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旭东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高旭东,男,1960年生于山东省青岛胶州市,毕业于山东大学,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现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中国现当代文学。1988年12月被破格评为副教授,1993年2月被破格评为教授,1998年12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1月被评为校聘关键岗位教授,2001年9月调入北京语言大学。高旭东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比较文学概论首席专家。2002年曾被评为教育部高校教师奖获得者,2004年公布时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纪优秀人才。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1985年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并留校任教。
1987年被破格评为讲师,1988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1992年被破格评为教授。
1998年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2001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一次岗位评聘中被评为校聘关键岗位一级教授。
2001年9月作为人才引进调入北京语言大学,将比较文学研究所重建为院处级的实体研究所.。
2003年2月正式调入,担任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点带头人,北京市重点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被评为一级教授,后来教育部统一教授级别被评为二级教授。
2004年公布时成为教育部第一批新世纪优秀人才。
2010年2月2日被教育部公示批准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并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马工程”比较文学概论首席专家。
2011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2013年被聘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组评审专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研究方向
(一)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
1、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与中西文化比较
2、从跨文化视野研究现代中国文学
3、文学与哲学
4、文学与环境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
1、五四文学研究
2、现代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研究
3、鲁迅研究
4、梁实秋研究
科研成果
在发表的218篇论文与出版的13部专著中,1种获全国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著作二等奖,1种获山东省刘勰文艺评论奖,5种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先后是合著《中国现代文学散论》、论文《论中西比较文学》、论文《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专著《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论文《鲁迅与雪莱》)。
项目
完成国家、教育部、北京市项目共6项,其中国家1项,教育部1项,北京市4项。现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
主编丛书
编选与选注《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东方出版社,2001)、《梁实秋与中西文化》(中华书局,2007)、《梁实秋集》(花城出版社,2008)等文集多部,为中华书局主编“比较文学与文化新视野丛书”9种(2006—2010),为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主编《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上下册,2010)。
主要专著
1、《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中西文化专题比较》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2、《孔子精神与基督精神》(排名第一的合著)河北人民出版社 1989。
3、《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4。
4、《鲁迅与英国文学》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6。
5、《审美教育新论》(与曾繁仁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6、《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 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0。
8、《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9、《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10、《梁实秋:在古典与浪漫之间》 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5。
11、《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 中华书局 2006。
12、《高旭东讲鲁迅》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3、《图本鲁迅传》(与葛涛合著)长春出版社 2010。
14、《中西比较文化讲稿》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2。
15、《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 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3。
发表论文
1.应当吸取文明戏堕落的教训 文艺评论通讯 1984年第1期。
2.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 东岳论丛 1984年第3期。
3.乔治·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苏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
4.拜伦的《海盗》与鲁迅的《孤独者》《铸剑》 湖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6期。
5.论《该隐》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
6.鲁迅对中西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
7.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次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6期。
8.论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家 1986年第5期。
9.略论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
10.严复的哲学认识论对鲁迅的影响 聊城大学学报 1986年第1期。
11.古老中国的心声 山东文学 1986年第7期。
12.个人与类略说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
13.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化 文学评论家 1987年第2期。
14.再谈文学与文化 批评家 1987年第5期。
15.寻根文学的寻根 文学研究参考 1987年第11期。
16.孔子、基督与中西文化 山东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
17.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对话 文学评论家 1988年第2期。
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危机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
19.论鲁迅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鲁迅研究 1989年第14辑。
20.关于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设想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1.从中西文化比较看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2.从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看太阳文学与月亮文学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以上三篇为“青年评论家”小辑
23.试论乔治·拜伦对鲁迅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 1989年第2期。
24.失范后的现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 1989年第2期。
25.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1990年第4期。
26.论文学的使命感 文学评论家 1990年第4期。
27.略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超越 东岳论丛 1991年第2期。
28.艺术的悲剧精神与作家的逆境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1年第1期。
29.鲁迅弗里德里希·尼采孔子耶稣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
30.论孔子对鲁迅的影响 齐鲁学刊 1991年第4期。
31.胡适与中国的比较文学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
32.生存的困境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4期。
33.五四与文革: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运动 法言(香港)第二卷第五期。
34.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
35.面对现代化:当代中国作家的双重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6期。
36.关于戏曲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戏剧丛刊 1992年第5期。
37.审美:中国文人的至境 文艺百家 1992年第3期。
38.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第1期。
39.不得已: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世界 1993年第1期。
40.荒原上的野草:门外谈诗 黄河诗报 1993年第5期。
41.鲁迅的艺术选择与文化选择 山东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
42.鲁迅与珀西·雪莱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3期。
43.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 齐鲁学刊 1993年第4期。
44.鲁迅与萧伯纳 东岳论丛 1993年第2期。
45.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百科知识 1993年第12期。
46.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2期。
47.摄取外来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
48.不知死焉知生与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识 1994年第7期。
49.鲁迅与辛亥革命 山东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50.乔治·拜伦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
51.世纪末话“主义”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52.鲁迅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53.经典之我见 文学世界 1995年第1期。
54.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
55.鲁迅与墨子 理论学刊 1995年第5期。
56.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东方丛刊 1995年第3辑。
57.文学的五四精神及其沦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
58.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辑。
59.五四文学的西化方向及语法规则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
60.对鲁迅文化的多维透视 当代学术信息 1997年第5期。
61.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
62.文学与癌症 百科知识 1998年第4期。
63.谈“消解”文学世界 1998年第4期。
64.“吃”与中国文化 百科知识 1998年第11期。
65.秋风秋雨悼吾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1期。
66.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67.继往开来泣吾师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
68.五四:为民主政治扫清道路的伦理革命 东方文化 1999年第3期。
69.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 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
70.新世纪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景与方法 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
71.参与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2期。
72.论鲁迅不用之用的文学观及其矛盾展开 东岳论丛 2000年第2期。
73.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74.走向21世纪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
75.巴金与基督教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3期。
76.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77.一个温情的反异化神话 外国文学 2000年第5期。
78.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东方文化 2000年第5期。
79.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鲁学刊 2000年第6期。
80.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
81.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
82.价值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文学课题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
83.世风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国图书评论 2001年第5期。
84.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85.是祸是福?东方文化 2001年第5期。
86.走向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 山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
87. 胡风路翎鲁迅传统的正脉 鲁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
88. 中原地区传统诗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
89.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长江学术 2002年第1辑。
90.论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
91.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的出路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
92.意象与Image的维度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
93.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
94.对20世纪文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现象的反思 文学评论 2002年第4期。
95.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 2002年第4期。
96.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吗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
97.现代中国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语法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第23号2002年12月。
98.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
99.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100.论梁实秋批判五四文学之得失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101.论梁实秋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
102.面对左派: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齐鲁学刊 2004年第5期。
103.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
104.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理论学刊 2004年第12期。
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 2004年第6期。
106.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是非功过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
107.论《雅舍小品》的审美风格及其在中国大陆的接受 江汉论坛 2005年第1期。
108.论梁实秋的文体批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109.梁实秋: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东岳论坛 2005年第1期。
110.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11.论梁实秋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2期。
112.学科的由来、困惑与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
113.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
11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115.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
116.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
117.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的吗?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
118.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当代命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4期。
119.鲁迅是革命家吗?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120.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湘潭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121.新世纪的思想学术建构与生态批评 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
122.季羡林: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4期。
123.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10期,新华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124.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大学传统 文艺研究 2011年第1期。
125.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126.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经验教训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1期。
127.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128.论钱钟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复旦学报 2011年第4期。
129.儒家伦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论学刊 2012年第3期。
130.文学与戏剧及影视关系新论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
131.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北京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132.论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133.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文艺研究 2012年第8期。
134.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外国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135.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4期。
136.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扬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
137.莫言诺贝尔奖的现代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138.鲁迅:颠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体家 理论学刊 2013年第7期。
139.鲁迅是谁?——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140.鲁迅价值再议 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
教学成就
主讲课程
1、中国现代文学史(本科生)。
2、比较文学概论(本科生)。
3、外国文学史(本科生)。
4、比较文学与文学研究的方法论。
5、中西文化与文学专题比较。
6、比较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
7、文学的跨学科研究。
8、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经典导读。
9、跨文化视野中的五四文学。
10、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演变。
11、鲁迅与中西文化。
12、梁实秋与现代非主流作家研究。
培养的博士生已获博士学位者28人,其中多数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以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埃及)等中外名校任教,并且多数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
社会活动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曾任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高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2022-01-1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教学成就
社会活动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