来越远,但会定期回巢觅食;一个月后,它们能够独立觅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自1970年以来,小苇鳽欧洲种群数量下降。截至2018年8月9日,欧洲种群数量约6.31万-11.1万对,约占全球范围的20%,因此全球物种数量初步估计为63万-111万只。
致危因素
栖息地被破坏污染、迁徙期间与越冬期间的高死亡率是导致小苇鳽种群数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在比利时,栖息地被污染;在非洲,干旱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湿地面积减少。此外,钓鱼和游泳等休闲活动、与水域相关的商业活动(例如切割芦苇、养鱼)也威胁着小苇鳽的生存。
保护等级
2018年,小苇鳽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2020年,小苇鳽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II。
2021年,小苇鳽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小苇鳽被列入《非洲-欧亚迁徙水鸟保护协定》(AEWA)。
相关研究
种间巢寄生
2018年,有研究团队在总结黑水鸡种间巢寄生现象时,汇总并报道了黑水鸡(Gallinula chloropus)会定期在小苇鳽的巢穴中产下鸡蛋的案例。
内脏痛风
2015年,伊朗的研究团队首次报道了小苇鳽内脏痛风的情况,内脏痛风在野生鸟类中较为罕见,具体原因尚且不明。
蠕虫寄生
2015年,研究团队分析了包括小苇鳽在内五种常见的捷克鹭科鸟类体内蠕虫的普遍性、多样性,该研究为鹭科鸟类蠕虫的年内变化提供了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数据支持。
参考资料
..2023-01-12
..2024-10-22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2023-01-12
..2023-01-12
小苇鳽 Ixobrychus minutus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12
小苇鳽 Ixobrychus minutus Linnaeus.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12
..2023-01-12
..2023-01-12
..2023-01-12
..2023-01-12
目录
概述
种群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防御行为
节律行为
迁徙行为
社群行为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等级
相关研究
种间巢寄生
内脏痛风
蠕虫寄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