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喉蜂虎
色彩鲜艳的蜂虎属鸟类
栗喉蜂虎科(Merops philippinus),原名黑胸蜂虎,色彩鲜艳的佛法僧目蜂虎科蜂虎属鸟类。雄性体重28-42g,雌性35-44g,体长25-31cm。中等体型,上体绿色,腰和尾羽蓝色,具有较宽的黑色过眼纹,通常过眼纹下和上均有一道窄的蓝色细纹,颈黄色,喉部和脸颊红褐色,下体绿色,尾下覆羽蓝色。
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区域性夏候鸟,在云南省西南部和海南岛留鸟。栗喉蜂虎喜近水的各种乡村生境,也会出现在红树林潮汐河口、林缘、密林开阔地等地区。以蜜蜂属、黄蜂、仙客来菌蝇蝶蛾等昆虫为食。
在中国2021年2月5日更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栗喉蜂虎被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2016年发布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栗喉蜂虎被列为无危(LC)。
形态特征
栗喉蜂虎体重雄性28-42g,雌性35-44g;体长250-310mm;嘴峰雄性37-42mm,雌性36-43mm;翅雄性130-135mm,雌性114-134mm;尾雄性129-148mm,雌性110-151mm;跗蹠雄性含10-13mm,雌性11-13mm。体态优雅,中央尾羽延长,尖端突出38~45mm左右,过眼纹黑色,由额经眼先和眼到耳覆羽,过眼纹上下均缀有蓝色细纹,头及上背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鲜蓝色,尾蓝绿色。翅上覆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铜绿色。内侧飞羽蓝色,尖端黑色,外侧飞羽也具黑端。颈黄色,腹部浅绿色,有时染黄色,飞行时可见飞羽下为橙黄色。虹膜红色,喙黑色,细长而向下弯曲,爪黑褐色。颊及上喉黄色,下喉及上胸栗色,其余下体蓝绿色。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栗喉蜂虎繁殖于南亚和东南亚,冬季迁移至大巽他群岛。分布于印度、缅甸、中南半岛、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中国分布于四川省西南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及东南部、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海南岛
栖息环境
栗喉蜂虎常见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开阔生境,聚于开阔地上空捕食。主要栖息于突出的枯枝或电线上,林缘疏林、田野、河岸等开阔地区。常停息在电话线上和树木枯枝上。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栗喉蜂虎每年从泰国南部到苏门答腊岛和爪哇越冬。从9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在马来西亚半岛的海岸平原上可观察到栗喉蜂虎大规模的日间向南移动。在早晨08:00-10:00和晚上16:30-18:30时达到高峰。栗喉蜂虎每年4-5月迁来中国南部,9-10月离开。在云南省西南部和海南岛留鸟,其余地区为夏候鸟,在马来西亚和印度半岛部分地区为冬候鸟。
觅食行为
栗喉蜂虎主要捕食膜翅目蜻蛉目鳞翅目双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目的昆虫,其中以前3目的昆虫为主,尤喜欢蜂类。成鸟和亚成鸟在不同的季节取食的昆虫种类和比例不同。这与栖息地经济作物花期变化有关,特别受到取食该经济作物花蜜的昆虫如鳞翅目昆虫数量上变化的影响。
栗喉蜂虎在飞行中捕食,白天从早到晚多在农田等开阔地上空飞翔捕食。捕食时从固定栖枝起飞追逐昆虫,捕食后返回栖枝,用喙对捕获食物进行击打后吞食,对不同大小的昆虫击打次数和时间存在差异。
帮助行为
蜂虎科鸟类社会行为复杂,多数种类有合作繁殖行为。大多数栗喉蜂虎的繁殖过程中都有种群中的帮助鸟帮忙喂食,帮助鸟会在巢洞口喂食幼雏,且在幼雏离巢时也随之离开营巢地。帮助鸟对于提高繁殖成功率或具有重要的作用,且在栗喉蜂虎巢洞挖掘过程中,也存在帮助鸟的参与。
生长繁殖
求偶喂食
栗喉蜂虎的求偶喂食行为表现为雄鸟对雌鸟的喂食以及雌鸟向雄鸟乞食的行为,雌鸟接受食物后可能会发生交配行为。发生交配行为的概率可能受到环境影响,若栖息地气候条件优良,食物充足,则雌性或不选择以交配为条件换取雄鸟的喂食。
营巢育雏
栗喉蜂虎繁殖期为4-6月。具单独营巢与集群营巢两种策略,且更偏好集群营巢,大面积营巢有利于集群防御天敌。先进入营巢地的个体会占据营巢地的中央巢位,这种选择反映了对巢位安全性的权衡。中间巢位相对于边缘巢位降低了接触天敌的几率,提高了巢洞的安全性。且优先占据中间巢位的栗喉蜂虎之间会协助对方挖掘巢洞,从而加快了营巢的进度。而后进入营巢地的栗喉蜂虎不能占据中央巢位,且无帮助鸟的协助,为了与其他种群个体同步产卵育雏,多数会利用半旧巢和旧巢。
栗喉蜂虎主要营巢于河流、溪边较陡峭的土质岩壁上。巢洞为星隧道形,直径6-7cm,洞深多在1-2m,洞末端扩大为巢,直径为15-20cm,高约8-10cm。栗喉蜂虎每次产卵4-7枚,卵白色,椭圆形或圆形,大小为23-27mm×18-23mm。雌雄亲鸟轮流坐巢。
栗喉蜂虎每窝幼雏数为2-6只,以4只幼雏居多。在繁殖期间对幼雏的喂食次数随幼鸟的长大而逐渐减少。当幼雏快离巢时,亲鸟有呼叫幼雏离巢的行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栗喉蜂虎的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在中国迁徙时,全国种群规模估计为约100-10000个繁殖对和约50-1000个个体,在中国台湾迁徙时为约100-10000对繁殖对,约50-1000个个体(2009年)。
致危因素
由于栗喉蜂虎偏好在土质岩壁营巢,营巢区可能会经过两三年即老化,会存在植被大面积覆盖,导致栗喉蜂虎筑巢难度和被蛇、鼠等天敌捕食的几率增加。且营巢区附近可能人类生产活动频繁,易受到人为干扰影响。由于道路施工对绿化要求严格,公路两边挖开的岩壁通常会被作加固处理,使得土质更坚硬,这样不仅致使营巢地数量大幅减少,质量也急剧下降,栗喉蜂虎可能因营巢地不足导致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
..2023-01-15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2023-01-15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2023-03-16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觅食行为
帮助行为
生长繁殖
求偶喂食
营巢育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