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儿
老舍所著中篇小说
《月牙儿》(Crescent Moon)是老舍(原名舒庆春)于1935年4月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它脱胎于老舍创作后发表在即却不幸毁于战火的长篇小说《大明湖》,由《大明湖》的精华部分创作而成。1935年4月,《月牙儿》初刊于《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14期;5月,《月牙儿》被收入结集的《樱海集》。
《月牙儿》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口吻,叙述了一个纯真、善良、美丽的少女为生活所迫,不得不步母亲后尘沦落为暗娼的悲惨故事。主人公"我"出生于城市贫民之家,自从生父死后,就和妈妈挣扎求生,妈妈迫于母女二人的生计成了暗娼,“我”努力反抗、挣扎,不想走妈妈的路,但残酷的现实将她逼入绝境,一步步走向堕落,沦为暗娼。
《月牙儿》是老舍艺术创作中具有转折性意义的一部作品。在这部作品中,老舍将目光落在了城市底层市民身上,描述了母女二人悲惨的处境,指出了城市贫民悲剧命运的不可避免性,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了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制度。从《月牙儿》起,老舍的作品中很少出现笑料,也没有了含泪微笑的幽默,突出的是对社会的严峻态度。20世纪50年代后,《月牙儿》逐渐引起文学界的重视,成为老舍的代表作和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并被译成俄、泰等文字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说《月牙儿》衍生出电影、连环画、电视剧、话剧等作品。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月牙儿》创作于20世纪三十年代初,当时的中原地区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姓们深受“帝官封”三座大山的压迫,城市上层人士的生活一派歌舞升平,贫民百姓却生活在康濯火热之中,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属品,离了男性连谋生都是大难题。为了谋生,一些女性迫于无奈选择出卖自己成为妓女。那些纳了税的妓女可以光明正大地“工作”,而不纳税的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暗门子”,她们会被送往感化院用所谓的道德去感化,再以嫁人的名义被卖出。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和女性悲苦的命运,加上自己的初恋也沦为暗娼,出身于贫苦市民阶层的老舍决定抛开早期作品的幽默,正正经经地去书写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写出下层劳动者的血与泪,代他们伸冤诉苦,特别是那些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迫,被迫沦为暗娼的女性。《月牙儿》正是老舍在创作倾向发生这种显著变化时创作出来的。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呈现在了小说中,比如底层女性悲惨的生活处境,妓女们特别是“暗门子”的凄惨遭遇,还深刻地揭示了她们沦为“暗门子”的社会根源。
个人背景
老舍出身城市贫民家庭,三岁丧父,家中生活十分拮据,只能靠母亲给人家缝洗衣服或当佣工勉强维持基本生活。这使他从小就明白城市贫民生活的不易。他的初恋刘小姐是他师范学校的同学,温柔、恬静、端庄,然而由于当时社会地位的原因,两人终究没能走到一起。等到老舍出国多年归来时,初恋已经沦为暗娼。但那段初恋的感情,是老舍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因此,在他作品中的年轻妓女,一般都读过书,从妓也被迫,这些都是以初恋为蓝本。《月牙儿》就是其中一部作品。在《月牙儿》中,老舍借社会的黑暗极力诉说暗含刘小姐影子的“我”的被逼无奈,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他苦心为初恋走暗娼路辩护的痕迹。
出版历史
《月牙儿》始于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明湖》。书稿写成后,老舍交给了上海商务印书馆,然而遗憾的是就在小说即将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时,不幸毁于“一·二八”战火中。但老舍一直对《大明湖》中的某些片段念念不忘。数年后,他将其中的精华部分写成了短篇小说——《月牙儿》。老舍在自传《我这一辈子:老舍小说经典》中曾提到:“拿《月牙儿》说吧,它本是《大明湖》中的一片段。《大明湖》被焚之后,我把其他的情节都毫不可惜的忘弃,可是忘不了这一段。这一段是,不用说,《大明湖》中最有意思的一段。……由现在看来,我楞愿要《月牙儿》而不要《大明湖》了。”
1935年4月,《月牙儿》初刊于《国闻周报》第12卷第12—14期(1935年4月1、8、15号),随即被收入同年5月结集的《樱海集》。1935年人间书屋版、1947年晨光书店版、1948年春明书店版,都是根据初刊本《月牙儿》再版。195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老舍短篇小说选》中收录了《月牙儿》,但该版本删除了性爱、性心理描写,还将方言词语改成了普通话。此后,1959年的短篇小说集《月牙儿》、1985年的《老舍文集》和1999年的《老舍全集》中所收的《月牙儿》都是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本再版。
内容情节
在《月牙儿》这部小说中,老舍将故事聚焦于一对儿底层母女的身上,讲述了母亲和“我”迫于生计相继沦为暗娼的悲惨遭遇:
“我”在监狱里的时候,看到了月牙儿。它唤醒了“我”对妈妈等人的记忆。
“我”七岁丧父后,跟着母亲过着艰苦的生活。八岁时,“我”学会了去当铺当东西谋生。为了过活,妈妈开始整天做浆洗衣物的活儿,但我们的生活还是没有保障。于是,母亲改嫁了。“我”也随妈妈到了继父的家里。在继父的爱护下,我们的生活有了改善。在小学毕业即将那年,继父突然不见了。为了养活我俩,妈妈做了“那个事儿”。但妈妈仍坚持让“我”上学,想让“我”和她不一样,改变“我”的命运,让“我”正正派派地生活。随着年纪渐长,为了生存,母亲再次改嫁馒头铺掌柜。“我”在校长的帮助下,在学校做书记员,同时帮学生做织活赚点儿零花钱。校长易人之后,“我”担心不能再在学校做事和住了,决定出去找事儿做,自己挣饭钱。可是,“我”连妈妈都能做的洗臭袜子的活儿都找不到,谋生的艰难让“我”懂了妈妈的苦,明白了妈妈所走的路是唯一的路。
有一次去找校长的时候,“我”遇见了初恋。在这段感情中,“我”忘了自己,没了自己,经历了矛盾、沉沦、空虚和不屑。没多久,他的妻子找到了“我”,向“我”哭诉,让我把她的丈夫还给她。“我”答应了,偷偷地搬了东西走了。为了生存,“我”成了小饭馆的第二号女招待,但因为“我”不肯出卖色相,没过几天“我”就被警告了。“第一号”女招待也提点过我,但“我”不想没有尊严地活着。“我”辞了女招待的工作。
与小磁人的再次相遇,让“我”知道了“他”又去找别人了。“我”也想明白了,也不再想着把自己专卖给一个男人了,“我”要“浪漫”地挣饭钱。“我”走上了母亲的路。“我”有了买卖之后,搬回了继父和妈妈曾经住过的那两间房。长期的接客,使“我”染病,痛不欲生,此时已被馒头铺掌柜抛弃了的妈妈找到了“我”。于是,“我”和妈妈一起生活了。“我”听从妈妈传授的经验,拼命地挣钱,她变得更疯狂了。但我们的生活依旧很不如意。“我”也从妈妈的身上,看到了我的将来。
城里来了位新官,他要扫清不交税的暗门,“我”被抓到了感化院。“我”对此很不屑,藐视感化院,甚至唾了大官一脸唾沫。为此,我被抓到了监狱中。进来之后,我觉得世界并不比监狱强多少,我决定不出去了。
角色介绍
“我”
出生于一个普通底层城市贫民家庭,是一个有文化、有个性、有追求、纯真、善良正直、聪敏倔强且自尊自爱的姑娘。“我”有着强烈的独立愿望和抗争意识,虽然爱着妈妈,但仍觉得妈妈当暗门子是可耻的,坚决不肯重蹈妈妈的覆辙,不遗余力地执着追求着缥缈的希望。“我”不爱慕虚荣,也想自尊自爱,但谋生的艰难让“我”留下了校长侄子给的财物。在一切生路都被阻塞,明白了“钱”比“人”更厉害一些后,“我”成了一个视自己的身体为工具,以榨干自己为代价来谋生的人。“我”看透了社会秩序的虚伪,从心底鄙视社会统治者,拒绝改造,并挑衅官员入狱,在监狱里获得了精神的独立和自尊。
妈妈
地位低下的城市底层妇女,没有文化,没有钱,但有善良、温厚、勤劳、坚韧的美德,曾经也像所有慈爱的母亲一样,疼爱女儿。在丈夫死后,原本是想靠自己的双手养活母女两人,想自尊体面地活着,但始终不能获得经济独立,无法抵御生活的重压和命运的摆布。贫穷的生存困境摧残了她的肉体和心灵,剥夺了她爱的权利,她变成了精神麻木的行尸走肉,性格变得扭曲,变得麻木、冷漠,心和钱一样硬。虽然活着,却只是“一些白头发和抽皱的黑皮”。
校长的侄子
“我”的人生中的第一个男人,一个体面、和气的青年,拥有温和可爱的笑脸,也有妻子。他以温和、俊美的外表和贴心的举动骗取了“我”的信任,让“我”的生活有了一丝转机,解冻了“我”长期处于生活贫寒压迫下而冰冻已久的心。他对“我”来说像是一种人生救赎,将“我”从迷惘黑暗的生活中拉出来。“我”离开之后,他又再次背叛了妻子,离家出走寻欢作乐。
小磁人
校长侄子的妻子,很美,美得不玲珑的人儿,与她丈夫也是由恋爱而结的婚。小磁人代表了善良而又愚昧、老实只知苟且的旧时代女性,在知道丈夫出轨后,只知道找到“我”哭,只知道要他的丈夫。她的哭诉使“我”离开了她的丈夫,但她最终仍旧没能留住他。小磁人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女人共同的无可避免摆脱的悲剧命运,加速了“我”走向堕落的脚步。。
“第一号”女招待
“我”在的小饭馆的同事,曾在“我”刚成为小饭馆第二号女招待时帮助“我”适应新工作。她每天涂脂抹粉,热情奉迎一些顾客,为他们点烟、斟酒,也会假装看不见、故意冷落一些顾客。她见“我”每天比她早到两个多钟头时,会用带着善意的恶语教训我,让我当一个面带笑容、抬头、迎合客人喜好的女招待。她很清楚自己来小饭馆的目的就是赚钱。她也曾嘲弄、劝告“我”,让“我”在有人打听的时候就“闯开脸儿干”,但被“我”拒绝了。(《月牙儿》第二十六、二十七小节)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老舍在《月牙儿》中用母女两代人挣扎求生却最终堕落为“暗娼”的人生悲剧和社会现实,表达了对旧中国社会底层的人民,特别是孤苦无依的妇女的深切同情,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制度的批判。母女二人的悲惨经历也反映出在旧社会,妇女离开男性后,想要独自谋生是何等的艰难,她们被一步步断送了一切生路,揭穿了旧社会下所倡导的“婚姻自由”“男女平等”“恋爱神圣”等都是空话。
《月牙儿》思想最深刻之处,还在于从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真实地表现了城市底层妇女沉沦的过程。一个天真纯洁的穷姑娘,不甘堕落努力寻找活路,但摆在她面前的道路实际上只有一条,那就是像母亲一样出卖肉体,挣扎着活下去。女主人公内在的精神美,在抗争中闪现出异彩。通过女主人公的命运,作者沉痛地揭示了令人惊心动魄的美在毁灭的悲剧,同时又怀着希望表达了美不会被毁灭的真诚愿望。
艺术特色
散文诗式的叙述方式
《月牙儿》共43个小节,文字凝炼简洁、意境隽永、寓意深刻,格调深沉凄婉,抒情色彩十分浓郁,是以散文诗的形式结构、创作小说的成功范例。这种散文诗式的叙述方式,强化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效果。小说语言口语化,采用的是经过粹化的北京方言,韵味十足,具有简短明快、干脆利落的特点,与人物的身份和性格十分贴切,体现出了语言大师老舍锤炼和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月牙儿》的许多小节内容凝炼集中,或讲述一个生活事件,或抒发一种感受,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这些小节一经抽出即可成为一首首凄美的散文诗。
《月牙儿》的情感基调悲凉、沉郁,语言节奏低回、哀婉。在《月牙儿》再版的多处修改中,老舍更是突出和强化了这种节奏基调。例如原版中“这次的月牙比哪一回都清楚,都可怕;我是要离开这住惯的小屋了。”再版中老舍在“住惯”后加上“了”,使句子节奏更显低沉,衬托了“我”要离开这里,未来如何未卜时的无奈、无助。
细腻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月牙儿》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展开,尤其侧重描写“我”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这篇小说虽然选取了比较特殊的妓女题材,但老舍在细节描写上避免了妓女题材常见的直白、露骨、粗俗的行为描写,细腻入微地去描述女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而使小说人物更加富有立体感,也使读者更能关注女主人公原本美好、纯洁的心灵被毁灭的过程,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更能对主人公“我”的遭遇感同身受。
以“月牙儿”为文眼贯穿全文
“月牙儿”是这篇小说的文眼,共出现了八次。老舍让月牙儿总是在主人公的处境和心态发生变化之时适时出现,这既营造出了一中凄苦惨淡、孤寂冷漠的氛围,也反映了主人公的品格,暗示了其命运。例如,前五次出现的孤寂凄清、残缺阴冷的月牙儿,暗示了主人公永远存在缺憾、无法获得圆满的悲惨命运;孤傲、高洁的月牙儿,既表明主人公原本洁身自好、自尊自爱,也象征她不甘堕落,曾进行微弱反抗的品格。此外,月牙儿还是主人公心灵的一面镜子,映照出了主人公在家庭遭遇变故、生活环境改变、经历初恋等的不同感情和心态,反映出主人公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以“妈妈”的悲剧反衬“我”的悲剧
《月牙儿》在创作中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用“妈妈”的悲剧来反衬“我”的命运悲剧。小说中,母女两代人被生活压迫先后沦为暗娼,但在反抗的道路上,她们却出现了分离,母亲最终彻底走向堕落,而“我”身上的美在毁灭的同时,又在挣扎和抗争中得到升华,使得小说的悲剧效果更加突出。
作品评价
巴金在《我敬爱的老舍同志》中写道:“我读过井上靖先生的散文《壶》以后曾对作者说:'老舍离开了我们,可是人之壶不碎,他已经把美好的珍品留在人间。’我指的是像《骆驼祥子》《月牙儿》《龙须沟》《茶馆》那样的艺术杰作,它们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
文学史研究者高旭东评论说:“在《月牙儿》中,老舍首次将艺术描写的触角伸向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下层市民社会的小人物,也是首次不用幽默的表现技巧而代之以浓重抒情的写实。”
作家李旦初称赞道:“《月牙儿》既具有一般小说的特点,如人物形象鲜明,情节动人;又采用散文诗的表现手法,如诗的意境,形象的象征意义等。因此,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的艺术魅力。”
评论家张同吾及其夫人孟繁琛认为:“《月牙儿》是老舍所珍爱的作品之一,它以第一人称如泣如诉的自叙方式,描述了母女两代人被生活所迫先后沦为暗娼的悲惨命运;对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寄予深切的同情,对黑暗的社会制度及社会罪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血泪的控诉。”“《月牙儿》的语言是尖锐而又富有哲理的,余韵深长耐人深思发人深省。”
作品影响
中国文学影响
《月牙儿》是老舍创作前期小说创作和后期创作的转折点,既是前后期的分界点,也是前后期的连接点。在《月牙儿》之前,老舍创作的作品多为喜剧,结尾一般多带一丝亮色,呈现出以幽默为主的基调,侧重于表现旧势力的破坏性和市民哲学,再现民族劣根性;而在《月牙儿》之后,老舍创作的小说多为悲剧,结尾总是美的毁灭,呈现出以控诉为主的基调,侧重于反映被压迫、被扭曲的社会底层小人物的人生。
《月牙儿》在发表之初并未引起文学批评界过多的关注,20世纪50年代起,文学界逐渐发现了《月牙儿》的价值。1954年,王瑶肯定《月牙儿》技巧很熟练。1969年,汉学家B.谢曼诺夫提到《月牙儿》是苏联屡次再版的小说。1979年,巴金称《月牙儿》是老舍不朽的作品之一。1983年,范亦豪指出《月牙儿》在老舍创作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后,凭借着城市贫民、女性命运、抒情典范这三个维度,《月牙儿》逐渐被视为老舍的代表作和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
国际影响
1954年,苏联出版《老舍短篇小说集》,收录《月牙儿》等7篇小说。1978年,泰国作家吉迪玛·阿默勒塔翻译的《月牙儿》被收录在由曼谷佳乐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小说集》中。1985年,该泰译版本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曼谷书界出版社两次出版了阿尼瓦翻译的《月牙儿》等作品。1985年,《中国文学》(海外版)杂志社编辑英译本小说集《月牙儿》(Crescent Moon and other stories)。该小说集中收录了西德尼·夏皮罗的译本《月牙儿》(Crescent Moon) 。
衍生作品
老舍作为现代文学大家,是作品影视改编数量最多的一位作家,其小说《月牙儿》走过了一条由文字而银幕再到屏幕的较为完整的影视改编之路。除了被改编成为电影、电视剧,小说《月牙儿》还衍生出了连环画和话剧。
电影
1980年9月,北京电影制片厂印制《月牙儿》电影文学剧本,编剧为张帆王志安霍庄。1986年,电影《月牙儿》完成,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和辽宁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霍庄、徐晓星、邢丹等担任导演,凌子风担任艺术顾问,斯琴高娃宋丹丹分别担任母女角色。片头字幕显示,影片是为纪念老舍逝世20周年而拍摄的,老舍夫人胡絮青为影片题写了片名。片名《月牙儿》之下标注“根据老舍先生同名小说改编”字样。电影《月牙儿》在1988年荣获第41届意大利沙菜诺国际电影节银奖。
连环画
1983年,毕业于武汉音乐学院李全武徐勇民共同创作了连环画《月牙儿》,刊登在《连环画报》上。他们采用工笔国画的表现手法,用21幅淡雅简洁的图画再现了原著小说的故事情节,描绘了生活在底层社会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母女两代人的悲惨命运。连环画《月牙儿》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绘画一等荣誉奖等。
电视剧
2004年3月18日,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05周年,由老舍先生的三篇小说《月牙儿》、《阳光》与《微神》改编而成的30集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开机拍摄。2006年5月20日,电视剧《月牙儿与阳光》在央视八套黄金强档播出。该剧由黄磊江珊、马伊利、寇振海等联手主演,编剧、导演霍庄、徐晓星夫妇1986年曾执导电影《月牙儿》。
话剧
2006年3月22日,斯琴高娃自己导演并担任主演,推出的舞台处女作《月牙儿》在上海首演。这是她继1986年主演电影《月牙儿》后再次与老舍的作品结缘。4月13日、14日,话剧《月牙儿》登上北京舞台,在北展剧场演出。2022年7月8—10日,由青年演员杜少杰主演的话剧《月牙儿太阳》在北京红剧场公演。该话剧由方子哥方晓鸽联袂执导,程青松监制,管乐饰演月牙儿。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情节
角色介绍
“我”
妈妈
校长的侄子
小磁人
“第一号”女招待
作品赏析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散文诗式的叙述方式
细腻刻画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以“月牙儿”为文眼贯穿全文
以“妈妈”的悲剧反衬“我”的悲剧
作品评价
作品影响
中国文学影响
国际影响
衍生作品
电影
连环画
电视剧
话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