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山鸪(学名:Arborophila ardens),
雉科山鹧鸪属动物,又称山赤姑。体重200~220克,身长约240毫米,尾长50毫米左右;它的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呈淡橙红色且具黑斑;上体呈
橄榄褐色有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色,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呈棕白色;嘴黑;脚色。
海南山鹧鸪是中国特有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国
海南省坝王岭、
屯昌县、仁兴、
白水岭以及
儋州市附近和五指山等山地林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湖润也有发现。主要生活于海拔600~1600米的原生性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区。
海南山鹧鸪数量非常稀少,至2022年,成熟个体数量约2600~3500只,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2016年,海南山鹧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2021年,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海南山鹧鸪体重200~220克,身长约240毫米,尾长50毫米左右;它的眼先、额、眉纹、颊、头侧以及颏、喉均为黑色且连成一片;黑色眉纹上方散着白点,形成一条白纹向后延伸至后颈;耳羽白色,前颈及颈侧基部呈淡橙红色且具黑斑;上体呈
橄榄褐色有黑色横斑,双翅沾栗棕色;上胸具橙红色丝状羽毛,下胸灰色,微沾棕白色,两胁灰色,具白色羽干纹;腹羽呈棕白色;嘴黑;脚赭色。
雌鸟与雄鸟极相似,只是雌鸟的上胸丝状羽橙红色稍淡,腹羽微染淡红色,个体稍小一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海南山鹧鸪是中国特有的种类,主要分布在中国
海南省坝王岭、
屯昌县、仁兴、
白水岭以及
儋州市附近和五指山等山地林区,广西靖西湖润也有发现。
栖息环境
海南山鹧鸪主要生活于海拔600~1600米的原生性的山地雨林、沟谷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地区,这些地方气候温暖湿润,森林终年常绿,郁闭度大,地面草本植物较少,有利于海南山鹧鸪的活动。
海南山鹧鸪一般栖息于坡的中上位置,植被高度多在12~14米之间;夜栖处地势虽然较缓,栖息处下方很空旷,但其选择的树种多为阔叶树种,能为其提供很高的郁闭度,选择这样的地形可能有利于海南山鹧鸪的安全,也有利于其观察周围的环境;虽然海南山鹧鸪每晚都不会夜栖息在同一棵树上,但其有固定的夜栖范围,因此其夜栖地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海南山鹧鸪主要以灌木、树木和
禾本科杂草的种子与果实为食,也吃
蜗牛、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也常啄食砂粒。常在沟底、坡脚、小径旁,有时也在半山坡落叶堆积的地方觅食;小群觅食时比较喧闹;可长时间不断地交替用双脚扒开树叶寻找食物,同时发出响声,扒动的幅度很大,有时可达整个身体的长度;觅食时常发出低小的“ji-ji”叫声。
海南山鹧鸪贪食,有时进食极多,以至须要扭动颈部,才把食物自食道推向胃部。
警觉行为
海南山鹧鸪行走时常发出类似“jū-jū”的召唤叫声,当遇到惊吓失群后,则召唤声相当响亮,若暂时聚不到一起时,则不停地长时间发出召唤叫声,同时注视着可能的危险对象;成对活动时,则非常安静,也很警觉;感到不安时,在觅食地常来回走动,去附近浓密树荫处躲藏;突遇危险时会惊叫着立即起飞至几十米远处,复又落于地下,遇到一般危险情况,则迅速走离而不起飞。海南山鹧鸪在某觅食地受过惊吓后很少会重新回到此处觅食。
节律行为
海南山鹧鸪下午活动时间长,较为活跃,往来反复走动觅食也特别频繁,一般饱食以后,就站在稍浓密的树荫下长时间理羽,此时几乎毫无声息。
社群行为
在野外,一般情况下海南山鹧鸪都是成对活动的,单独活动的个体,只是暂时与另一只成对鸟走失了,由于活动范围的一致性,很快它们又会聚到一起。繁殖期以后会有3~5只个体一起活动的小群。
生长繁殖
产卵繁殖
5~7月是海南山鹧鸪的发情期,海南山鹧鸪在发情期会发出一种类似“jiū-jiū”的鸣叫声,该鸣叫声较为响亮,为连续不断的单音节叫声,此时在野外,会较频繁地听到发情期
雄性海南山鹧鸪的鸣叫声,叫声非常响亮;海南山鹧鸪在繁殖期会发出一种类似“jù-gū、jù-gū”的叫声,“jù”音响亮,频率稍高,有变化,“gū”音低沉,频率稍低,无变化,叫声可持续许多分钟,嘹亮而动听,鸣唱至后段音调逐渐有所提高。
在繁殖季节,海南山鹧鸪会分散营巢产卵在林下地面上,巢穴铺满了枯叶和羽毛,完全被干叶和小树枝覆盖,形成拱形;每窝产2枚卵,卵重11.6~13克,呈短卵形,纯白色无斑点。
孵化发育
海南山鹧鸪在孵化过程中和孵化后,会抓住叶子和小树枝,然后把它们扔到巢穴上或周围,以覆盖巢穴。海南山鹧鸪会分散育雏,一雄一雌配对,
雌鸟筑巢和孵卵,
早成雏早成性,孵出后随同
亲鸟觅食。海南山鹧鸪的世代长度为5.4年。
人工饲养
海南山鹧鸪情性温顺、人工饲养很易成活,人工笼舍内多数个体一起饲养,没有发生过打斗死伤的现象。
在笼舍内最好密植一些常绿阔叶树,以增加遮荫面积与湿度;冬季环境温度应该保持在0℃以上,否则会有冻伤海南山鹧鸪脚趾的可能。夜间海南山鹧鸪一般喜欢栖息在2米以下高度的树木侧枝上,单独或双双紧贴栖宿,若树枝一被摇动,立即惊飞离去。
可以用市场供应的人工合成颗粒家鸡饲料喂养海南山鹧鸪,另外补充谷粒、麦粒、
玉米等。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抗菌药物和按规定注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等措施,保障海南山鹧鸪的健康。
笼养条件下4~5月份会频繁地发出发情期的鸣叫声;繁殖季节到来之前,应在笼舍内安静偏僻的地方准备干树叶,任其自行选择作窝地点;条件许可的话最好成对
亲鸟单独饲养。
笼养条件下海南山鹧鸪全部羽毛替换期是5月下旬至11月下旬,替换高峰期在8月初至10月上旬内。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数量非常稀少,至2022年,成熟个体数量约2600~3500只,野外总数不足10000只。
威胁因素
人类的捕猎与
海南岛原始森林面积的不断缩减是海南山鹧鸪生存的威胁。
保护等级
2004年,海南山鹧鸪被列入《
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
2015年,海南山鹧鸪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濒危(EN)”等级。
2016年,海南山鹧鸪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等级。
2021年,海南山鹧鸪被中国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保护动物”。
保护措施
在
海南省海南霸王岭国家森林公园、
尖峰岭、五指山、吊罗山、梨木山、南围岭、莺歌岭设立了海南山鹧鸪自然保护区,莺歌岭自然保护区是海南省最大的海南山鹧鸪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人民政府自1994年1月起实施了原始森林禁伐令,以保护海南山鹧鸪的
栖息地。
省鸟讨论
海南山鹧鸪被认为适宜推选为海南省省鸟,因为海南山鹧鸪是中国海南所特有的珍贵鸟类,是中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它的栖息地主要是海南热带雨林和山地常绿林,这恰恰代表了海南省的典型生境;其在
海南省分布较广,大多数民众都能有机会见到它,则会极大地促进海南省生态旅游的发展;还是单型种,没有任何
亚种分化,中国和世界都还未有与之相似的种类,不会相混淆,是海南标志性的一种品牌和无形资产;在野外容易识别,每年繁殖季节彼此互不干涉和侵犯,是和平共处的典范。